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慧靈
艾葉古鎮(zhèn)坐落于四川省自貢市貢井區(qū)西北部,素來就有“千年鹽都西場鎮(zhèn),鹽運古道第一灘”的稱號,更被譽為“川鹽東運水路第一堰,巴鹽西運陸路啟運地”。美譽濾鏡下的艾葉古鎮(zhèn)似乎有點遙不可及,但當筆者真正踏上艾葉的土地時,才發(fā)現(xiàn)這里路路皆通,道道相生。
從貢井平橋瀑布出發(fā),沿旭水河岸逆流而上,行進約4千米,就到達了目的地—艾葉古鎮(zhèn)。眼前的艾葉古鎮(zhèn),地處緩丘地帶,旭水、中溪兩河穿境而過。其中,自西北向東南流經的旭水河,蜿蜒過一片大石灘后,陡然出現(xiàn)一個近乎90度的轉角,形成了旭水河流域最深、最大的沱灣。
這個沱灣被命名為艾葉沱灣,大石灘則取名為艾葉灘。那么,“艾葉”從何而來?相傳很久以前,這里曾是一片汪洋,歸屬西海。女媧補天時,在此處遺落了一片艾草葉子。這片艾草葉子的葉柄源于長土,經過寨子嶺延伸到沙塘壩,幻化出了山、河、灘,并在灘河兩岸長滿艾草。宋代末年清明時節(jié),富榮州(富順縣)的一位才子巡游至此,發(fā)現(xiàn)這里艾草遍灘,春深似海,便提議將此地取名為艾葉灘。
名稱沿用至今的艾葉灘,在歷史長河中奔騰不息,且極具詩情畫意。長200余米、寬50余米的艾葉灘,為出露于侏羅系沙溪廟組的淺黃色砂巖,在水流長期沖刷侵蝕作用下,河灘發(fā)育為壺穴景觀,河岸發(fā)育成溶蝕空洞。作為旭水河—釜溪河上的第一大石灘,艾葉灘水流湍急,灘磧繁多。奔騰的旭水河與艾葉灘相逢,水擊石上,如銀蛇激跳,聲傳十里,時而清越,時而深沉。
在艾葉聽灘,是有聲的詩,也是立體的畫。
生活遠不止詩和遠方,還彌漫著眼前的煙火。
據(jù)史料記載,早在漢代,艾葉灘就有土著人依傍而居。北周武帝時期(560—578年),大公井開鑿后,鄉(xiāng)民在旭水河兩岸發(fā)現(xiàn)咸水。鄉(xiāng)民們將打上來的咸水用草木煎熬后,便可以獲取原鹽,點亮了艾葉灘的鹽業(yè)生產技能。
到了晚唐時期,旭水河兩岸相繼挖掘出26口大口徑淺鹽鹵井,處于該流域最大沱灣處的艾葉灘開始承擔起原鹽外輸?shù)墓δ?。與此同時,驛站、食肆也應運而生,艾葉灘形成了初具規(guī)模的集鎮(zhèn)。
北宋慶歷年間(1041—1048年),隨著頓鉆技術的產生,旭水河畔天車林立,井灶星布。艾葉灘的制鹽工藝也從燒柴草煎鹽的1.0版本,升級到燒柴草和燃煤制鹽的2.0版本。到了南宋淳熙十四年(1187年),旭水河上游的榮州開始向貢井輸送用以制鹽的燃煤。從那時候開始,來自榮州的燃煤,就由人挑馬馱水運來到艾葉灘,再從這里分運到各大井灶,艾葉灘開始凸顯物資集散地的優(yōu)勢。
迭經元代、明代,貢井地區(qū)的鹽業(yè)發(fā)展越發(fā)蓬勃,規(guī)模也更加宏大,除了原鹽和燃煤,竹木油麻、豆粟米炭等生活物資也在此地轉運。一時之間,艾葉灘商船浩蕩,檣桅如林。
但由于艾葉灘石磧繁多,船只在此地駁轉顯得格外費勁,早期人們往往采用“盤灘過坳”的方式來配合石灘的“賣力演出”。所謂盤灘過坳,就是運煤船、運鹽船行至艾葉灘壩時,需要將燃煤、原鹽卸下,空船過灘后,再把卸下的貨物搬到船上繼續(xù)水運。而這一系列的操作,都需要一條街來完成水路與陸路的交疊。
這條街,便是古鎮(zhèn)的橫街子。橫街子,是當年艾葉古鎮(zhèn)的主街,也是最有鹽有味的轉運古道。除了晚唐時期拔地而起的食肆、驛站,歲月更迭,橫街子兩邊商鋪林立,茶館、酒館、豆花店最多。有時候,抬鹽工們會在這里等待喊號,喊到的便去抬鹽。抬鹽是個苦力活,兩個人一組,一次大概要抬300斤左右的鹽。抬鹽工的收入和付出往往不成正比,所以大多數(shù)情況下,橫街子的街邊才是他們的駐地。沒被喊到時,抬鹽工會和稍作休整的船工坐在街沿上,咂著小酒,就著焦花生胡吹海扯。據(jù)說,當年的橫街子上花生殼遍地都是,堆積的厚度都能沒過腳踝,走在青石板上還會沙沙作響。
現(xiàn)在的橫街子,喧囂不在,連灘壩飛過一只鳥的撲棱聲,都能在沱灣打好幾個旋才肯散去。筆者小心翼翼地走在青石板上,一是怕不慎踩滑,二是怕破壞了這份沉寂。在艾葉聽灘,在橫街轉鹽,當年盤灘過坳的場景隨風 逝去。
清康熙三十五年(1696年),清政府對整個旭水河流域的河灘石級進行了清理,沿著旭水河在重灘、艾葉灘、平橋、中橋、五皇洞5個石磧?yōu)┥祥_鑿船槽,其中艾葉灘的船槽保存得最為完好,它的由來也最為奇特。
相傳,艾葉灘的船槽是在一夜之間開鑿的。在清政府清理河灘前,就有人提出應該開鑿船槽,但遭到了當?shù)匕傩盏膹娏曳磳Α0傩照J為,艾葉灘是老天賦予的風水寶地,不能開膛破肚。這下當?shù)氐拇瑤椭绷?,不開船槽,這里的鹽運就會一直很艱難,便跑到古佛寺去請求魯班會石匠們的幫助。誰知,這幾百個石匠一鼓作氣,在一夜之間就把艾葉船槽造好了。還有一種說法,艾葉的船槽是鹽商張懷江與彭石匠打賭的成果。鹽商張懷江為了促進鹽運發(fā)展,找來彭石匠商量開鑿船槽之事。張懷江問艾葉灘這樣的地形,打槽大概多久能完工,彭石匠帶著打賭的口氣回答:“如果把修橋剩下的700兩銀子全部用來打槽,一晚上就可以給你打成。”張懷江以為彭石匠在吹牛,便一口答應了他。怎料,彭石匠聚集了325個石匠,一晚上就將船槽打完。第二天一早,張懷江愿賭服輸,將700兩銀子一并付清。
就這樣,艾葉灘有了一條長180米、寬3米、深2米左右的船槽,剛好可以容一船過身。但因船槽較窄,需要借助船篙之力才能順利過灘?,F(xiàn)在船槽兩側留下的大小不一的石孔,便是當年船工過灘時留下的痕跡。除了撐篙,船工利用船槽過灘的技術難度系數(shù)也格外高。尤其是漲水的季節(jié),旭水河的水會漫延到石灘上。船行至此,很難分辨石灘與船槽的界限,再加上水力的作用,格外危險。這時候,就需要有經驗的船工來準確判斷船槽的位置,借助水力一鼓作氣,將船精準地沖到船槽里。在當?shù)?,還有專門為船工設立的“飆灘節(jié)”,供百姓在水深火熱中苦中作樂。
從艾葉灘起,至貢井,其間共有4段船槽。船槽的開鑿在一定程度上緩解了行舟的阻礙,但旭水河河畔車馬輻輳,鹽場綿密,鹽運的壓力一再攀頂。于是,在此基礎上,有人發(fā)明了用竹排扎堰。在竹排堰上蓋上竹篾來攔蓄河水,提高水位。等到水積船聚,人工拉拽篾繩,拆開竹排堰,借助攔蓄后積攢的水力,將煤船、鹽舟沖擊過灘。但由于拆堰技術不好把控,常常會落得船翻人亡的后果。
為了順暢地轉運原鹽和燃煤,鹽商張三和于清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獨資建成了平康橋,并在橋西開了一條平康路。平康橋為石拱橋,全長56.4米,寬6.4米,高8.92米,橋上有89個石欄,其中右邊51個,左邊38個,橋拱5個,把旭水河東西兩岸的艾葉和長土兩個鹽業(yè)生產重鎮(zhèn)連通了起來。平康路則是從橋首直通艾葉場中心,接通自貢西去榮縣、犍為與樂山。
到了清光緒三十年(1904年),富榮場設堰工局,在旭水河貢井段建重灘、艾葉、平橋、中橋、五皇洞5座堰閘,并下延至雷公灘、自流井老新橋處。節(jié)節(jié)筑堰,層層截流,提高水位,大暢舟行。這一系列鹽運堰閘還共同構成了世界上建成最早的梯級鹽運水利工程體系。此外,這一系列的鹽運堰閘,雖發(fā)端于艾葉境內的重灘閘,但因艾葉灘閘最為壯觀,兩岸風景最佳,后人將其定為鹽運樞紐的首端,艾葉灘也因此獲得“鹽運第一灘”的美譽。
正是因為建成了梯級鹽運水利工程,艾葉灘也愈加繁忙了。天車林立,百櫓爭搖,艾葉產區(qū)的原鹽就通過旭水、釜溪兩河,入沱江,下長江。這里更是馱馬不絕,通過鹽運陸路入嘉州,進康藏,下云貴?!稑s縣志·水道》記載:“(榮溪)東延艾葉灘,灘下小舟上下,夜分不輟,宛然吳會諸港矣?!卑~灘水道陸路均成為居民、鹽商、鹽工商業(yè)貿易的通道,其繁華程度也被當?shù)匕傩毡茸髂暇┑那鼗春?,因艾葉灘到貢井剛好八里左右,故名 “八里秦淮”。
清光緒年間,鹽商黃墩三的兒子黃濱嶼在八里秦淮創(chuàng)設花船,供游人泛舟而行,欣賞兩岸風光。一時間,仿行者蜂起,作為水路風光起點的艾葉鎮(zhèn),當時就有多達140余只花船。據(jù)自貢市作家協(xié)會李開杰先生講述,當年在八里秦淮行駛花船的類型,根據(jù)乘船的人數(shù)來劃定,可以分為三種,分別是大船、中船、小船。大船一般能乘坐二三十人,每日晨昏不絕,在碼頭招手即停,類似如今的大眾交通工具。中船,最多能夠承載七八人,大多數(shù)為鹽商、大戶人家使用,提供專船服務。鹽商黃墩三一家,就常常下午六七點鐘包下一條中船,帶著家眷從艾葉灘出發(fā),到長腰灘下船,或是到老街下館子,或是到南華宮聽曲觀戲,生活甚是愜意。小船,比較類似如今的商務艙,只能坐二至四人,留下足夠的私密空間,供鹽商談買賣。
坐在花船上,旭水河的兩岸在緩緩后退,八里秦淮充盈著移步易景的雅趣。無論是在艾葉聽灘,還是橫街轉鹽,總讓人在感嘆梯級水運智慧的同時,不忘盡享眼前的水路風光。也許,這里綿密不絕的鹽場、繁榮昌盛的鹽運和號聲震天的鹽工不會復現(xiàn),但路轉艾葉忽見,所有鹽的記憶都會在這里找到歸屬,拉近我們與艾葉之間的距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