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瑤瑤
【摘 ?要】幼兒的自主性還比較差,幼兒教育的主要目的就是要讓幼兒成為一個獨立的個體,積極地學習經驗可以提升幼兒的自主性,不讓孩子感到羞怯而失去自主學習的動力。課程故事是指在創(chuàng)設的真實情景中完成的觀察與記錄,讓幼兒獲得持續(xù)性發(fā)展。課程故事以幼兒為中心,課程故事是一種新穎的學習方式,能夠展現幼兒的學習與發(fā)展。
【關鍵詞】課程故事;幼兒自主性;策略分析
一、幼兒教師要轉變自身的課程觀念
課程故事的開展要遵循開放的教學理念,自主地開展課程故事,作為課程故事的實施者,必須要意識到教學必須以幼兒的主動學習為核心,這就要教師轉變自身的觀念,實施助推式的教學,明確幼兒才是教學的主體,讓幼兒做活動的主人,轉變與創(chuàng)新教學形式,讓幼兒的觀念從“要我學”變?yōu)椤拔乙獙W”。如“雨路花香”課程中,當春天來了,孩子們走在路上發(fā)現,紫荊的花路上開了一簇簇紫色的、絨嘟嘟的小花,看到這樣的場景,很多孩子會提出問題“為什么這條路上會有這樣的花?”“這種花叫什么名字?”……面對孩子的問題,教師不要直接給出答案,而是要提出問題,帶動幼兒一起探究,“你想知道什么是紫荊花嗎?”“紫荊花為什么這樣一簇簇長在一起呢?”“它的花枝長什么樣子呢?”我們一起去探索好不好?就這樣孩子帶著問題去探索,探索紫荊花的奧秘,在這種探索的過程中,教師的作用是助推式的,而不是灌輸式的,教師是問題的提問者,是學生探究活動的引導者,是學生參與活動的合作者,尊重幼兒的主體性。
二、仔細觀察幼兒
課程故事是新課程改革的重要內容,是教師觀察幼兒、評價幼兒的一種方式。在項目課程的實施中,不僅可以讓孩子與課程之間建立良好的互動,還會有一些有趣的小故事。教師要盡最大可能地支持幼兒的探究,觀察幼兒的學習,記錄孩子與課程之間的互動,然后深入評價幼兒。
(一)觀察幼兒
幼兒教師必須要具備觀察的技能,在課程故事的開展中,教師要仔細觀察幼兒,如,當孩子觀察紫荊花的時候,發(fā)現小朋友們一邊走路,一邊數著步數,此時我并沒有介入,沒有直接問他們在做什么,而是在一邊靜靜地看著,看了一會發(fā)現,原來孩子們在用腳步測量兩顆紫荊花之間的距離,這是一種很好的探究形式,教師要仔細觀察,不能隨意打斷。
(二)追蹤幼兒
所謂的追蹤,就是跟蹤記錄幼兒的表現,追蹤要建立在觀察的基礎上,追蹤的過程中,教師要思考幼兒的學習基礎,要了解幼兒應該知道什么,給幼兒留下時間與空間,幼兒還要掌握一些什么知識。孩子在測量紫荊花以后,老師除了觀察以外,還要追隨跟蹤幼兒接下來的行為與表現,觀察他們測量距離以后還會做些什么,如果孩子有了新的想法,教師要繼續(xù)觀察,如果幼兒的思考停滯了,教師可以介入,給幼兒提供助力,讓幼兒用手臂測量,或者幾個小朋友手拉手一起測量。
(三)實施評價
評價是教師評價幼兒的一種方式。教師在測量部署的活動中,學習到什么是數學概念,解決了什么問題,遇到了哪些困難,這些簡單的活動都是幼兒數學經驗的補充,可以激發(fā)幼兒對測量活動的興趣,養(yǎng)成幼兒認真專注的良好品質,手拉手測量的互動中,幼兒的合作能力得到有效提升。
三、把握核心要素,促進故事發(fā)展
“城市的小小探索者”是孩子主動探索的旅程,幼兒是真正的主體,故事一定要從兒童的額視角出發(fā),探索過程中的小故事,教師要盡量用童趣的語言、幼兒的視角做故事標題,激發(fā)幼兒的學習興趣,如“小小測量師”“一片梅林”。教師要提供足夠的支持。課程故事是需要發(fā)揮幼兒的自主性,但是需要教師的支持與引導,因此,教師要參加幼兒的探索活動中,用敏銳的眼神有價值的內容,給予幼兒指導。例如,紫荊花路、郁金香路、玉蘭花路等為什么以花的名字來命名呢?這個時候教師可以回復說“這里面有歷史故事呢,你們要不要聽一聽呢”,然后教師與幼兒之間一起探究花路名字的由來。教師要關注幼兒的探究過程,從課程開始到課程結束的整個過程,教師都要充分關注,當發(fā)現孩子遇到難題的時候,不是直接拋出答案,也不是結束活動,而是要了解幼兒困難的成因,并提供指導。課程故事的呈現要注重圖文共話。課程故事想要打動別人,不能夠僅僅依靠枯燥的文字,生動形象的圖片往往會更加具有吸引力,圖片與文字一起呈現故事,才會產生良好的效果。當闡述幼兒和家長的義賣活動的時候,可以配上兩張圖片,一張是義賣宣傳的還白,在旁邊配上文字“愛心義賣,特價處理,走過路過,不要錯過”,在故事中插入圖片,會顯得更加生動形象。
四、追隨兒童,共建課程
以課程故事《樹樁趣事》為案例。筆者所在幼兒園附近有一個院子,院子里有一顆大樹到下了,孩子們紛紛跑過去摸一摸,看一看,嘴里還說著,是不是光頭強來了,把樹砍倒了,小朋友們一起將樹樁往前推,或者爬上樹樁,雖然他們最開始有點害怕,但是依然有挑戰(zhàn)的熱情,離開的時候小朋友們都和大樹樁時候再見,老師提議將樹樁搬回幼兒園,孩子們都說,樹樁太重啦,我們搬不動呢。他們認為搬運樹樁是比較困難的事情,教師可以借著這個機會讓幼兒想到搬運樹樁的方案,讓孩子認識到搬運樹樁的工具如直升機、火車、吊車等,與家長一起探討搬運樹樁的方案,在樹樁搬運來了以后,要給樹樁消毒,然后向幼兒提問,樹樁應該放在幼兒園的那里呢,孩子們展開了熱火朝天的交流,有的孩子說放在教室里,其他孩子問道那該怎么搬運呢,樹樁太大了,會占據很多地方的,我們坐哪里呢?操場、菜地、沙地、迷宮大家都研究討論了一番,最后決定將樹樁放在迷宮附近的空地上,這里空間較大,樹樁放在這了不會擋住去路。接下來,教師要帶領幼兒觀察樹樁,讓幼兒知道怎么了解樹的年齡,有人說“看樹上的小圈圈,有幾個小圈圈就代表樹有幾歲”,自由活動的時候,來到木樁出,孩子們發(fā)現了樹上的年輪,一圈圈地數了起來,并不是每個幼兒都擅長數數,擅長數數的幼兒協助其他幼兒,協作完成活動弄,隨著經驗的增加,有的幼兒還能自己得出結論,年輪多的樹樁粗,但是有的時候粗細一樣,樹皮不同的話,年輪圈數也是不同的,在幼兒已經有興趣經驗的基礎上,教師可以引導幼兒自主探究樹樁的多樣玩法,探究樹樁之間的差異,嘗試用其他材料裝飾樹樁,幼兒的探究熱情逐漸被激發(fā),教師、家長、幼兒共同進步與發(fā)展。
參考文獻:
[1]舒婷婷,王春燕.幼兒園課程故事審思:內涵、問題與對策[J].早期教育(教育科研),2020(04):47-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