陳文耀 郭榮
摘 要 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不應只是大學生專業(yè)實踐和課外實踐的平臺,它們更應該擔負起立德樹人的思想政治教育角色。在組織大學生參加實踐活動時,應該探索這些活動所帶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并且有效指導和服務實踐。通過實踐活動開展思想政治教育,尋找“實踐思政”的新方法,思想政治教育元素對開展大學生社會實踐具有重要的價值意義。
關鍵詞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 大學生 社會實踐 應用
中圖分類號:G41 ?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 ?DOI:10.16400/j.cnki.kjdks.2020.09.041
Abstract Practical activities should not only be the platform for college students' professional practice and extracurricular practice, but also take on the rol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We should explore th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elements of these activities, and effectively guide and serve the practice.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is carried out through practical activities to find a new method of "practice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The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are of great value to the social practice of college students.
Keywords elements of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education; college students; social practice; application
立德樹人在高校人才培養(yǎng)中占據(jù)核心地位。在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要把立德擺在首位。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是高校開展德育教育和提升在校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這些實踐活動中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應是重點考慮的內(nèi)容。一些高校的實踐活動被置于一種純粹專業(yè)學習或者是寬泛且相對形式化的范疇中,這樣相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不能在教學和實踐活動中體現(xiàn),課程思政也就無從提起。德育教育能否有效開展,關鍵在于實踐,“道不可坐論,德不能空談”,“相比較于其他課程,思政和心理教育都是道德和價值觀的教育,二者的教育過程都需要經(jīng)歷理論學習、情感認同、行為表現(xiàn)等幾個階段”。[1]思政教育不僅靠說,靠宣傳,更重要的是要重實踐,重體驗。
怎樣在“互聯(lián)網(wǎng)+ ”時代轉變傳統(tǒng)思政教育“說教”模式,如何擺脫傳統(tǒng)媒介傳播的禁錮和束縛,正是基于傳統(tǒng)單向灌輸式思政教育向注重在實踐過程中“隱式”“浸潤式”思政教育轉化。探究大學生實踐活動的新形式,巧妙融入一些思政教育元素,讓黨史國史、傳統(tǒng)文化教育、理想信念教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等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浸潤式”融入到實踐活動中,這是在開展大學生實踐活動中可以做到雙贏的地方?!吧鐣嵺`育人功能的核心是思想政治品德的形成與發(fā)展,社會實踐通過自我踐行提升自我修養(yǎng),社會實踐幫助大學生形成正確的理想信念,指導現(xiàn)實行為”,[2]應該著重發(fā)揮社會實踐的育人功能。
1 “思政+社會實踐”:浸潤式的思政教育元素實地實踐情境體驗
“實踐思政”是開展思政教育的一個新理念,它的可行性、趣味性和有效性,會擺脫傳統(tǒng)說教式思政教育的束縛,讓學生在實踐過程中受到浸潤式的思想引導和教育,讓青年學生在行走的路上觸動、感受、領悟、成長?!皩W生實踐能力包括一般實踐能力、專業(yè)實踐能力和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而其中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最為重要”。[3]所以,創(chuàng)新實踐活動形式的本義就是要注重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注重加強培養(yǎng)學生的思想道德修養(yǎng)。浙江傳媒學院組建“青年學子學習青年習近平——重走梁家河知青歲月”實踐團隊去陜西延安梁家河開展實踐活動?!傲杭液印辈粌H是一個地理坐標,它本身就是一個思政教育元素。在“梁家河”這個充滿思政教育元素的實踐地,在尋訪習總書記七年知青歲月的過程中,組建臨時黨支部,開展讀書會,寫學“習”筆記,創(chuàng)作紀錄片。去梁家河開展實踐活動,就是讓同學們依托當?shù)靥赜械乃颊逃?,在艱苦的環(huán)境中,在思想引領的源頭,實地實踐、情境體驗、提升認識。
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應該在社會實踐的過程中予以體現(xiàn)。習總書記多次提到“歷史是最好的教科書”“中國革命歷史是最好的營養(yǎng)劑”。所以說,要注重發(fā)揮實踐活動本身所帶有的思政教育元素的正面引導作用。浙江傳媒學院組織師生黨員重走紅軍路,情境體驗紅色傳統(tǒng),就是把握了實踐活動本身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所能帶來的積極影響。這種影響是浸潤式的,會“育人以無形”。同時,用實踐活動本身帶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開展思政教育,改變了傳統(tǒng)的“你聽我講”的思政教育模式。學院組織學生尋訪浙江嘉興南湖、余姚市四明山革命根據(jù)地、海寧影視產(chǎn)業(yè)國際合作實驗區(qū)等地,讓學生浸潤式地、情境式地接受思政教育元素帶來的積極影響,開展思政教育效果顯著。中華民族悠久輝煌的歷史有助于提升青年學生的民族自信心和自豪感,激發(fā)他們的愛國主義情感。
2 “思政+實習實訓”:承載式的思政教育元素專業(yè)探知間接感悟
紅色經(jīng)典歷史印記是最為突出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但傳統(tǒng)的直觀說教顯然不是當代青年學生最容易接受的范疇。沒有一定程度的體驗和感觸很難達成切實有效的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實踐活動能夠完善并豐富他們已有的知識架構,拓寬視野,獲取一手的學習資料”。[4]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專業(yè)實習實訓能讓學生運用所學專業(yè)知識參與到實踐活動中,他們會不經(jīng)意地消除某些“灌輸式”“抵觸式”的心理芥蒂,用專業(yè)的角度去審視這些事物存在的價值。這些事物所承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恰恰在這個時候被發(fā)掘出來,這就讓學生在專業(yè)實習實訓的過程中有了間接感悟。
浙江傳媒學院與杭州歷史館達成黨員教育和專業(yè)實踐基地建設,即“思政+專業(yè)”實習實訓:“共建教育基地,情境體驗浸潤”。運用文學素養(yǎng)和專業(yè)技能,將黨史資料的采集制作與黨史教育結合起來,通過親身體驗,接受思想浸潤。學院依托偏北影評社、“光影之眼”放映社等學生社團,在杭州、桐鄉(xiāng)等地舉辦多場影展和點映,其中有很多紅色經(jīng)典電影。在助推專業(yè)落地的同時,思想政治教育元素也在專業(yè)素質拓展的過程中凸顯出來。學院也依托專業(yè)優(yōu)勢,把傳統(tǒng)書畫、文學創(chuàng)作和思政元素結合起來,舉辦“習近平用典師生書法展”,書寫內(nèi)容為習總書記選用過的詩詞,學生在書寫過程中揣摩、領會字詞中的深刻用意和精神內(nèi)涵。同時,學院組織紅色經(jīng)典讀書會,帶領學生讀革命經(jīng)典、品書中哲理、悟人生追求,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這一系列與專業(yè)相關的實習實訓活動,都恰到好處地發(fā)揮了思政教育元素教育功能的應有之義。
3 “思政+志愿服務”:體驗式的思政教育元素深入基層思想觸動
大學生志愿服務不能走形式,拍幾張照片,寫幾篇文稿。要想志愿活動育人于無形,就必然要通過活動本身具有的思政教育元素來實現(xiàn)。大學生志愿服務活動在策劃籌備之時就應該注重思政教育元素的存在。浙江傳媒學院“文化故鄉(xiāng)?百姓故事”志愿服務團隊在過去五年多的時間里,積極開展文化傳播志愿服務,推進基層農(nóng)村文化禮堂建設,促進新農(nóng)村文化建設。學院組織學生參與衢州龍游縣腰塘邊村文化禮堂建設,并為當?shù)卮迕駧ヒ慌_充滿紅色文化元素的文藝節(jié)目。志愿服務團隊相繼走進浙江淳安縣下梓村、龍游縣天池村、志堂村等開展傳播志愿服務。同學們走進基層深入體驗,為基層農(nóng)村,編村志,建村檔,寫專訪,進行村歌和宣傳片創(chuàng)作。在志愿服務開展的過程中,體驗式的思政教育元素不僅給學生的思想帶來很大的觸動,也贏得了團隊自身的社會影響力,團隊被評為團中央社會實踐最具影響力好項目。
思政教育元素不僅要在志愿活動本身的屬性中體現(xiàn),還要體現(xiàn)在活動所能引發(fā)的社會效應上。有些時候志愿服務活動所能引發(fā)的社會效應本身就是一種思政教育元素的體現(xiàn)。例如,國家近年來對傳統(tǒng)文化、非物資文化遺產(chǎn)的扶持和重視, 在學生們中間的理論和政策宣傳可能很難達到實質性的效果。但是,當學生親身參與到志愿服務的實踐中,當通過自己的努力實現(xiàn)了對傳統(tǒng)文化的傳承,哪怕只是個人的微薄力量,但是對學生的影響是深遠的。這就是通過志愿服務活動引發(fā)的社會效應所具有的思政教育元素對學生的影響力。基于此,浙江傳媒學院也扶持一批優(yōu)秀學生社團,組織開展形式多樣、格調高雅的文化活動。被評為“非物質文化遺產(chǎn)保護志愿者服務隊”的月雅戲曲社,先后走進浙江省桐鄉(xiāng)市崇福鎮(zhèn)華光村、建德市乾潭鎮(zhèn)下梓村等開展送戲下鄉(xiāng)活動。優(yōu)秀的傳統(tǒng)文藝在青年人身上實現(xiàn)了有效的傳播和傳承。志愿服務隊傳播的不僅是文學藝術,還有家國情懷。這種家國情懷,不僅作為一種思政教育元素,體現(xiàn)在傳統(tǒng)的戲曲元素上,也體現(xiàn)在當代青年學生具體的實踐活動中。
4 結語
社會實踐、志愿服務、實習實訓等實踐活動是提升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重要載體,而這些實踐活動中具有的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應是重點考慮的內(nèi)容。探究大學生實踐活動的新形式,并且巧妙融入一些思政教育元素,讓思想政治教育元素“浸潤式”融入到實踐活動中,是需要尤為重視的。同時,實踐活動也賦予了學生參與發(fā)現(xiàn)、體驗和感悟思政教育元素的主動權,賦予學生雙向交流傳播的權利,由此也轉為一種立足于實踐的互動教育和隱性影響過程。
參考文獻
[1] 古翠英.思想政治教育元素融入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的探索與實踐[J].國際公關,2019(10):86-87.
[2] 張雪紅.淺析大學生社會實踐活動的育人功能、存在問題及提升對策[J].高教學刊,2019(24):60-62.
[3] 徐冰鷗.關于大學生實踐能力提升的思考[J].教育理論與實踐,2019(33):11-12.
[4] 周雯.大學生“三下鄉(xiāng)”社會實踐育人功能研究[J].佳木斯職業(yè)學院學報,2019(10):1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