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芳
摘要:互聯(lián)網(wǎng)的出現(xiàn)可以說是一次革命,它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與學習方式,影響著人們生活的方方面面。隨著新媒體技術的不斷發(fā)展,信息采集、傳播速度都有了明顯提升,一些信息往往記者還沒有編輯完,受眾就已經知曉。在這種背景下,受眾的閱讀形式和閱讀習慣也發(fā)生了變化。基于此,本文對信息碎片化的特征進行分析,并探究如何在信息碎片化時代做好深度報道,以供相關工作人員參考。
關鍵詞:信息碎片化;深度報道;受眾
當今時代是信息化時代,美國在20世紀90年代提出了“信息高速公路計劃”,隨后,高速信息電子網(wǎng)絡便打破了信息傳播的時空限制,將信息傳達到了受眾手中。而新媒體時代將這種信息傳播的速度發(fā)揮到了極致,人們的時間被分裂了,受眾閱讀時間變得越來越寶貴,他們越來越鐘愛時間短、信息量大的新聞。受眾被各種各樣的信息所包圍,他們是信息的消費者,也是傳播活動的參與者和反饋者,受眾主動性的提升讓他們有更多的權利選擇可以閱讀的新聞,在信息碎片化的時代,深度閱讀則被受眾所拋棄。
(一)傳播主體碎片化
在以電視、報紙、廣播為主的傳統(tǒng)媒體中,傳播者和受傳者的界限很分明,媒體是傳播者,將信息通過介質傳播給受眾,而受眾是受傳者和反饋者,媒體擁有絕對的話語權,承擔著“社會公器”的作用,因此也是傳播主體。但是在新媒體時代,人們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充斥。不同年齡、學歷、地區(qū)、職業(yè)的人都可以在新媒體平臺進行注冊,發(fā)表自己的觀點,受眾既是傳播者也是受傳者,這種雙向傳播使受眾被不同人的不同信息包圍,傳播主體從一元變成了多元。
(二)傳播內容碎片化
由于人們的閱讀方式和閱讀喜好不同,人們會根據(jù)自己的喜好發(fā)布許多不同的內容,而其他人也會看到不同的內容,這就導致在有限的時間內受眾可以看到各種各樣的信息。例如微博,在早期字數(shù)限制為140字,只能發(fā)送有限的文字和圖片,使得受眾在看新聞的時候走馬觀花,以一種“小雞啄米”的方式對內容進行拼湊,才能了解到有關事件的全部內容,這大大浪費了受眾的時間,因此受眾更喜歡閱讀字數(shù)較少的新聞,微博現(xiàn)在已經取消了140字的限制,但是人們的閱讀習慣仍然停留在碎片化閱讀的模式上。
(三)閱讀時間碎片化
由于社會節(jié)奏越來越快,人們的生活壓力慢慢變大,一些受眾都把時間用在了工作上,他們沒有太多的時間進行閱讀,整個社會呈現(xiàn)出一種浮躁的狀態(tài),人們沒辦法靜下心來閱讀,因此他們通常在廁所、地鐵等地來閱讀新聞,這些時間呈現(xiàn)碎片化的狀態(tài),導致他們只能對新聞進行簡單瀏覽,無法知曉全貌。
(一)創(chuàng)新報道形式
傳統(tǒng)的深度報道停留在對于新聞點的陳述方面,并且是中規(guī)中矩的報道或者評論文章,整體仍舊是對一個事件來龍去脈的報道,而受眾往往也不需要去看一篇深度報道,他們會選擇以看視頻的方式來了解一個新聞。因此要看到受眾的需求,在做深度報道時除了傳統(tǒng)的語言表達外,可以加入音樂、字幕、圖片等來吸引受眾,加深受眾對內容的理解。2013年嘉興電視臺推出了一檔電視節(jié)目《隱形冠軍》,將報道目光對準了民營企業(yè)中的“隱形冠軍”,報道搭建了“片頭+記者現(xiàn)場采訪+正文敘述+采訪+解密+解說+專家點評”的形式,在報道中融入了聽覺、視覺報道方式,讓受眾多方面來領會“冠軍”的含義,無論是政府部門還是各個網(wǎng)站都引用了這個例子,這可以說是報道形式創(chuàng)新的一個活的樣本。
(二)豐富報道內容
記者在報道方式方面已經形成了一套屬于自己的邏輯,幾乎所有的記者都會使用一套邏輯,這就導致受眾在看深度報道的時候就能夠猜到記者接下來想要說什么。而在碎片化時代,人們的閱讀習慣也是呈現(xiàn)碎片化閱讀的特點,因此深度報道也要抓住受眾的喜好,可以選擇一小部分有共同興趣愛好的受眾作為出發(fā)點,來獲得他們的關注,這也是深度報道的獨特路徑之一。有些深度報道全都是作者的評論,沒有和受眾進行對話,這個時候的受眾仍然是受傳者,沒有體現(xiàn)他們的主動性。我們可以改變深度報道的敘述方式,制作一些篇幅短、帶有故事性的新聞。
(三)堅持報道內容為王
在碎片化閱讀時代,許多傳統(tǒng)媒體人為了緊跟時代步伐,拋棄了深度報道,投入到了新媒體的快節(jié)奏之中。但他們應該認識到,無論形式、渠道如何創(chuàng)新,深度報道的根本還是在于內容,這是深度報道的最大特點。新媒體已經發(fā)展到了一定的水平,人們被各種各樣的信息包圍著,難以思考,這個時候深度報道就顯得更加重要。深度報道繼續(xù)堅持內容為王,同時創(chuàng)新敘事的方式,更新傳播渠道,一樣能夠將優(yōu)質的內容傳達給受眾。新媒體的存在應該是深度報道的載體,而不應該是壓死深度報道的包袱。
(四)提升記者專業(yè)素養(yǎng)
什么是記者?普利策曾說:“倘若一個國家是一條航行在海上的船,那么新聞記者就是船頭的瞭望者,他要在一望無際的海平面上觀察一切,審視海上的不測風云和淺灘暗礁,及時發(fā)出警報?!边@句話直接論述了新聞記者的重要性,雖然說在這個時代人人都有麥克風,但是深度報道對于新聞記者則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聞記者必須要擁有專業(yè)知識,同時還要跨專業(yè)學習,能夠做到在信息碎片化時代講好故事,提升自己的專業(yè)素養(yǎng),防止反轉新聞和后真相的出現(xiàn),深度報道的要求不僅停留在專業(yè)方面,也體現(xiàn)在記者的政治領悟力和道德修養(yǎng)方面,只有加強道德修養(yǎng),才能提高深度報道的質量。
信息碎片化搶占了受眾,深度報道的發(fā)展陷入了瓶頸,但是應該認識到,這既是挑戰(zhàn),更是機遇,如何在這個時代作出好的深度報道是專業(yè)的記者所需要做的,也是一個媒體的立足之本。優(yōu)質的報道必須搭上新媒體的快車,借助新的平臺來擴大自身的知名度和影響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