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越楠 尹美麗
痤瘡是是一種好發(fā)于青春期并主要累及面部的毛囊皮脂腺單位慢性炎癥性皮膚病,臨床主要表現為丘疹、粉刺、膿皰、囊腫、結節(jié)等。因其發(fā)病機制復雜,治療困難,易復發(fā),不僅對患者面容外觀造成影響,而且研究還發(fā)現超過95%的人會有不同程度痤瘡發(fā)生,3%~7%痤瘡患者會遺留瘢痕,給患者身心健康帶來較大影響?,F臨床治療主要采用維A 酸類藥物或抗生素,但因受耐藥性的影響,采用維A 酸類藥物治療的副作用較大,臨床應用存在局限性。近年采用的果酸治療法,對皮膚新生有促進作用,且具備安全、表淺的特征[1],目前已得到臨床實踐證實此方式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本文探討果酸聯(lián)合鹽酸米諾環(huán)素治療中重度痤瘡的臨床療效及預后影響,現將研究結果總結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本院皮膚科門診2018 年3 月~2019年6月診治的58例中重度痤瘡患者作為研究對象,按照痤瘡治療分級指南分類法的病變程度分為I 級(輕度)、Ⅱ~Ⅲ級(中度),Ⅳ級(重度)。納入標準:①各患者均滿足《中國痤瘡治療指南(2014 修訂版)》[2]中痤瘡診斷標準;②病灶部位主要為頸面部;③均為青春期發(fā)病。排除標準:①排除Ⅳ級痤瘡患者,②納入研究前1 個月使用抗生素、免疫抑制劑、維A 酸、糖皮質激素等;納入研究前1 個月接受物理干預,如紅藍光、激光光子等;③妊娠及哺乳期患者;④面部有傷口、破損及合并單純皰疹等其他皮膚疾病者;⑤有嚴重肝、腎疾病及其他疾病者。⑥有瘢痕疙瘩病史,有炎癥后色素沉著或色素減退史。將所有患者隨機分為對照組和研究組,每組29例。對照組女21例,男8例,病情程度:19 例Ⅱ級,10 例Ⅲ級,病程6 個月~5.8 年,平均病程為(3.02±1.01)年,年齡18~37 歲,平均年齡(29.6±3.9)歲;研究組女20 例,男9 例,病情程度:20 例Ⅱ級,9 例Ⅲ級,病程5 個月~5.9 年,平均病程(3.05±1.02)年,年齡18~38 歲,平均年齡為(29.5±3.8)歲。兩組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對照組采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惠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010,規(guī)格:0.1 g×10 s)口服治療,1 次/d,100 mg/次。研究組采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聯(lián)合果酸(惠氏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0960010,規(guī)格:0.1 g×10 s)治療,鹽酸米諾環(huán)素使用方式與對照組一致,果酸使用方式,用清潔液在病灶部位油脂和皮屑清潔干凈,操作人員需佩戴無菌手套,將1.5 ml 果酸均勻涂抹在頸面部,避免眼周和口周。首次使用濃度20%,第二次濃度20%,第三、四次濃度35%,第五次濃度35%,停留時間分別為1.0~1.5 min、1.5~3.0 min、1.5~3.0 min、3.0~5.0 min、2.0~3.0 min,按照其皮膚發(fā)炎狀況和耐受性調整時間。此后用中和液做中和處理,用紗布擦拭干凈,用粉刺針清除膿胞、黑頭、粉刺,并叮囑患者治療期間做好防曬和保濕。兩組患者均持續(xù)治療12 周。
1.3 觀察指標及判定標準 比較兩組患者臨床療效、Acne-OQL 評分。療效判定標準:治療前需用數碼相機拍攝記錄患者痤瘡瘢痕深淺程度、痤瘡素色趁著、痤瘡皮損數量等狀況,以便治療后進行對比,同時治療完成后,也需用數碼相機做拍攝記錄。再按照患者病情改善程度評估療效,顯效:皮損降低率≥60%;有效:皮損降低率≥20%;無效:皮損降低率<20%??傆行?(顯效+有效)/總例數×100%。治療前后用Acne-Qol 評估患者生活質量,分值為0~114 分,包含痤瘡癥狀、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自我感知,分值分別為30、30、24、30 分,評分越高表明患者生活質量越良好。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13.0 統(tǒng)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s)表示,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采用χ2檢驗。P<0.05 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研究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兩組臨床療效比較 [n(%)]
2.2 兩組患者治療后Acne-Qol 評分比較 治療后,研究組患者痤瘡癥狀、社會功能、情感功能、自我感知評分均高于對照組,差異均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Acne-Qol 評分比較(±s,分)
表2 兩組患者治療后Acne-Qol 評分比較(±s,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aP<0.05
中重度痤瘡若未得到有效診治,可能會讓患者面部發(fā)生永久性瘢痕,加大患者心理負擔。臨床治療原則為溶解毛囊角栓和消滅痤瘡丙酸桿菌[3],降低炎癥反應和皮質分泌量。常用藥物包含抗生素、維A 酸類制劑,但因痤瘡丙酸桿菌存在較強耐藥性,長時間使用抗生素、維A 酸類制劑,對皮膚屏障功能有破壞性,甚至損害患者肝腎功能[4],所以,進一步探討治療方式非常重要。本研究中兩組患者接受不同治療方式,結果顯示,接受鹽酸米諾環(huán)素聯(lián)合果酸的研究組患者,其療效、Acne-OQL 評分均高于對照組,表明聯(lián)合給藥效果比單一給藥效果更良好,且此結果與白龍龍學者報告結果相符[5]。分析原因為:鹽酸米諾環(huán)素為廣譜性抗生素,此為長效、速效、高效的四環(huán)素藥物,抗菌活性非常強,親脂性高,對皮質和病變組織有快速直接作用,抑制皮質分泌,降低皮膚游離脂肪酸,有效抑制中性粒細胞趨化和補體C3,進而減輕局部炎癥。果酸屬于天然有機酸,無毒無臭,分子量小,其水溶性和滲透性均較好,可穿透角質層,被皮膚吸收,可直接作用于頸面部表皮層,降低皮膚角質粘連,清除皮膚表面堆積的角化細胞,緩解毛囊口堵塞,恢復皮膚屏障。此為天然有機弱酸,對痤瘡丙酸桿菌生長有抑制作用,進而消除或緩解炎癥反應。而在鹽酸米諾環(huán)素基礎上,使用果酸效果更良好,可能與果酸能干擾細胞表面結合有關[6],對角質栓脫落有利,糾正毛囊上皮角化異常,保持毛囊漏斗引流暢通,排除皮質,確保毛孔暢通,利于皮膚恢復。
綜上所述,臨床治療中重度痤瘡可將果酸與鹽酸米諾環(huán)素藥物聯(lián)合使用,比單一使用鹽酸米諾環(huán)素療效更理想,進而提升其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