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詩武
【關鍵詞】初中數學;邏輯思維;培養(yǎng)方法
一、精心設計問題情境,開展探究活動
新課程理念明確提出,新課程理念提倡教師開展探究性教學活動,在實踐過程中,尤其是在對部分探索性數學活動來講,教師所設計的問題情境將會在相當大程度上滿足學生的成長需要,促使學生的大腦長時間處于興奮狀態(tài)下。在此過程中,學生將會為解決數學問題而進行大量深入研究,進而觀察到更為充實豐富的數學現象,這對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的成長來講意義非凡,其從屬于現代教育的重要方案。問題情境的有效創(chuàng)設將會充分激發(fā)學生群體的學習興趣,從而促使學生有效集中自己的注意力,積極自主地融入后續(xù)的學習活動中,學生能有效找到自己所探究的知識內容。問題情境的創(chuàng)設還能激發(fā)學生勇敢探索和追尋真理的精神,久而久之,學生將會找到更符合自己需求的思維模式,設計探究性教學活動,重點展現出學生的課堂主體地位,這對學生探索能力以及發(fā)現能力的發(fā)展來講意義非凡。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湘教版八年級上冊“勾股定理的證明”的章節(jié)知識的過程中,教師可以為學生引用下列案例:在古埃及的某個人分別在一條繩子上打了13個間距相等的結,其中某位工匠同時握住繩子的第1個和第13個結,而剩余的兩名助手則分別握住第4和第8個結,并向學生提問此種做法是否能獲得相應的三角形。由于教學問題和學生的實際生活存在密切的關聯(lián),往往能充分調動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和求知欲望,甚至可以發(fā)現許多學生都在積極地尋找類似繩子的工具嘗試。
此舉使傳統(tǒng)的“要我學習”的課堂逐漸變化為“我要學習”的課堂形態(tài)??茖W合理地設計問題情境不僅能使課堂教學充滿活力,還能有效貼合學生的學習需要,促使學生形成更為深入的探究欲望。
二、創(chuàng)新優(yōu)化教學方法,培養(yǎng)邏輯語言
在最近幾年,我國的教育事業(yè)的發(fā)展越發(fā)迅速,許多創(chuàng)新性的教育方法隨之衍生,這為眾多教師提供了嶄新的教學方法。教師作為知識的傳授者,應該積極主動地應用各種嶄新的知識傳授方法,從數學課程的邏輯語言角度著手,助力學生形成完整的認知能力,引導其從辯證思維層次上分析數學問題,這將會取得事半功倍的成效,對學生的深遠成長來講意義非凡。在傳統(tǒng)的中學數學教育中,教師通常直接引領學生學習自己講授的知識,并未幫助學生明確知識的來源,而在講解問題的時候也通常會直接講解解題方法,對于深層次的邏輯語言的講解少之又少,這將會在相當大程度上影響學生學習興趣的形成及其課堂參與力度的提升。邏輯語言從屬于學生自身邏輯思維的重要呈現,任何邏輯思維都無法脫離前因后果的支撐,只有學生明確前因后果才能更好地參與到學習活動中。
例如,教師在為學生講解湘教版七年級上冊“幾何圖形”的相關知識內容的時候,如果點O 為線段AB 的中點,此時將會有AO = BO,或者AB = AO + BO 等數量關系,而應該如何使用此類數量關系進行推理演算,這和題目中的已知條件以及所需要求取的結論存在著密切的關聯(lián),但是其本質上都不會脫離“因為……所以……”的邏輯模式的支撐。邏輯推理能力是初中生未曾接觸過的嶄新事物,教師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需要有意識地規(guī)范演示活動,從多個方向著手,要求學生先行進行模仿分析,而后進行深入推理,逐步增加推理的次數,以此助力學生形成良好的語言認知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
三、提升習題訓練占比,連接實際生活
針對數學知識的學習往往需要在大量數學習題訓練的支撐下完成,所以,初中數學教師在培養(yǎng)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過程中,需要有針對性地為學生提供數學習題,通過具備充足價值的習題滿足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成長需求,促進學生形成更為良好的數學思想。在此過程中,學生的學習積極性將會被有效調動,其在練習題中尋找能解決數學問題信息的過程是學生邏輯思維能力的重要展現,在開展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可以有效應用情境創(chuàng)設的教學方法,以此幫助學生形成對所學習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與認識,促使學生發(fā)展更為良好的邏輯思維能力。
例如,有這樣的數學練習題:某地需要運送295噸煤,先行利用載重為4噸的車運送三次,而后則利用載重為25噸的車運送剩余的煤,請問還需要運送多少次才能將所有煤都運送走?教師在為學生講解這個數學習題的過程中,可以先行利用多媒體設備為學生展現題目所描述的情境,通過直觀具象化的展示幫助學生形成更為深刻的理解與認識,而后引導學生尋找解決問題的方法,實現對抽象數學知識的具象化轉變,這樣便能有效提高學生的解題能力,為其后續(xù)成長奠定堅實的基礎。此外,教師還可以將數學知識和實際生活進行有效銜接,設置實際生活和數學知識的有效關聯(lián),這將會促使學生更好地應用自己在日常生活中儲備的知識經驗,解決相應的數學問題,同時還能有效提高學生的實踐應用能力,對其邏輯思維能力的提升來講具備相應的積極作用。
四、具象處理抽象知識,加深學生理解
在初中數學課程中往往會包含大量圖形、概念、公式、符號與定理,此類知識元素使數學課程的抽象性有增無減,許多學生在學習數學知識的時候常常是無從下手,其自身認知能力因此受到巨大的影響。如何將抽象性數學知識進行有效轉化,使其成為學生實踐操作的重要支撐已經成為現階段的數學教師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在開展實際教學活動的過程中,教師需要充分結合理論知識和實際問題,開展相應的課堂教學活動,這樣才能有效強化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為其長遠發(fā)展提供鋪墊作用。
例如,教師在帶領學生學習湘教版九年級下冊“圓與圓的位置關系”的章節(jié)內容的過程中,其中會涉獵大量關于弦長和弧長的知識,在傳統(tǒng)教學中教師通常會要求學生記憶相應概念,而學生對此類知識的理解通常需要依托自身的想象力,構建相應模型的時候往往需要耗費過多的時間和精力。面對此種情況,教師有必要積極地更改教學形態(tài),從多個方向著手激發(fā)學生群體的學習積極性,結合概念繪畫相應的數學圖形,在具象化圖形的引導下,學生將會不由自主地實現概念和圖形的融合處理,自身的邏輯思維能力會在此種情況下顯著提高。和語文學科中的定理存在差異,初中數學的概念定理具備概括性特征,雖然為學生提供廣闊的想象空間,但也在相當大程度上增加了理解難度。
五、結語
總之,在初中數學教育中,為幫助學生形成對所學知識的深層次理解認識,強化學生的數學邏輯思維能力,中學數學教師有必要從多個角度著手,通過提升練習占比、具象化處理、設置教學情境等重要方案,滿足學生的邏輯思維能力成長需求,促使其逐步形成解決實際生活問題的良好能力,為其今后學習成長發(fā)揮更為堅實的支撐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