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詩歌多義性的概念一經提出就被許多學者認可,從而進行了各個方面的研究,也對古詩歌的多義性有了更加深入的解讀,因此在語文詩歌教學的過程當中需要結合文章的全部內容對字詞進行解釋,符合語文教學的一般規(guī)律?;诖?,本文首先簡要分析古代詩歌多義性的原因,隨后提出教學中解讀詩歌多義性的策略,以此供相關人士交流與參考。
關鍵詞:多義性解讀;古代詩歌;教學;運用]
我國擁有源遠流長的歷史文化,其中詩歌文化更是非常奪目璀璨,無論是《詩經》《楚辭》到后來的唐詩、宋詞、元曲,古代詩歌的優(yōu)秀作品數(shù)不勝數(shù)。山水詩歌、胸懷天下的詩歌、建功立業(yè)的詩歌、兒女情長的詩歌等都是我國詩歌的代表種類。在語文詩歌教學的過程之中,如何讓學生理解到古人所留下來的文化瑰寶的真正內涵,是語文教學工作者所需要重點思考的問題。但是古代詩歌中的,多義性這一問題為學生的學習造成了困擾,讓學生在一定程度上理解詩歌中多義性的概念,幫助學生提升詩歌鑒賞能力是十分重要的。
一、古代詩歌多義性的原因
(一)年代久遠,主體表達較含蓄
古代詩歌的歷史已發(fā)展幾千年,距離現(xiàn)代生活非常遙遠。由于過去時代背景以及社會背景等等多種因素的限制,致使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主體表達方式存在差異,這也就是多異性產生的直觀原因。比如李商隱的《無題》,題目叫做無題,但是在詩歌的內涵之中,卻蘊含著非常深刻的道理,讓人在閱讀時感到非常奇妙,回味無窮。詩歌中的情感是無法用言語言說的,使人讀起來意猶未盡?,F(xiàn)在越來越多人知道這首詩,并且詩中的一些句子更是廣為流傳。由于時代久遠,人們無法真正推測出李商隱寫這首詩時所蘊含的真正感情,但是如果想要將這首詩編進教材里,就需要對它進行簡單的定性和歸納,但是這種定性和歸納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詩歌的表達,將詩歌所表達的情感局限在某一方面,從某種程度上也束縛了學生的思想空間。
(二)時代背景復雜,社會背景特殊
詩歌多義性的產生,主要是由于古代詩歌創(chuàng)作主體受限。其中包括創(chuàng)作人所處的時代背景、社會環(huán)境等,都可能會影響到詩歌的真正內涵。以劉禹錫創(chuàng)作的《石頭城》為例,這首詩整體看來只是一篇簡單的寫景詩,描繪出了金陵夜晚的美色。但是事實上,這首詩歌更蘊含著深刻的哲理,也是歷史上較為著名的一首詠史懷古詩,以一系列的不變之景,反襯出了城邑所發(fā)生的變化,抒發(fā)作者內心對于王朝更迭的感慨。而柳宗元在《江雪》中描繪了一幅冰天雪地的美景圖。在詩中寫到老者默默垂釣的場景,從字面上理解,僅僅是一幅寫景詩,但是在事實上,作者已經將自己內心的孤傲情感,不與世俗同流合污的態(tài)度寄予在詩歌之中。
(三)詩歌意境復雜,意象朦朧
一首完整的詩歌是由意象和情感兩個部分組成的,意象與情感的相互結合,互相映襯,表達出了整首詩的意境,這個意境又包括主體對客體的改造以及修飾。在這個過程之中,古代詩歌多義性的出現(xiàn)就變得十分正常,因為有的意向本身就不僅僅代表著一種含義,它往往可以引申出多種含義,是較為復雜化和多元化的。比如草,草本身是一種植物,它的特點就是生命力頑強,而且繁殖迅速。在古代詩歌中雖然也有草生命力頑強的含義,但是大多數(shù)時候,草被寄予希望、思念、荒涼的意向,至于詩句中到底運用的哪種意向,就需要對詩句的整體含義進行分析,比如在《賦得古原草送別》中,草就是表達送別和思念的含義,而在《蜀相》中,草則是表達了詩人惋惜之情。
二、教學中解讀詩歌多義性的策略
(一)分析表達技巧
古代詩歌講究詩言志,也就是說,作者經常會將自身的思想和態(tài)度在詩中表達出來,而且大多都是通過一種委婉含蓄的方式進行表達,很少有詩人會直抒胸臆。常見的表達手法有借景抒情、寓情于景、情景結合、虛實結合等等。在一些特定的語言環(huán)境下,詩人會巧妙地利用表達技巧去表達自身的思想感情。比如一語雙關,就是在古代詩歌中較為常見的表達手法。針對這種手法,在教師進行詩歌教學過程之中,就需要有意識的去引導學生結合詩歌的語境,明確雙關的特征,掌握語音雙關、語義雙關,進而擁有更好理解詞語的能力。比如人們耳熟能詳?shù)牧赖摹队炅剽彙分?,“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被人們廣泛知曉,而且也成為了千古絕唱。在這一句中,楊柳從字面上理解就是指的生活中可見的柳樹,但是柳又與留諧音,這就是一種語音雙關的體現(xiàn)。詩人在詩中寄予了與友人依依惜別,難舍難分的情感,巧妙的運用將詩人的感情烘托到了頂點,并且讓讀者在詩歌學習的過程之中,深刻的與詩人內心情感產生共鳴??傊?,在進行詩歌教學的過程之中,教師需要讓學生掌握更多的表達技巧以及修辭手法,這樣才能夠幫助學生更好的理解詩歌所要表達的思想感情,掌握更多語文學習的技巧。
(二)把握意象特征,理解詩歌多義性
在詩歌的教學過程之中,意象這個名詞會被經常的提及,也會經常出現(xiàn)在課本之中。詩人在詩歌中常常借助某種意向來抒發(fā)自己內心的真實感受。意象,通常來說就是帶有詩人個人情感的景或物,在詩歌的多義性中,意象的內涵往往非常豐富,不但能夠更好地描繪出景象的具體特點,也能夠在一定程度上展現(xiàn)出詩人內心情感。比如李商隱的《錦瑟》,“滄海月明珠有淚,藍田日暖玉生煙”中珠淚、玉煙這些意象的組合,就會給人一種朦朧和虛幻的感受。同時也能讓人在內心之中產生情感的共鳴,這些簡單的景物被李商隱注入了深刻的情感。
三、結束語
總體來說,詩歌的多義性在詩歌中并并不少見。教師在教學過程中需要注重對這方面內容的把握,引導學生積極思考,從不同角度分析詩歌所要表達的真正感受,提升學生的詩歌鑒賞能力。
參考文獻
[1]婁金昌.高中古典詩歌單元教學的多義性解讀[J].中學語文教學參考,2018,723(24):2+48-49.
[2]張華.古代詩歌在高中地理教學中的應用[J].報刊薈萃:下,2018(03):212-212.
[3]管金風.比較閱讀在高中古典詩歌教學中的運用[J].數(shù)碼設計(上),2019(06):213-214.
[4]劉婷.知人論世在中學語文詩歌教學中的運用[J].文學教育,2018(09):58-59.
作者介紹
陳明會(1992—),女,云南省紅河州個舊市人,個舊一中,學歷本科,職稱中教二級,從事高中語文教學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