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國學生在英語學習上輸出的部分要比輸入部分弱很多。各種等級考試的成績以及學生自身的感受也顯示輸出會比輸入更難。但輸出只要掌握了具體的練習方法并堅持練習也是可以取得很大突破的。
關(guān)鍵詞:英語學習;輸出
在英語中,輸出主要包括了口語、寫作和翻譯。這三項也是學生在英語學習過程中啃不動的“硬骨頭”。但我們也有專門的練習方法,主要是復述和回譯這兩種。
復述
操作方法:先讀一遍句子,理解句子的意思,之后再在理解的基礎(chǔ)上自己用英語說出來,看看自己和原文有沒有差別,如果有的話那就重復剛剛的步驟,把句子再讀一遍,自己又再用英語說一遍,直到最后自己的重復和原文一模一樣。這樣可以學習新的表達,也可以提高自己的表達能力。
回譯:
操作方法:根據(jù)中文譯文往回翻譯成英語,再來比較自己的英文和地道的原文區(qū)別在哪里,從而更新自己的表達,糾正中式思維。這是提高寫作和翻譯最有效的辦法。
選擇的材料:帶有中文譯文的地道英文材料。在這里給大家展示一下如何進行回譯:
有這么一句話,它來自于2019年經(jīng)濟學人中關(guān)于上海垃圾分類的一篇文章。
它的中文翻譯是:7月 1日上海實行了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該制度有望成為全國的典范。
首先請大家拿出紙和筆,把這句話的英文翻譯寫下來?;A(chǔ)不好或是一般的同學給出的答案很有可能是:
On July1st Shanghai introduced strict trash-sorting regulations and the regulation may become a model for the country.
但是英文原文是這樣寫的:
On July1st Shanghai introduced stringent trash-sorting regulations that are expected to be used as a model for the country
比較后會發(fā)現(xiàn)我們的譯文和地道英文原文的區(qū)別如下:
1,? 最主要的區(qū)別在于連接中文的這兩個短句“7月 1日上海實行了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和“該制度有望成為全國的典范”所采用的方式。我們看到大多數(shù)同學在面臨多個信息時,多半會采用and這個連詞來連接兩個短句,但這樣會出現(xiàn)句子結(jié)構(gòu)松散、信息沒有主次這樣的問題。但英語原文卻采用了從句的形式連接,使得句子更加緊湊,而且把次要的信息放到了從句的位置上。
我們再來一起分析一下中文,中文它有兩個短句:
①7月 1日上海實行了嚴格的垃圾分類制度。
②該制度有望成為全國的典范。
這樣寫出來大家應(yīng)該一眼就能發(fā)現(xiàn),它有一個重合的地方,那就是兩個短句都出現(xiàn)了制度,所以我們就完全可以考慮把“制度”作為先行詞寫成一個定語從句。
原本的句子是On July1st Shanghai introduced strict trash-sorting regu-lations and the regulations are expected to be used as a model for the country。在寫成定語從句時,因為先行詞是regulations且在從句中做主語,所以關(guān)系詞我們會用which或that,在定語從句中,關(guān)系詞所起到的作用有兩個,連接和指代,所以我們最后的句子就會把連詞and以及regulations給去掉,因為這里的that或是which就已經(jīng)起到了它們應(yīng)該在句子中發(fā)揮的作用。
所以最后的句子就變成了:
On July1st Shanghai introduced strict trash-sorting regulations that are ex-pected to be used as a model for the country.
啟示:在遇到幾個短句的時候,除了要知道用最簡單的and連接兩個句子外,我們更應(yīng)該做的是分析一下句子,看看是否能寫成從句,再把次要的信息放在從句上,主要的信息放在主干上,寫成一個句子,而不再是and連接的兩個并列句。
2,第二個區(qū)別就是“嚴格的”我們用的是“strict”,但原文用的是“strin-gent”,這兩個單詞呢都可以表示“嚴格的”意思,基本沒啥差別,但可以積累同義表達。除了“strict”“stringent”,還有“tough”也可以表示“嚴格的”
3,積累關(guān)于“有望…”的英文短語。Be expected to…比如:中國有望在人工智能領(lǐng)域引領(lǐng)世界。
China is expected to lead the world in AI(artificial intelligence)
還有這么一個句子,它也出自2019年經(jīng)濟學人中的一篇文章。中文譯文是這么說的:
他在書的開篇舉了一個引人注目的例子---為什么美國當局未能阻止2001年的911恐怖襲擊。
給大部分同學可能會給出以下這樣的答案:
He gave us a noticeable example at the beginning of the book---why American authorities can not prevent the terrorist attacks on September11th,2001.
但經(jīng)濟學人的原文是這樣的:
He begins with the striking example of the failure of the American authori-ties to prevent the terrorist attacks of September11th2001.
對比我們的譯文和原文后,我們發(fā)現(xiàn)主要有以下幾點區(qū)別:
1,首先從句子整體來看,并不能說我們的譯文錯誤,因為我們寫出來的句子沒有語法錯誤,而且意義也基本都傳達到位,但和原文相比我們會發(fā)現(xiàn)自己的句子結(jié)構(gòu)有點零散,不那么緊湊,整體來說比較粗糙。原文相當于只用了一句話就表達了中文中兩個短句的含義。簡單分析后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文能做到寫成一句話的原因是把漢語中的“未能做某事…”變?yōu)榱艘粋€名詞結(jié)構(gòu)failure of sb to do sth.這恰恰體現(xiàn)了一處很重要的英漢差異,那就是漢語多用動詞,而英語多用名詞,在翻譯的時候我們要注意轉(zhuǎn)化。我們也把它叫做“英語名詞化”規(guī)律。
2,首先這個短語,我們會發(fā)現(xiàn)原文中用的是begin with這個表達,所以下次我們再要表達“首先”這個意思時,完全可以用begin with來替換大家用得十分泛濫的first或者firstly.
3,表示引人注目的,原文給了一個很好的表達,叫做striking,可以積累下來,擴充自己的表達。
參考文獻:
[1]?? 束定芳.莊智象.外語學習者策略研究與外語教學[J].現(xiàn)代外語.1994(3).
[2]?? 胡春洞.英語教學法[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3.
作者簡介:
魯鈴,1994年 6月 27日出生,女,漢族,籍貫四川宜賓,碩士研究生,助教,現(xiàn)在四川大學錦城學院工作,研究方向為翻譯理論與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