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語篇指的是在交際與表達思想過程中,產(chǎn)生的連續(xù)語句所構成的語言整體,包括獨白、口語對話和書面篇章等。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所用的對話、課文、故事、歌曲等語言學習材料都可被稱作語篇,而語篇意識是基于語篇形成的整體教育教學思想觀念。本文主要探究小學英語基于語篇意識的重要意義,基于語篇意識的小學英語教學策略,主要包括構建語篇教學的框架、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語境、利用詞匯等理解語篇、開展任務驅(qū)動式教學等,小學英語教師可以在語篇意識的幫助下,根據(jù)小學英語的課程內(nèi)容與教學目標,更好開展英語課堂教學。
【關鍵詞】語篇意識;小學英語;學習框架;情境語境;詞匯;任務驅(qū)動
【作者簡介】朱瑩,西交利物浦大學附屬學校。
語篇意識是一種教學思想與教學觀念,是在認知與翻譯語篇的過程中,將語篇當作有機整體,不是孤立或者單獨處理詞匯、句子、某一句或某一段,追求的是對語篇整體理解和全面把握,是教師幫助學生整體認知材料的思維方式。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基于語篇意識教學能夠提高學生對英語語篇的閱讀理解能力和英語核心素養(yǎng),幫助學生掌握詞匯、句型與語法,完整地學習其具體用法等。小學英語教師可以根據(jù)英語教學內(nèi)容,在語篇意識的引領下開展各項教學活動。
一、小學英語基于語篇意識的重要意義
基于語篇意識和小學英語教學,為了在小學英語教學中落實語篇意識,提高小學英語教學效果,教師首先應認識到基于語篇意識開展小學英語教學的重要意義。英語作為一門語言,詞匯的含義眾多、獨立性較差,需要在具體環(huán)境中才能有效表達意思,對學生學習造成了很大障礙。在傳統(tǒng)的英語教學中,教師大多采用單獨講授詞匯、句型的教學方法,無法對英語語篇等進行整體把控,導致英語教學效果不佳,無法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言綜合運用能力。因此,要想提高英語教學效果,培養(yǎng)學生英語語用能力,教師必須基于語篇意識開展教學,提高學生英語聽、說、讀、寫能力,培養(yǎng)學生學習英語的興趣和學習方法,在循序漸進中讓學生形成英語思維和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
二、基于語篇意識的小學英語教學策略
1.構建語篇教學的框架。基于語篇意識的小學英語教學,教師首先應構建語篇教學的框架,這些框架可以有小有大,可以先構建從三年級到六年級的整體大框架,之后可以構建每周和每天的局部小框架,這樣才能更好地結合框架進行系統(tǒng)教學,在循序漸進中教授學生英語知識,以幫助學生提升英語表達能力。對于整體大框架:三年級主要是培養(yǎng)學生英語學習興趣,主要是提高學生識讀與對話等能力;四年級主要是引導學生經(jīng)常朗讀語篇,指導學生理解和翻譯全文,提高學生朗讀能力和閱讀理解能力;五六年級主要是引導學生復述語篇,指導學生結合語篇改寫和寫作,提高學生短篇寫作能力和綜合學習能力。對于小框架而言:在一節(jié)課的教學中,教師可以先根據(jù)單元課程制作教學課件;之后運用豐富的教學課件創(chuàng)設生動的問題情境,導入新課和引導學生思考;接著創(chuàng)設各類學習探究活動,讓學生通過小組合作的方式學習;最后,再進行總結與評價,讓學生進行鞏固與練習,包括完成教材練習,以及模仿對話和表演課本劇等[1]。
例如,新譯林英語四年級下冊的Unit3 My day單元中,教師可以先利用本單元的“Song time”板塊的“When do you get up?”內(nèi)容,通過播放這首英文兒童歌曲活躍課堂氣氛。接著,教師可以讓各小組閱讀“Story time”中的內(nèi)容,試著閱讀圖中小男孩兒的一天生活,并讓學生根據(jù)后面配有插圖的短語進行翻譯,并在文中標出這些短語,比如,“get up、go to school、watch TV”等。最后,教師可以根據(jù)小組的展示進行評價與總結,并讓學生結合這些短語試著編寫句子,并運用自己編寫的句子進行對話,從而更好地鞏固短語,整體把握語篇內(nèi)容。
2.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語境。英語作為一門語言,且單個詞匯的含義眾多、獨立性較差,所以為了更好地學習詞匯和理解語篇,必須在具體的情境語境中學習,這樣才能更好地理解表達者的真正意圖,因此教師應結合課程內(nèi)容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語境,在語境的影響下更好地幫助學生學習英語。小學英語教學中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語境,能夠讓抽象的語言知識變得立體、形象,能夠?qū)⒛吧恼Z言知識融入具體的生活情境中,能夠?qū)⒖菰锓ξ兜闹R內(nèi)容變得趣味十足,從而更好地激發(fā)學習學習英語的興趣,幫助學生理解語篇的整體內(nèi)容,提高英語課程的教學效果。
例如,新譯林英語四年級下冊的Unit 4 Drawing in the park單元,主要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點:一,能夠聽懂、會說、會讀“river,boat,great fun”等詞匯與短語,并且能夠運用它們進行配音和表演生動情境;二,能夠掌握“What can you see?”的提問句型以及“I can see...Good idea”等回答句型;三,能夠?qū)W會單元后面的What can you see?這首歌曲,并且學習創(chuàng)編歌曲,以及通過閱讀文本材料提高閱讀能力?;谝陨辖虒W目標,教師可以引入豐富的音頻、圖畫和動畫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語境,主要是結合“Story time”板塊,展示美麗的公園圖景,并讓學生根據(jù)錄音和圖片識讀“a boat,a flower,a tree”等,并根據(jù)教材上的句子。在此之后,教師可以讓學生兩人一組,模仿教材中的對話進行表演,在表演過后試著翻譯這些對話的具體含義。教師根據(jù)學生的展示進行評價、總結和進行具體教學。
3.利用詞匯等理解語篇。語篇學習離不開詞匯,詞匯的學習也離不開語篇,因此在小學英語教學中,教師可以結合語篇意識,指導學生利用詞匯等理解語篇,或者結合語篇學習詞匯。在這個過程中,對于新的語篇,教師可以先指導學生整體把握語篇含義,再根據(jù)語篇學習生詞;同時,教師還可以重點講解關鍵詞匯,以幫助學生對語篇整體把握。在這個過程,教師可以通過多媒體播放短視頻或展示趣味圖片,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陌生詞匯,使其在良好的環(huán)境下學習語篇。
例如,新譯林英語五年級下冊的Unit 2 How do you come to school?單元,主要教學目標是讓學生掌握“How do/does...come to...”疑問句及其回答,以及讓學生掌握一些“taxi、train、metro”等各類交通工具和交通方式的詞匯。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可以先讓學生自主閱讀Mike、Yang Ling、Liu Tao等人的對話,并結合圖片內(nèi)容試著翻譯這些句子的含義,并畫出其中的生詞,教師可以根據(jù)學生閱讀與翻譯的情況,教授學生認識其中的生字詞,從而為后面的學習打好基礎。同時,教師還可以先講解“taxi、train、metro”等詞匯,講解“on foot、by metro”等短語,在讓學生理解詞匯和短語的基礎上再閱讀語篇,從而更好地理解語篇的含義。對于其他的語篇和單元內(nèi)容,教師同樣可以利用類似的教學方式開展教學。
4.開展任務驅(qū)動式教學。在小學英語的新課標中,倡導任務型教學模式,主要是根據(jù)課程內(nèi)容創(chuàng)設各類教學活動,讓學生自自主體驗中,經(jīng)歷知識形成的整個過程,從而更好地理解與掌握英語詞匯、句型、語篇等內(nèi)容。任務的形式是多種多樣的,比如有對話交流、表演課本劇、完成仿寫、完成習題訓練、完成看圖寫話等,教師可以根據(jù)具體的內(nèi)容,開展任務驅(qū)動式教學,在指導學生完成任務的過程中幫助學生理解語篇,從而提高學生英語語用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英語核心素養(yǎng)。
例如,新譯林英語五年級下冊的Unit 6 In the kitchen單元,本單元的主要教學目標包括以下幾點:一是掌握“meat、bread、tomatoes、look for”等關于食物的詞匯和短語;二是掌握現(xiàn)在進行時的基本解耦股,以及“Are they doing”等一般疑問句及其回答;三是能夠復述課文,運用所學單詞和句子詢問他人正在做的事。結合這些內(nèi)容,教師可以先播放教材“Story time”中的對話內(nèi)容,讓學生畫出其中的生單詞,并試著表演這段對話,在鞏固新詞匯的同時,掌握現(xiàn)在進行時的基本用法,之后還可以利用一般疑問句和新單詞進行仿寫,并展開對話交流。教師通過創(chuàng)設類似任務,開展任務驅(qū)動式教學,如此可以有效將學生參與課堂的積極性調(diào)動起來,以此提高英語課堂的教學效果,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語篇。
三、結語
綜上所述,基于語篇意識和小學英語教學,教師應認識到小學英語基于語篇意識的重要意義,并根據(jù)小學英語課程的主要內(nèi)容與教學目標,通過構建語篇教學的框架、創(chuàng)設生動的情境語境、利用詞匯等理解語篇、開展任務驅(qū)動式教學等方式,更好地開展小學英語課堂教學,幫助學生整體把握英語語篇,從而提升小學英語課堂的整體教學效果。
參考文獻:
[1]馬傳莉.基于語篇意識的小學英語對話教學——以“Have you got any…”一課為例[J].長春教育學院學報,2017,033(001):69-71.
[2]趙東光.語篇意識的基礎上優(yōu)化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措施分析[J].中國培訓,2016,000(002):P.296-296.
[3]蒲曉蕾.語篇意識的基礎上優(yōu)化小學英語詞匯教學的措施分析[J].讀與寫,2017,1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