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是典籍翻譯的難題,影響著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兜赖陆?jīng)》是我國歷史上具有代表意義的文化巨著,在國內(nèi)外均有深遠的影響,在其對外傳播過程中,英文譯本功不可沒。本研究以文化圖式理論為指導,通過文化圖式重合、缺省以及沖突三大角度來分析韋利在翻譯該著中文化負載詞時所使用的翻譯方法,意在促進我國優(yōu)良的傳統(tǒng)文化的對外傳播。
【關(guān)鍵詞】文化圖式;文化負載詞;《道德經(jīng)》
【作者簡介】代元佩,男,昆明理工大學外國語言文化學院,2018級翻譯碩士。
文化負載詞是語言體系中最能體現(xiàn)語言的文化信息、最直觀反映人類的社會生活情況的載體。文化之間的差異是不同民族文化溝通交流的難點之一。因此,在跨文化交際語境內(nèi),如何準確而恰當?shù)胤g這些文化負載詞,是目的語充分實現(xiàn)其交際目的的基礎(chǔ)。本研究以文化圖式理論為基礎(chǔ),通過在兩種不同文化圖式之間建立聯(lián)系,繼而探討具有明顯特性的文化負載詞的翻譯方法,以通過文化負載詞表達,進而實現(xiàn)原語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從而達到提高目標語文本的翻譯質(zhì)量,實現(xiàn)跨文化交流的翻譯目的。
本研究以老子的《道德經(jīng)》和阿瑟·韋利的對應英譯文本為研究材料,結(jié)合尤金·奈達(Nida, E. A.)對文化負載詞的分類,來探究阿瑟·韋利在《道德經(jīng)》英譯文本中對文化負載詞的采用的翻譯方法,以及阿瑟·韋利如何將通過其英譯文本將頗具中國民族特色的文化傳播到國外,并為目標語讀者所廣泛接受。
一、文化圖式理論
圖式(schema)一詞源自希臘詞匯,表示大體的形狀或方案。基于不同的視角和標準,學者們對這個概念或者術(shù)語有著不同程度的認知,也給予了不同的定義。 隨著人們?nèi)粘I罱?jīng)驗的不斷積累,對應的文化圖式會隨著發(fā)展變化,進而就會被組織得更加緊密;信息在變得更加復雜的同時,也在相似或不同的文化群體成員中變得更加有用。即,文化圖式是關(guān)于某個特定文化的風俗、習慣和傳統(tǒng)并儲存于人腦中的已存在的知識結(jié)構(gòu),它可以通過過去的經(jīng)歷獲得(陳喜貝,2001)。
文化圖式(cultural schema)在以下四種方面有最明顯區(qū)別于其他類別的圖式的特征。首先,文化圖式因民族而異,不同的民族具有的文化圖式不同。其次,文化圖式的本質(zhì)在不同民族之間存在某些相似性。再者,文化圖式也具有一定的包容性。最后,文化圖式相對來說也具有開放性。
二、文化負載詞與翻譯
文化負載詞(culture-loaded words)這一表達和相關(guān)研究頗多。廖七一在《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一書中提道:“文化負載詞是標志某種文化中特有事物的詞、詞組、習語、成語和典故。它們反映了特定民族在漫長歷史進程中逐漸積累的、有別于其他民族的獨特生活方式”(廖七一,2000)。對于文化負載詞的翻譯重點需要考慮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譯者的文化觀念和目標語讀者群的文化接受心態(tài)等因素。為了實現(xiàn)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不同文化圖式的文化負載詞在跨文化交際翻譯中需要采取不同的翻譯策略。從文學作品的翻譯角度而言,譯者如何處理文化負載詞是一個難題,因為翻譯文化負載的難點不是詞匯本身,而是其文化負載詞內(nèi)部所承載的文化內(nèi)涵。
三、《道德經(jīng)》中文化負載詞的翻譯研究
《道德經(jīng)》中的文化負載詞較多,針對這些特殊詞匯要采用合理的翻譯方法,筆者認為可以采用意譯法、音譯法、注釋法等來處理文化負載詞的翻譯。
1.意譯法。意譯法(liberal translation)指的是“基于對源語含義的尊重,不拘泥于細節(jié),將源語翻譯得自然流暢即可。”(劉雨彤,2016)。比如,從“畫蛇添足”譯為“paint a snake with feet-superfluous”可以看出,由于翻譯不僅是語言的轉(zhuǎn)換,也是文化的移植,考慮跨文化視角下的語言之間的相互作用和影響,譯者在運用意譯法時,應當注重詞義之間的文化對等,做到保留源語詞匯修辭風格的同時,充分考慮目標語讀者的接受度。
2.音譯法。音譯法(Transliteration)顧名思義是一種譯音代義的方法,因其能夠彌補語言文化缺省可能造成的表達障礙而頗具優(yōu)勢。這樣可以有效地連接兩種語言,以實現(xiàn)語境文化的傳播,進而加強兩種語言文化之間的交流。從音譯法的翻譯實踐中來看,較多用于專有名詞(Proper Nouns)的翻譯,如人名“Araham Lincoln”譯為“亞伯拉罕 林肯”,品牌名“Casio”譯為“卡西歐”以及一些縮寫語的專有名詞“APEC(Asian Pacific Economic Cooperation)”譯為“艾派克”,也就是“亞太經(jīng)濟合作組織”,只要形式短,容易上口,往往也采用音譯。當然,采用音譯法處理比較具有中國文化特色的一些日常表達、文化詞匯以及政治角度的詞匯,是比較合理的選擇。大家較為熟知的例子如:“二胡”被音譯為“erhu”,“豆腐”被音譯為“tofu”等。
3.加注法。加注法(Annotation)一般是對文章中的詞語、內(nèi)容、引文出處等所作的一些說明,分為音譯加注和直譯加注。廣義層面的注釋則包括,前言、序言、導言等非文以外的所有內(nèi)容;狹義層面來說,注釋法指的是腳注、尾注及譯文中的注釋。
例1:“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p>
“It is when the six near ones were no longer at peace; that there was talk of dutiful sons? Nor till fatherland was dark with strife; did we hear of Loyal slaves?”(Tao Te Ching Chapter 18)
“六親”一詞,在近現(xiàn)代漢語中泛指血親與姻親。阿瑟韋利在翻譯過程中采用了直譯加注的翻譯方法,將“六親”處理為字面意思“the six near ones”, 并在附注中使用注釋法,沿引用著名的翻譯解釋“father, son, elderly brother, younger brother, husband and wife(Tao Te Ching Chapter 18)”,來進一步解釋“六親”的含義。這樣的翻譯方法直觀地表達了原文意思,使讀者有較好的閱讀體驗。
四、文化圖式理論對《道德經(jīng)》文化負載詞翻譯的影響
文化負載詞的含義只有在特定文化語境中才是明確的,因而為了充分傳遞源文本的文化信息,不同文化圖式的文化負載詞在跨文化翻譯時需用不同的方法。
1.文化圖式重合。該角度下的文化負載詞,能在目標語文本中找到與源語文化負載詞對應的文化圖式,因此譯者需要找到目標語語文化中相對應的文化圖式,采用直譯法就能使翻譯基本達到等值狀態(tài)。
例2:“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p>
“He knows the males, yet cleaves to what is female. Because like a ravine, receiving all things under heaven.”(Tao Te Ching Chapter 28)
原文中的“雄、雌”本是一組反義詞,它們在現(xiàn)代漢語和古漢語里都是一樣的意思,均指雄性(男性)和雌性(女性)。“雄”字的引申義為男性特征(勇猛),“雌”字的引申義為女性特征(溫順)。這部分韋利采用了直譯法,找到目標語語文化中相對應的文化圖式,對原文的隱含意義進行了基本的傳遞。
2.文化圖式缺省。不同文化之間,文化圖式是不同的且文化圖式之間都會存在一定的缺失,所以,這種不同和缺失會在某種程度上造成文化意象的缺省或扭曲。因而,譯者在翻譯時應適當補充文化負載詞所隱含的缺失信息,在目標語內(nèi)容進行表達時,幫助目標語讀者填補文化圖式對應的空白,從而構(gòu)建新的目標語文化圖式。
例3:“三十輻共一轂,當其無,有車之用。”
“We put thirty spokes together and call it a wheel; but it is on the space where there is nothing. That the usefulness of the wheel depends.”(Tao Te Ching Chapter 11)
原文中的“轂”指的是車轂。即,車輪中心的原木,連接車抽且中間有圓孔。韋利在處理時選擇直接采用引申義“wheel”進行翻譯,筆者認為以這樣的方式進行翻譯欠妥,畢竟車輪并不僅僅是車軸組成,還有車轂等。那么在該目標語譯文中,韋利對原文中的“轂”的理解有一定的局限性,所以在翻譯時對其產(chǎn)生的文化圖式會理解不全,進而給目標讀者帶來一定的疑惑和誤解,這種譯法會使目標語讀者單純地認為“轂”就是指譯文中的車輪“wheel”。
3.文化圖式?jīng)_突。文化負載詞中存在文化圖式?jīng)_突的一類,這一點也就要求譯者必須要充分地了解兩種語言的文化背景,分析并比較兩種文化,在翻譯時盡可能地注重形式和內(nèi)容,確保最大限度地把源語詞匯和民族特色保留下來。另外,也需要考慮異化層面的信息,多采用意譯法、意譯法、加注法等。
例4:“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p>
“As for the things that from of old have understood the Whole? The sky through such understanding remains limpid, earth remains steady.”(Tao Te Ching Chapter 21)
原文中的“一”是數(shù)量詞,應與譯文中的“one”相對應。老子的原文語境中,將“一”認為是具有更多更深層次的含義詞。認為中文中的“一”本質(zhì)上是個獨特而又宏觀的概念,其代表的深層含義遠遠高于“一”。長期以來,有較多的學者不斷對《道德經(jīng)》中的“一”開展深入研究。其中,不難發(fā)現(xiàn)的是,大多數(shù)學者持有這樣的觀點,即,這個“一”本質(zhì)上指的就是“道”。而韋利在處理該翻譯時,直接把“一”翻譯為“whole”,顯然是將源文本中的“一”直接理解為一個整體,而沒有考慮其深層含義。就這一點來看,韋利在處理翻譯時,僅僅解釋了源文本中的“一”的部分字面意思,忽略且充分理解“一”在原文語境中的內(nèi)涵,更沒有明確指出“一”在《道德經(jīng)》中存在的某種獨特性。因此,直觀翻譯的目標文本可以使目標讀者理解,但為充分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此部分翻譯需要再進行進一步完善斟酌。
五、結(jié)語
文化負載詞作為語言體系中最直觀展示生活狀況的載體,在跨文化交流中占有至關(guān)重要的角色。不同文化之間存在的沖突與缺省,是對文化負載詞開展翻譯工作的一項重要且具有挑戰(zhàn)性的方面。首先,譯者要充分把握源文本,就是要對原文語境中的文化圖式進行充分認識和理解;其次,譯者要對目標語文化有充足的掌握,以便在處理翻譯時,能更好地以目標語讀者能接受的圖示進行構(gòu)建,使譯文達到符合目標語言使用與表述習慣并引起讀者與原作者之間產(chǎn)生更強烈的共鳴。因此,在翻譯這些詞時,既要尋求語言上的對等,更要充分挖掘深層的文化內(nèi)涵。通過對不同文化圖式的解讀,靈活運用意譯法、音譯法和注釋法,來實現(xiàn)文化信息的有效傳遞,從而達到跨文化交際的目的。
參考文獻:
[1]Nida, E. A. Language, Culture and Translation[M]. 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 2001.
[2]陳喜貝.文化圖式理論研究綜述[J].長沙:湖南第一師范學院學報,2011.
[3]辜正坤.老子道德經(jīng)[M].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8.
[4]辜正坤.老子道德經(jīng)[M].阿瑟·韋利,譯.北京:北京外語教學研究出版社,1999.
[5]劉雨彤.跨文化交際下的文化負載詞翻譯研究[J].北方文學, 2017.
[6]廖七一.當代西方翻譯理論探索[M].南京:譯林出版社,20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