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語言主要是指漢族所使用的語言,它既是我國的通用語言,也是目前國際上廣泛使用的語言之一。廣義的漢語還包括符號化的漢字,而用漢字創(chuàng)作的文學作品可以統(tǒng)一歸納為漢語言文學。由于漢字作為表意體系文字的代表,自古以來在字形字義上都十分穩(wěn)定,從而使得漢語和漢語言文學都表現出鮮明的延續(xù)和繼承性,這就為漢語言文化研究提供了連貫而完整的前提。由姚曉柏主編,清華大學出版社、北京交通大學出版社出版的《漢語言與文學》一書,對漢語和漢語言文學作了一次較全面的梳理與闡述。全書分為三個部分,即漢語言基礎知識、中國古代文學和中國近現代文學。
漢語言基礎知識部分從漢語的起源開始,采用由淺入深、由表及里的分析方式,系統(tǒng)地闡述了漢語的演變過程及其與中國歷史發(fā)展緊密相關的性質和特點,引導讀者從字、詞、句的結構和使用方法上系統(tǒng)全面地理解漢語的獨特之處。為了讓讀者有更加直觀的認識,作者采用了漢語言文學中特有的對聯這一藝術形式作為演示和說明的工具。所選擇的二十余副對聯都是歷代廣為傳頌的名聯。比如,出自山海關孟姜女廟的名聯“海水朝朝朝朝朝朝朝落,浮云長長長長長長長消”,把漢語音、形、義每個方面的特點和絕妙之處都發(fā)揮得淋漓盡致;杭州岳王廟中岳飛墓前著名的“青山有幸埋忠骨,白鐵無辜鑄佞臣”,不但工整合律,更是把“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些中國文化里的傳統(tǒng)價值觀完美而藝術地體現了出來。
中國近現代文學部分的意義在于啟發(fā)讀者去開啟對中國當今發(fā)展道路上遇到的文化碰撞的反思。通過從近代以白話文為代表的新文化的出現,反映出中國文化以被動姿態(tài)開始與世界接觸的過程中試圖突破并找到符合自身特點的努力,以及在探索過程中遇到的問題與瓶頸,從而引導讀者去思考中國文化與當今世界主流文化間的關系和互動方式。這一部分既揭示了中國在近代以后文化上所承受的危機,也表現出強大的自我更新和自我生長能力,點明了文化在新的歷史階段里如何找到自身定位、實現自我發(fā)展的主題。
在中國蒸蒸日上的今天,深入研究漢語和漢語言文學有著積極的現實意義,是新時代精神文明建設的重要組成部分。該書對漢語和漢語言文學進行了全面梳理,為深入研究漢語和漢語言文學作出了探索和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