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蒙蒙 張懷亮
腦卒中后抑郁癥又名中風后抑郁,是一種常見中風病后并發(fā)癥,該病的發(fā)生率僅低于偏癱。但臨床表現(xiàn)顯示多種多樣,主要表現(xiàn)有自卑、無望、焦慮、郁悶、孤單、失眠等等,也有部分患者會有出汗、便秘、自主神經功能紊亂等癥狀發(fā)生。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發(fā)生,會嚴重影響患者的日常生活,會延長患者的疾病恢復時間,會間接升高腦卒中患者的殘疾率與死亡率,并且會給患者的心理、生理造成較大壓力[1]。有研究指出[2],有6.6%的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有自殺念頭。因此,如何有效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成為了臨床研究熱點。有研究指出,常規(guī)抗抑郁藥物無法有效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聯(lián)合中藥治療,可獲得更為顯著的療效。基于此,本研究主要探究腦卒中后抑郁癥采用百合地黃湯治療的效果,現(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2019 年6~12 月本院收治的70 例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為研究對象,隨機分為治療組與對照組,各35 例。治療組男21 例,女14 例;年齡29~77 歲,平均年齡(53.18±8.16)歲;病程2 個月~1 年,平均病程(0.5±0.25)年。對照組男20 例,女15 例;年齡29~78 歲,平均年齡(53.75±8.25)歲;病程在3 個月~1 年,平均年齡(0.5±0.26)年。兩組患者一般資料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納入標準:①患者均滿足《中國精神病分類和診斷標準(第二版)》中的診斷標準[3];②患者均有多疑易驚、精神抑郁、失眠、悲憂善哭等癥狀;③患者均符合的《中風病診斷與療效評定標準》(試行)1995 年版中的診斷標準[4];④患者的抑郁癥發(fā)病時間均在1 個月~1 年內。排除標準:①合并癡呆癥患者;②腦卒中前已有抑郁者;③合并心肝腎等嚴重基礎疾病患者;④參與研究前已經進行抗抑郁治療患者;⑤治療依從性不高患者。
1.2 方法 兩組均給予西藥氟西汀分散片(禮來蘇州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J20120001,規(guī)格:20 mg×28 片)治療,1 片/d,連續(xù)用藥8 周。治療組聯(lián)合應用百合地黃湯治療,處方如下:郁金15 g、遠志15 g、合歡15 g、香附15 g、柴胡15 g、百合15 g、生地15 g,1 劑/d,分2 次服用,連續(xù)用藥8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1.3.1 臨床療效 根據患者的HAMD 評分結果判定,療效標準如下,顯效:患者的HAMD 評分下降≥90%。有效:患者的HAMD 評分下降50%~90%。無效:患者的HAMD 評分下降<50%??傆行?顯效率+有效率。
1.3.2 用藥前后的HAMD、SDSS、NHISS 評分 患者抑郁情緒采用HAMD 量表評估,分值越高,患者的抑郁情緒越嚴重[5]。社會功能缺陷情況采用SDSS量表評估,分值越高,患者的社會功能缺陷情況越嚴重[6]。神經功能缺損情況采用NHISS 量表評估,分值越高,神經功能缺損越嚴重。
1.3.3 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情況 不良反應有頭暈、惡心、腹瀉、嘔吐等。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7.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2 兩組用藥前后的HAMD、SDSS、NHISS 評分比較 用藥前,兩組的HAMD、SDSS、NHISS 評分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用藥后,兩組的HAMD、SDSS、NHISS 評分均低于用藥前,且治療組的HAMD、SDSS、NHISS 評分均低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n(%)]
表2 兩組用藥前后的HAMD、SDSS、NHISS 評分比較(,分)
表2 兩組用藥前后的HAMD、SDSS、NHISS 評分比較(,分)
注:與本組用藥前比較,aP<0.05;與對照組用藥后比較,bP<0.05
2.3 兩組用藥不良反應發(fā)生率比較 治療組中頭暈1 例,腹瀉1 例,惡心1 例,對照組惡心1 例,腹瀉1 例,嘔吐1 例;治療組不良反應發(fā)生率8.6%(3/35)與對照組的8.6%(3/35)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
臨床認為,抑郁癥是腦卒中后常見并發(fā)癥,可通過卒中范圍的大小、卒中具體位置、卒中發(fā)生時間的長短輔助臨床確診抑郁癥。但也有研究指出,腦卒中后抑郁癥的漏診率高達48%。再者,臨床尚未明確制定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診斷治療方案,多在治療腦卒中的基礎上針對抑郁癥進行治療,無法從本質上解決問題,所以很多腦卒中后抑郁癥的治療效果并不理想。
現(xiàn)今臨床用于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的藥物主要是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物,價格便宜,但長期應用可能會誘發(fā)睡眠障礙、驚恐癥、周圍神經痛等多種并發(fā)癥,后來在臨床廣泛應用的是單胺氧化酶抑制劑,該藥的副反應明顯比三環(huán)類抗抑郁藥物更少,但容易出現(xiàn)排尿不暢、視物不清等不良反應,所以患者不愿意使用。而其他藥物雖然也具有一定的抗抑郁效果,但也存在各種各樣的不足,臨床應用價值不大。
我國祖?zhèn)麽t(yī)學具有數千年的歷史,雖然祖?zhèn)麽t(yī)學中并沒有腦卒中后抑郁癥的相關病名,但多數中醫(yī)學者將該病歸納在“臟躁”、“郁證”等范疇內。中醫(yī)認為,腦卒中后抑郁癥責之腦竅,但該病與患者的心、肝、腎、脾具有密切聯(lián)系,該病病性為本虛標實、虛實夾雜,十分復雜。但大多數學者認為該病的主要病理是氣滯血虛,其他的病理則是氣滯血虛發(fā)展而來的,所以在治療上應采用疏肝健脾養(yǎng)血法。
百合地黃湯出自《金匱要略》,是一種具有養(yǎng)陰清熱、補益心肺功效的方劑,也是百合病之心肺陰虛內熱證最常應用的方劑。方劑中的百合有安神養(yǎng)心的功效,生地有養(yǎng)陰生津、溫熱涼血的功效,柴胡有解郁疏肝的功效,郁金有清心開竅、解郁行氣的功效,遠志有安神寧心的功效,合歡有理氣安神的功效。7 味中藥聯(lián)合應用,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胸悶郁結、失眠、記憶力下降、沉默寡言的癥狀,可減輕患者的抑郁癥狀?,F(xiàn)代藥理學則指出,百合地黃湯中的多味藥物均有增強突出間隙多種神經遞質水平的功效,可有效調整患者的中樞系統(tǒng)功能,可有效緩解患者的抑郁情緒,改善患者的神經功能。
但臨床也有研究指出[7],百合地黃湯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效果較好,但對于年齡小、抑郁時間較短的患者效果更佳,對于年齡較大,抑郁時間較長的患者效果一般,需在用藥期間輔以心理疏導,才能進一步提高臨床治療效果。但也有研究指出[8],相較于帕羅西汀單一用藥,帕羅西訂聯(lián)合百合地黃湯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顯然效果更為顯著。本研究贊成以上觀點,本研究中治療組(聯(lián)合應用百合地黃湯+氟西汀分散片)的治療效果顯著優(yōu)于對照組(氟西汀分散片),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組患者用藥后,HAMD 評分、SDSS 評分、NHISS 評分較用藥前改善,且治療組優(yōu)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由此可見,中西醫(yī)結合治療的效果優(yōu)于單一西醫(yī)治療。
綜上所述,百合地黃湯可有效治療腦卒中后抑郁癥患者,可有效改善患者的抑郁癥狀、神經功能缺損癥狀,可提高患者的臨床治療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