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俊文
一、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指導學生學習本文選取典型事例,抓住人物的主要特征刻畫人物,突出人物思想品質(zhì)的寫法。
過程與方法:抓住文章兩條線索,采用由主到次、由整體到局部的教學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
情感、態(tài)度和價值觀:了解藤野先生正直熱誠,治學嚴謹,沒有民族偏見的高貴品質(zhì);學習魯迅先生強烈的愛國主義精神。
二、教學重難點
重點:掌握本文通過典型事例突出人物品質(zhì)的寫法。
難點: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與民族自尊心。
三、教學設計
1.導入
魯迅先生一生中寫過三位恩師:一是《百草園與三味書屋》中的壽鏡吾先生,他是魯迅兒時上私塾時遇到的第一位老師;二是《關于太炎先生二三事》中的章太炎先生,他是魯迅棄醫(yī)從文后的思想啟蒙者;還有一位,他是一位日本人,是魯迅在仙臺醫(yī)學院學醫(yī)時遇到的老師——他就是藤野先生。
2.整體感知
(1)本文以《藤野先生》為題,請大家通讀全文,圍繞我與藤野先生相識的過程,梳理全文結構并概括每部分內(nèi)容。
我遇藤野先生的原因。(1—5)
我與藤野先生的交往過程。(6—35)
我對藤野先生的懷念。(36—38)
(如果學生劃分層次有難度,可讓他們先找到“我與先生的交往過程”的部分,再來思考首尾兩部分與藤野先生有何關聯(lián)。)
(2)閱讀文章第二部分,梳理一下該部分講述了哪些事情?這些事情是否都是對藤野先生的直接描寫?
①初次見面;②添改講義;③糾正解剖圖;④關心實習情況;⑤問“裹腳”之事;⑥試卷風波;⑦幻燈片事件;⑧依依惜別。
這些事件中,其中“試卷風波”和“幻燈片事件”不是主要關于藤野先生的直接描寫,其他六件事都是直接描寫藤野先生。
3.分析人物形象
(1)請大家認真閱讀直接描寫藤野先生的事件,結合其中的細節(jié)分析藤野先生的形象。
初次見面——生活中不拘小節(jié)但教學上嚴謹認真。
添改講義、糾正解剖圖——對學生認真負責,對教學一絲不茍。
關心實習情況——關心中國學生,尊重中國習俗。
問“裹腳”之事——對醫(yī)學的好奇與求真。
依依惜別——待人真摯誠懇。
小結:藤野先生是一位嚴謹?shù)膶W者,是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
(2)那么,魯迅先生是如何評價藤野先生的?請用文中的句子回答。
“他的性格,在我的眼里和心里是偉大的。”
(3)“一位嚴謹?shù)膶W者,一位優(yōu)秀的老師”能否稱其為“偉大”?
不足以,那么我們還需從文章的其他部分去挖掘藤野先生的“偉大”。
(4)文中有哪些內(nèi)容看似與藤野先生無關?
①離開東京,去往仙臺(1—5)
②試卷風波,幻燈片事件(24—31)
(5)從這兩個片段中,我們能看到哪些人?結合文中細節(jié)分析他們的形象。
清國留學生:他們本是擔負著求學救國的使命來到日本,卻成天游山玩水,在寓所歌舞升平,不知亡國危,猶唱后庭花,不學無術,茫然無知。
仙臺職員:對“我”頗有優(yōu)待,但這種優(yōu)待只是生活起居方面,與后文藤野先生對我心靈的關照和精神的鼓勵形成對比。
日本“愛國”青年:見“我”考試及格便懷疑先生泄題,認為愚弱的國民必定都是低能兒;看“愛國電影”時完全無視我的存在,對著被殺戮的我的同胞高呼萬歲,肆無忌憚地侮辱中國人。
中國看客:閑看自己的同胞被殺而毫無反應,這里要注意“閑”字和“酒醉似的”修辭效果:“閑”,無事可做而無聊地消遣時光;“酒醉似的”,稀里糊涂不知所以,體現(xiàn)了中國看客的麻木不仁,愚昧無知。
(6)為什么在《藤野先生》這篇文章里要寫這四類人?
對比。
周君來的時候是中日戰(zhàn)爭之后,又過了相當?shù)哪陻?shù),很可悲的是,當時日本人還罵中國人做豬頭三。在有這惡罵風氣的時候,所以同級生之中也有這樣的一群,動不動就對周君加以白眼,另眼看待。
我少年的時候,曾承福田藩校出身的姓野坂的先生教過漢文,因此一方面尊重中國的先賢,同時總存著應該看重中國人的心情,這在周君就以為是特別親切和難得了吧。如果周君因此而在小說里和友人之間把我當作恩師談著,我要是早讀到該有多好?。〖热凰了肋€想知道我的消息,倘早通了音信,他本人也該多么喜歡??!
(摘自藤野嚴九郎《謹憶周樹人君》)
魯迅1902年去日本留學,距離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zhàn)爭”僅八年,“當時日本人還罵中國人做豬頭三”。在“這惡罵風氣”中,魯迅“動不動”受到“同級生中的一群”“加以白眼,另眼看待”。在“這惡罵風氣”中,藤野先生不是隨風氣偏倒的小草,而是“一株獨立支持的大樹”,他擯棄民族偏見和軍國主義反動觀點,“尊重中國的先賢”“看重中國人”“為中國”“希望中國……”而對中國留學生“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和“鼓勵”,確實“特別難得”、特別可貴。當時的日本受軍國主義思想影響,極不公正地看待中國留學生,使魯迅先生的民族自尊心深受傷害。但藤野先生對一個外國留學生,特別是對一個比較清貧任性的出自弱國的留學生,毫無利己的動機,如此的熱情誠懇、精心周到,長期堅持不懈地添改講義,僅僅用“工作認真負責”“沒有民族偏見”等詞語,是無法準確概括的。這里可以看出藤野先生對中國留學生的“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是多么熱忱真摯、殷切深厚,也說明藤野先生和魯迅先生在“為中國”“希望中國有新的……”這一共同目標及基礎上建立的友誼是多么殷深濃厚。和藤野先生相反,藤野先生作為一個外國人,一個祖國曾和中國是交戰(zhàn)國的外國人,在“中國人是低能兒”的“惡罵風氣”中,尚且能“為中國”“希望中國……”;而作為中國人,作為受國家派遣、出國留學的“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卻喪失責任感、使命感,醉生夢死,愚昧麻木,不學無術。兩相比較,可以看出藤野先生的品格是多么難得可貴、高尚和偉大??!
東京“清國留學生的速成班”的不學無術,“物以稀為貴”的優(yōu)待,托詞檢查的無禮,匿名信的誣蔑,廣告的譏刺,看電影事件的刺激組織起來,并以之為紐帶和橋梁,使它們和藤野先生的偉大性格聯(lián)系在一起,構成鮮明而強烈的對比。
4.理解文章主旨
(1)魯迅因學醫(yī)與藤野先生相識,因棄醫(yī)與藤野先生而別,他為何要學醫(yī)又棄醫(yī)?
魯迅起初決定學醫(yī)是因為他的父親被庸醫(yī)誤診而死,他希望學習西醫(yī)挽救國人的性命,其宗旨是為了救國;而當他經(jīng)歷了“幻燈片事件”,目睹了國人的麻木不仁,他明白了“凡是愚弱的國民,即使體格如何健全,如何茁壯,也只能做毫無意義的示眾的材料和看客”,于是他決定棄醫(yī),從精神層面來根治中國的頑疾,其目的也是為了救國。
(2)文中哪些內(nèi)容可以看出作者的救國圖強之心?
魯迅初到東京,看到清國留學生的不學無術,甚是反感決意離開,表現(xiàn)了他時刻牢記救國圖強的使命;他去往仙臺途中,特別提及了“日暮里”的驛站和客死水戶的遺民朱舜水先生,流露出思鄉(xiāng)愛國之情;他到仙臺醫(yī)學院認真學習是為了多掌握知識,回國之后治病救人,報效國家;“幻燈片事件”在軍國主義統(tǒng)治的日本應該是“平常之事”,而這件“平常之事”卻觸動了魯迅的內(nèi)心,改變了他從小立下的志向,不是他容易沖動,而是他內(nèi)心蘊藏著深厚的愛國之情和極強的民族自尊,這重大的轉變正是反映了他的愛國之深、救國之切。所以,魯迅的愛國之情是本文的另一條線索。藤野先生是明線,愛國之情是暗線。明暗交織,藤野先生的教導激勵了魯迅的愛國之情,而魯迅的愛國之情更凸顯了藤野先生的偉大,正如結尾所說“每當夜間疲倦,正想偷懶時,仰面在燈光中瞥見他黑瘦的面貌,似乎正要說出抑揚頓挫的話來,便使我忽又良心發(fā)現(xiàn),而且增加勇氣了,于是點上一枝煙,再繼續(xù)寫些為“正人君子”之流所深惡痛疾的文字。
(3)如何理解魯迅所說的“在我所認為我?guī)煹闹校亲钍刮腋屑?,給我鼓勵的一個”?
首先,藤野先生對“我”熱心的希望、不倦的教誨、嚴謹?shù)膽B(tài)度,為“我”樹立了做事做人的標桿。
其次,藤野先生在大多數(shù)日本人歧視侮辱中國人的大環(huán)境中仍能摒除民族偏見,尊重中國,希望醫(yī)學傳到中國去,他這種無國界的善意和公正感動了“我”。
再次,藤野先生對“我”求醫(yī)的支持和棄醫(yī)的理解,也是對“我”愛國之情的尊重和理解,正是他的勉勵一直鞭策著“我”在救國圖強之路上不斷奮進。
所以說,藤野先生是在“我”人生最重要階段予我最大安慰、最大鼓勵、最深理解的人,他是最使“我”感激的老師。
四、教學反思
本文篇幅較長,涉及的人和事較多。如果講課時不分巨細、面面俱到,難免會顧此失彼,給學生零碎的感覺。所以,在授課時,我設計了兩大板塊,一是抓住文章兩條線索:作者與藤野先生交往這一明線,作者的愛國主義思想這一暗線,采用由主到次、由整體到局部的教學思路。首先弄清文章的主要形象藤野先生,然后再領會語言的感情色彩,體會作者強烈的愛國主義情感。第二板塊是將其他看似無關的情節(jié)與之對比,讓學生思考清國留學生、仙臺職員、日本“愛國”青年、中國看客這四類人與作者和藤野先生有何關聯(lián)。明白這四類人其實是從不同的角度襯托作者和藤野先生,凸顯了作者的愛國情懷、責任擔當和藤野先生的無私公正、友善真誠。讓學生更明顯地看到了魯迅先生一生求索救國之道的拳拳赤子之心,也感受到了藤野先生無國界精神的偉大之處。這樣就可以讓學生在品味細節(jié)和對比思辨中走進那個時代,走進作者內(nèi)心,而不是空洞地提出口號,突兀地拔高思想。當然,我在教學中還需要進一步突出以學生為本位的思想,充分激發(fā)學生的主動意識與進取精神,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讓學生有更充分的思考和更多表達的機會,讓他們推進課堂。
[作者通聯(lián):武漢外國語學校初中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