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淑娟
孩子們,提及珍惜糧食,反對浪費,你們會想起哪首詩?
我猜,大家一定會不約而同地想起那首打小就會背的詩——《憫農》。
“鋤禾日當午,汗滴禾下土。誰知盤中餐,粒粒皆辛苦?!边@首詩語言通俗易懂、讀起來朗朗上口,很容易就讓大家明白一粥一飯來之不易,從而學會珍惜糧食。作者李紳也憑借《憫農》系列,在中國文學史上占有一席之地。
詩名中的“憫”字有“憐憫、同情”的意思,我將它理解為作者對勞苦大眾的悲憫之心。
據說,李紳后來做了大官,卻失了對百姓的體恤與悲憫。這其實是有爭議的,各種版本以訛傳訛,并無定論。我以為,當同僚登高望遠抒發(fā)做官的感慨,而李紳眼里能看到烈日下辛苦勞作的農夫,筆下能寫出樸素而情真的文字,想必人品不會差到哪里去。
李紳交往的朋友中,也有關注農民勞作之苦的人,他就是大詩人白居易。
白居易是一位特別有悲憫之情的詩人。相傳他每作一首詩,都會念給不識字的老婆婆聽。要是老婆婆聽不懂,他就進行修改,直到她能夠聽懂為止。
大家點贊的是白居易對創(chuàng)作的尊重,但我同時還看到了他對人的尊重:那個時候能讀書識字者畢竟是少數,作詩、讀詩、品詩似乎是文人之間的文字游戲,與布衣平民無關。而白居易卻關注最容易被忽視的人群,力求詩作“老嫗能解”,這種情懷必定讓他能關心世間悲苦,將創(chuàng)作視角放置于更普通的群體。
今天想和你們一起聊聊的詩,是白居易早期的作品:《觀刈麥》。
記得我看《中華詩詞大會·恰同學少年》第一季時,有一道與這首詩相關的題,中南大學的一位選手以為此詩寫的是種麥子,因此答錯而被淘汰。
那么《觀刈麥》寫的是什么呢?“刈”字有割的意思,所以看題目,就知道這首詩描寫的是麥收季節(jié),農民割麥收麥的情景。
公元806年,34歲的白居易任陜西周至縣縣尉。在這里,白居易不僅寫出了蕩氣回腸的浪漫愛情詩《長恨歌》,還寫出了《觀刈麥》《賣炭翁》這樣反映百姓疾苦的現實主義之作。
《觀刈麥》
唐·白居易
田家少閑月,五月人倍忙。
夜來南風起,小麥覆隴黃。
婦姑荷簞食,童稚攜壺漿,
相隨餉田去,丁壯在南岡。
足蒸暑土氣,背灼炎天光,
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
復有貧婦人,抱子在其旁,
右手秉遺穗,左臂懸敝筐。
聽其相顧言,聞者為悲傷。
家田輸稅盡,拾此充饑腸。
今我何功德,曾不事農桑。
吏祿三百石,歲晏有余糧。
念此私自愧,盡日不能忘。
農歷五月,正是農忙時節(jié)。婦女帶著孩子到田里給勞作的男人們送飯送水。南岡麥田里,青壯男子們正在埋頭割麥,腳下熱氣熏蒸,背上烈日炙烤,但即使累得筋疲力盡,內心卻盼著白晝長些、再長些,可以多干活。
其中,“力盡不知熱,但惜夏日長”這句詩總讓人讀之心酸。天氣如此之熱,但時光卻無比珍貴,因為天越熱、白晝越長,才能有更多時間干活。這也總讓我想起《賣炭翁》中相似的一句: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身上冷得發(fā)抖,卻越盼天更冷,因為越冷炭越好賣。這種不合常情的心理,是不是讓你心生無限同情?
但更讓人同情的在后面——一位婦人懷抱孩子,在地里撿拾遺漏的麥子,因為她已無田可種,無麥可收,只能拾麥充饑。
與這位婦人相比,酷暑之下能有活干也是值得珍惜的啊。
讓人感動的是,白居易并沒有置身于詩外,而是把自己放進詩中,與種田的農人進行對比。他看到農人的勞碌辛忙,開始反省自己 “不事農?!眳s能“吏祿三百石”,內心不由愧疚不安,“盡日不能忘”。
文如其人。一個人的作品,往往能呈現他的情感和思想。身為士大夫階層,白居易能站在農民立場,體恤他們的艱辛,并為自己沒有功德卻享受俸祿而慚愧。這是不是反映了他悲天憫人的人文情懷呢?
《觀刈麥》中有一個成語:簞食壺漿。它出自《孟子·梁惠王下》“簞食壺漿以迎王師”,意思是百姓用簞盛飯、用壺盛湯來歡迎他們愛戴的軍隊。白居易在這首詩里引用“簞食”與“壺漿”,表示給青壯男子送飯食。
“民以食為天”,在我們的傳統(tǒng)文化中,食物被賦予了崇高的地位,有著特殊的內涵。
比如,社是指土神,稷是指谷神,社稷合在一起,就代表國家。
比如,咱們的傳統(tǒng)節(jié)日,都會和食物相關聯。
比如,“吃”字被廣泛運用,吃虧、吃力、吃香、吃罪、吃得開、大吃一驚、吃一塹長一智……
不管是成語,還是古代文人留下的經典詩詞,以及和食物有關的傳統(tǒng)文化,它們都在提醒我們,簞食壺漿,人間煙火。食物與我們每個人息息相關,它是值得被尊重的。
希望你們在讀詩時,既能體會作者的感情,也能將這份感情遷移到自己的生活中:吃東西時要認認真真,感受食物帶給我們的美好;更應恭恭敬敬,這份敬畏是對勞動者辛苦付出的感恩。
【作品賞析】
一顆糧食,要經過多少勞作,才能抵達我們的餐桌?從播種、育秧、耕整、插播、植保、排灌、收割、糧食、盤中餐,每一個階段,都有詩人懷著尊敬、悲憫和喜悅,創(chuàng)作出相關的詩句:李紳的“春種一粒粟,秋收萬顆子”,寫的是播種;五柳先生的“晨興理荒穢,帶月荷鋤歸”,寫的是鋤草;顏仁郁的“半夜呼兒趁曉耕,羸牛無力漸艱行”,寫的是耕整;楊萬里的“田夫拋秧田婦接,小兒拔秧大兒插”,寫的是插播;“笠是兜鍪蓑是甲,雨從頭上濕到胛”,寫的是插秧;白居易的這首《觀刈麥》,不僅寫出了農民勞作的辛苦與勤勞,也表達了詩人對于勞動者的愧怍。正如本文作者所說的,如果讀詩時能共情到詩人的感情,那我們也應該將這份感情遷移到生活中,對勞動者的勞動成果保有感恩和敬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