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應用型高校的培養(yǎng)定位是向社會輸出具有綜合素質能力的新型應用型人才,PBL大學英語教學理念符合這一培養(yǎng)目標。本文結合相關理論和構建出的課堂模型,實施了教學實踐和實驗設計,最后對實驗結果進行了分析。研究結果表明,PBL大學英語模式在后續(xù)課中具有一定適用性和效用性,基本可以達到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能力的新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和要求。
【關鍵詞】應用型人才;PBL;大學英語教學;實證研究
【作者簡介】鄧雅倩,中山大學南方學院。
【基金項目】2019年度廣東省大學英語教學改革項目“基于項目教學法的大學英語教學有效性及評估體系研究”(項目編號:YDY-2019-22);2017年中山大學南方學院校級教學改革研究項目“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目標下基于項目式教學的大學英語課程應用與實踐研究——以中山大學南方學院為例”(項目編號:201701010313)。
一、引言
項目式教學(簡稱PBL)是指在教師指導下將一個相對獨立的項目交由學生自己處理,信息的收集、方案的設計、項目實施及最終評價都由學生自己負責完成。學生通過該項目的處理,了解并把握整個過程及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的基本要求。項目教學法的顯著特點是“以項目為主線、教師為引導、學生為主體”。大量研究表明,該教學模式在促進學生將知識進行自主內化,提高學生自主學習、思辨、團隊合作能力等方面都有著顯著的作用。筆者在前期研究中,以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為視角,構建了適用于應用型高校的PBL大學英語課程體系,并分析了其實施的可行性和適用性。本文就筆者構建的體系進行了實證研究,以觀測、考量該模式的科學性和準確性。
二、PBL大學英語后續(xù)課課堂教學設計
大學英語后續(xù)課強調學生將英語語言知識和專業(yè)學科知識相結合,語言學習和專業(yè)知識相輔相成。后續(xù)課的項目教學構建應以提高學生使用英語表達專業(yè)知識為首要任務,以完成項目任務為形式,語言結合專業(yè)訓練為載體,形成有利于應用型人才綜合素質全面發(fā)展的多維度教學模式。因而筆者構建的課堂模式為:一個完整的大項目貫穿一學期,大項目又下分為若干小項目,項目內容以訓練學生用于專業(yè)英語口頭表達、書寫的能力為主,閱讀、聽力訓練為輔,完成項目任務的同時培養(yǎng)學生的交際、合作、思辨和自主學習能力。大項目周期結束后,以期達到以下學生培養(yǎng)目標:1.語言方面:專業(yè)英語的綜合運用能力(聽、說、讀、寫、譯)有所提升;2.內容方面:自主獲取學科與百科知識的能力有所提高;3.能力方面: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綜合素質能力有所提高。
三、PBL大學英語教學實證研究及分析
1.研究對象。本研究的研究對象是2018級非英語專業(yè)新生,來自不同的專業(yè)背景,共兩個班,每班50人。實驗班學生的英語語言水平為高考成績在100-120分,被劃分為A等級(共分A、B、C三個等級),屬中等偏上。
2.研究方法。本研究采用問卷調查,用定量數(shù)據(jù)的研究方法對研究結果進行測評。定量數(shù)據(jù)的收集采用Liker五級量表:5=完全符合,4=基本符合,3=不確定,2=不符合,1=完全不符合。量表將調查學習者對PBL大學英語課堂的態(tài)度和看法。本問卷參考了高艷的《項目學習在大學英語教學中的應用研究》和新型應用型人才需具備的綜合能力,設計了19個問題,分為四個研究因子:英語語言應用能力、學習動機、合作學習能力和綜合素質能力。
3.研究過程。課題組教師使用的講義為《跨文化溝通與交流》,本講義由本校精品課老師吳雅菲、袁潔和王金妮主編,難度適中,契合研究對象的語言認知水平。實驗歷時一個學期,共四個月,選取了課本里六個單元的內容進行實驗教學,單元主題分別為:High and Low Context; Individualism and Collectivism; Power distance; Masculinity and Femininity; Personal Space; Cultural Influence on Written Communication。貫穿學期的大項目為talk show展示。從文稿書寫到成果展示,學生必須使用相應的跨文化交際理論來完成任務。實驗班所有課程內容都采用PBL大學英語模式授課,并結合翻轉課堂的學習特點,精煉項目流程,完善小項目目標,學生在課前自學語言知識點,課上開展項目活動來提高課堂使用率,課后進行小組合作,完成項目任務。在一學期的PBL大學英語教學的課程和期末測試結束后,筆者在實驗班發(fā)放問卷100份,回收有效問卷84份,實驗數(shù)據(jù)客觀真實。統(tǒng)計完數(shù)據(jù)后,筆者利用SPSS 19.0軟件對數(shù)據(jù)進行分析,分析結果如表1所示。
4.實驗結果及分析。從表中可以看出,四個因子的均值都達到3.58以上,這表明PBL大學英語教學模式在后續(xù)課中獲得了大部分學習者的接受和認可。下面針對四個因子進行進一步分析。
(1)英語語言應用能力的提高。衡量教學法是否具有效用性的標準之一即是否達到了有效的教學效果,而衡量英語語言學習的教學法是否有效的基本指標,為在教學法實施期是否有效提高了學生的語言應用水平。該項數(shù)據(jù)的均值達3.97,說明實驗班學生普遍認為實施項目式大學英語課堂可以從聽說讀寫譯五個方面提高自己的語言應用水平,尤其在寫作(4.24)和口語(4.35)提高方面表現(xiàn)突出。研究數(shù)據(jù)表明,PBL大學英語課可以讓學生在語言綜合應用水平(實踐)上得到一定提高。該教學模式在滿足教學有效性的維度上,獲得了應有的教學效果,符合學生的學習需求和認知水平。
值得注意的是,該教學模式的優(yōu)勢并非能短期內全面提高語言知識技能,在鍛煉學生口語表達和寫作輸出方面有巨大優(yōu)勢,然而在提高閱讀、詞匯量和翻譯能力方面尚有不足,有待進一步改進和完善。
(2)學習動機的提高。教學法的發(fā)展和改良,都必須以提高學生學習動機為基本出發(fā)點。PBL大學英語教學也應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開展項目學習的積極性,激發(fā)學生的學習參與度。數(shù)據(jù)分析表明,這項因子的均值達到了3.58,這說明學生基本認同該教學法對學生開展自主學習起到了積極的促進作用。值得肯定的是,學生認為,通過做項目,他們能得到在傳統(tǒng)課堂中得不到的知識和能力,并促使他們自覺把課上學習的知識應用到實踐中,這兩項的均值達3.60和3.65。因為該教學模式能較大限度地提高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和自我探索意識,能積極主動配合教師完成項目任務,優(yōu)化成品質量。
(3)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合作學習模式是開展項目教學的基本途徑之一,所有項目活動和任務都需要以小組配合的方式展開、完成。該項因子均值為4.08,要大于學習動機的均值3.58,居于四個因子均值之首,可知絕大多數(shù)實驗班學生都認為該教學模式下,合作學習能力的提高要遠大于其他三個方面。筆者認為,這是因為小組合作學習模式貫穿項目教學始終,學生要想完成好項目任務,不得不尋求他人合作和幫助,取長補短,積極配合組員開展各項學習活動,所以該教學模式確實能促進合作學習的開展,提供多種途來徑發(fā)掘學生潛能,有效提高學生的人際交往能力和合作能力。
(4)綜合素質能力的培養(yǎng)。應用型人才的能力培養(yǎng)突出體現(xiàn)在綜合素質能力的提高上。該項因子均值達4.01,僅次于合作學習能力,這表明,該教學模式在培養(yǎng)學生綜合素質,即新型應用型人才方面有著突出的優(yōu)勢。它不僅可以鍛煉學生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4.23),能通過做項目使學生思辨性地看待一些熱點問題(4.17),還能培養(yǎng)學生一些非語言類綜合實踐能力(4.07)??傊?,調查結果表明,PBL大學英語教學可以有效培養(yǎng)學生的綜合素質能力,契合應用型人才培養(yǎng)的基本目標。
四、反思和小結
根據(jù)調查結果,我們可以看到,項目式教學推廣到專業(yè)英語課堂上,學生基本持肯定態(tài)度,尤其是在合作學習能力方面和綜合素質能力提升方面,效果比較顯著,達到了預期目標:學生自主獲取學科與百科知識的能力有所提高,自主學習、合作學習和綜合素質能力有所提高。在語言應用能力方面,學生的語言綜合運用能力有所提升,其中寫作和口語的均值明顯要大于其他項,這說明PBL教學模式較之傳統(tǒng)課堂,在提高學生口語、寫作方面有較大的優(yōu)勢,可以在此基礎上進一步優(yōu)化、細化項目目標設置,以期達到更為全面的教學效果。因此,本研究表明,PBL大學英語模式在后續(xù)課中具有一定適用性和效用性,基本可以達到培養(yǎng)具有綜合素質能力的新型應用型人才的目標和要求。
參考文獻:
[1]Beckett, G. H. & P. C. Miller. Project-based Second and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ast, Present and Future[M]. Greenwich, CT: Information Age Publishing, Inc, 2006.
[2]龍菡.大學英語項目式翻轉課堂教學設計及實證研究[J].教育探索,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