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本文重點介紹了國外語言學界學者對語境研究的發(fā)展過程。
【關(guān)鍵詞】國外;語境研究;綜述
【作者簡介】洪冰蟾(2000.01.04-),女,漢族,湖南岳陽人,南京師范大學金陵女子學院,本科在讀,研究方向:應(yīng)用語言學。
學界普遍認為,“語境”(context)的概念是英國人類學家馬林諾夫斯基(B.Malinowski)最早提出的。一方面,他認為話語與環(huán)境緊密相連,話語脫離了語境便沒有任何意義;另一方面,他指出語言基本根植于當?shù)孛褡宓纳鐣幕吧盍曀?,了解語言所在的社會和文化是理解語言的必要條件。 因此,他將語境劃分為情景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Malinowski, 1923)和文化語境(context of culture)(Malinowski, 1935)。前者是指言語交際活動發(fā)生時所處的客觀環(huán)境,后者是指交際參與者的社會文化背景。馬氏最初創(chuàng)建了語境理論,被譽為現(xiàn)代語境論的鼻祖。他的語境思想十分具有開創(chuàng)性,但過于肯定了語言外部環(huán)境因素對構(gòu)成語義的絕對影響。
英國語言學家弗斯(J. R. Firth)將語境概念納入了語言學研究領(lǐng)域,此后語境成了語言學研究的重點之一。在馬氏的研究基礎(chǔ)上,他將語境分為語言語境(context of linguistics)和非語言語境(context of situation)。前者聚焦于語言內(nèi)部,具體描述為“一個結(jié)構(gòu)各個成分之間的組合關(guān)系和系統(tǒng)內(nèi)項目或單位之間的聚合關(guān)系”,即上下文;后者聚焦于語言外部,即Malinowski的情景語境。弗斯指出,話語只有在上下文和言語環(huán)境中才有意義。弗斯的研究更多地集中于情景語境。他將情景語境歸納為三要素:參與者的相關(guān)特征、參與者的語言行為和非語言行為。此外,弗斯獨創(chuàng)了“典型語言環(huán)境”概念,指的是“人們在特定場合下遇到的環(huán)境,它決定著人們必須扮演的社會角色”。他認為,一切話語都受著社會文化傳統(tǒng)和道德價值等因素的制約(林亞軍,2008)。這一概念對后來的研究具有指導(dǎo)意義。弗斯的理論更加全面,他對語言內(nèi)部因素進行了討論,在一定程度上填補了馬氏對語言語境研究的空缺。另一方面,他沒有停留在語境的宏觀研究層面,嘗試對情景語境進行了再分類。
英國語言學家韓禮德(M. A. K. Halliday)受到弗斯語境思想的啟發(fā),對語境展開了一系列論述。他指出文化語境是指整個語言系統(tǒng)的環(huán)境,而情景語境是單個的話語環(huán)境,它們之間是一種“示例關(guān)系”,情景語境是文化語境在社會情景中的具體體現(xiàn)(彭利元,2008)。此外,韓禮德吸收了弗斯的典型情境語境思想并提出了“語域”(register)指稱語境。他認為,說話人在不同情景下會改變他所使用的語言來實現(xiàn)不同的交際目的。其中,說話人使用的各類語言即是語域變體。他還提出了三種共同決定語域的變量:語場(field)、語旨(tenor)和語式(mode),其中每一種變量的改變都能產(chǎn)生新的語域變體。韓禮德的語域理論框架著眼于社會語境對語言使用的影響,語域框架中三種變量都受到社會情境的制約,但這種影響仍需更深入的論證。
美國社會語言學家費什曼(Fisherman)也提出了他對語境的看法,他使用的術(shù)語是“語義場”(domain)。費什曼的研究集中在導(dǎo)致語言變體產(chǎn)生的社會因素上。他提出“語義場是受共同行為制約的社會情境,包括地點、時間、身份和主題”,即何地何時對何人說了什么,這些要素構(gòu)成了語境。
美國另一位社會語言學家海姆斯(Hymes)也對語境理論的發(fā)展做出了貢獻。海姆斯將語境劃分為八個部分:背景與場景(setting and scene)、參與者(participants)、目的(end)、行為順序(act sequence)、音調(diào)(key)、交際工具(instrumentalities)、語用規(guī)范(norms)和題材(genre)。其中,海姆斯將話語本身也視為語境的一部分。他還提出,“人們在進行社會交際時,既要有生成正確話語的能力,又要有在一定時間、地點、場合說出相應(yīng)恰當話語的能力,即交際能力(communicative competence)”。人們在交際時使用的語言不但要符合語言的生成規(guī)則,并且要適用于交際所在的言語環(huán)境。海姆斯和韓禮德的語境觀在大體上基本一致,他們都認為人們在交流時需要適應(yīng)社會環(huán)境,不過海姆斯對語境的分類更加具體。
英國語言學家萊昂斯(Lyons)也對語境概念進行了闡述。在上述研究中許多學者試圖將語境劃分為許多實體,萊昂斯則將語境視為一個抽象的理論概念。萊昂斯圍繞話語的得體性(appropriateness)將語境歸納為六種知識,包括作用和地位、場合、正式程度、交際途徑、合適的主題和合適的語域(何兆雄,1989)。萊昂斯將語境概念抽象化為交際參與者的多種知識,但他所強調(diào)的仍是語言外部因素對交際參與者選擇何種語言形式的影響。
法國學者斯珀泊(Sperber)與英國學者威爾遜(Wilson)突破了傳統(tǒng)語境觀,進一步發(fā)展了語境理論。斯珀泊和威爾遜在合著的《關(guān)聯(lián):交際與認知》中提出了“認知語境”(cognitive context)概念。他們認為,“語境是心理產(chǎn)物,是聽話人對世界的一系列假定中的一組……正是因為這些假設(shè),而非實際的客觀世界,制約著對話語的理解”(轉(zhuǎn)自高登亮,2006)。換句話說,語境是存在于聽話人大腦中對現(xiàn)實世界的一系列假設(shè),這些假設(shè)構(gòu)成了他的認知語境。 在交際過程中,聽話人原先的語境假設(shè)可以被改變甚至推翻。當聽話人接收到新信息時,他會調(diào)用大腦中的語境假設(shè)與新信息相互作用,不斷尋求這些假設(shè)與新信息之間的關(guān)聯(lián)性,從而推理出新信息的含義。因此,在聽話人理解話語時,發(fā)揮主要作用的是大腦內(nèi)部的語境假設(shè),他們還著眼于語境的動態(tài)研究,只要語境是心理產(chǎn)物,認知語境就會呈現(xiàn)出個體差異性。即使是同一個體,他的認知語境也會隨著對世界認知的變化而改變。在這兩位學者看來,語境就是一個不斷發(fā)展的變項。隨著交際的進行,說話人和聽話人不斷地進行角色互換,聽話人不斷收到新信息并調(diào)用認知語境,語境也因新信息的接收而不斷得到擴充。循環(huán)往復(fù),語境呈螺旋狀上升,不斷得以優(yōu)化、完善。從這一點看,認知語境觀區(qū)別于傳統(tǒng)語境觀。過去的學者似乎認為語境是在交際之前就預(yù)先設(shè)定的,是一成不變的(曹京淵,2005)。認知語境觀一定程度上推翻了過去的語境思想從而建立了動態(tài)的語境觀,并且對語境在交際時如何影響話語理解做出了較為詳細的解釋。
荷蘭語言學家范戴克(van Dijk)從社會認知的視角研究語境,創(chuàng)立了跨學科的語境思想。 范戴克將語境看作是“話語參與者對社會情境的以社會為基礎(chǔ)的主觀表征”(轉(zhuǎn)自成利軍,2017)。他認為語境不是外部的客觀環(huán)境,而是內(nèi)化的主觀建構(gòu)。在《話語與語境》一書中,他提出“語境模型”(context model)的概念。他認為語境模型是一種特殊的心理模型,是交際參與者建構(gòu)的一個心理模式。在語境模型理論中,他提出了一個知識裝置“K-裝置”(K-device),并假設(shè)了語境模型的形成過程:在交際開始前,交際參與者已經(jīng)建構(gòu)了部分語境模型,如交際背景、參與者的社會地位等。在交際過程中,說話者運用K-裝置預(yù)估接收者的已知信息,并以話語中獲得的反饋不斷更新、構(gòu)建心理模式,以適應(yīng)不斷變化的情境(汪徽,2014)。范戴克的語境模型較為充分地解釋了語境的主觀性和動態(tài)性,豐富了語境的社會維度,奠定了跨學科式研究語境的基調(diào)。
綜上所述,該文回顧了西方學者們對語境理論的主要研究情況,從馬林諾夫斯基、弗斯到范戴克等人,他們從語言學、社會學及心理學等角度對語境概念展開了討論,學者們的論述和使用的術(shù)語雖各不相同,卻指向未來統(tǒng)一的發(fā)展趨勢。當代語境研究將由分散走向系統(tǒng),由單一性走向跨學科性。語境理論仍有很大的研究空間,需要我們多視角、全方位地繼續(xù)探索。
參考文獻:
[1]Malinowski, B. The Problem of Meaning in Primitive Languages.In Ogden C. K, I. A. Richards: The Meaning of Meaning[C]. New York: Kegen Paul, 1923:296-336.
[2]Malinowski, B.Coral Gardens and Their Magic[M]. London: Routledge, 1935:58.
[3]Firth,J.R.Papers in Linguistics 1934-51[M]. London: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
[4]林亞軍.弗斯語言觀對系統(tǒng)功能語法學的啟示[J].北方論叢,2008(05):60.
[5]彭利元.情景語境與文化語境異同考辨[J].四川外語學院學報,2008(01):109.
[6]Halliday, M. A. K. Language as Social Semiotic:The Social Interpretation of Language and Meaning[M]. London: Edward Arnold, 1978.
[7]Fishman, J. A. et al. Readings in the Sociology of Language[M].Mouton, 1968.
[8]Hymes, D. On Communicative Competence. Pride J. B, Holmes J.Sociolinguistics[M]. Harmondsworth: Penguin, 1972:269-293.
[9]何兆雄.語用學概要[M].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89:21.
[10]高登亮.淺議語境理論在西方的形成與發(fā)展[J].龍巖師專學報, 2005(01):101.
[11]Sperber, D, D.Wilson. Relevance: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M]. Oxford: Basil Blackwell Publisher, 1995.
[12]曹京淵.靜態(tài)語境與動態(tài)語境[J].修辭學習,2005(06):15.
[13]成利軍.語境研究綜述[J].安陽工學院學報,2017,16(03):80.
[14]Van Dijk, T. A. Discourse and Context: A Sociocognitive Approach[M]. London: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 2008.
[15]汪徽,張輝.van Dijk的多學科語境理論述評[J].外國語,2014, 37(02):8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