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在Colins Co-building Dictionary中,有一類動詞叫作格動詞(ergative verb),共120個。雖然數(shù)量不多,卻是一個教學難點。而作格動詞的定義又和Tamly“致使鏈視窗”的“事件致使”有重合部分。本文從作格動詞出發(fā),結(jié)合Tamly的“致使鏈視窗”等認知語言學的觀點來更好地討論此類動詞,并探討其對英語動詞教學的啟示。
【關鍵詞】作格動詞;致使鏈視窗;英語動詞教學
【作者簡介】王金林(1991.12-),女,漢族,河南南陽人,廣東科技學院外國語學院,助教,碩士,研究方向:英語語言文學。
一、作格動詞與Tamly“致使鏈視窗”
英語里有一種動詞,既可做及物動詞又可做不及物動詞。在實際應用中,可以從施動者的視點對動作進行描寫,也可以從行為對象的視點對動作進行描寫,稱為作格動詞(ergative verb )。例如:
(1)a. She broke the window.
b. The window broke.
(2)a. I opened the door and peered into the room.
b.Suddenly the door opened.
上述例子中的break和open就是作格動詞。(1a)(2a)句是從施動者的觀點對動作進行描寫,(1b)(2b)句是從行為的觀點對動作進行描寫。
此外,作格動詞雖然既可以做及物動詞又可以做不及物動詞,但并不是所有既可以做及物動詞又可以做不及物動詞的詞都是作格作詞。例如:
(3)a.Jim will eat meat at seven oclock.
b.Jim will eat at seven oclock.
在這兩句話中,我們可以看到,eat既可以做及物動詞也可以做不及物動詞,可是eat不是作格動詞,因為這兩句話都是從施動者的觀點來描寫的。所以,總結(jié)來說,英語作格動詞指既可從施動者的視點對動作進行描寫,也可以從行為對象的視點對動作進行描寫的。
因為作格動詞既可以做及物動詞又可以做不及物動詞,研究者在進行研究時將它們分為作格動詞的二價用法和作格動詞的一價用法。所謂二價用法就是我們常說的及物動詞的用法,關于這一用法,學生比較容易掌握。但是,學生對一價用法不甚了解。因此作格動詞的一價用法是研究中的重點問題。這一難點可以用認知語言學的知識得到很好的解釋。在認知語言學中,Tamly在“致使鏈視窗”這一部分中提到的“事件致使”就是指作格動詞的一價用法。Tamly在“致使鏈視窗”中提出,致使存在不同程度。第一類是由不涉及生物的其他事件引起的事件,即事件致使,如the vase broke(花瓶碎了);第二類是由人引起,但又不是有意引起的事件,即人為致使,如he broke the vase by accident(他不小心打碎了花瓶);第三類是其結(jié)果與施事意圖一致的事件,即施事致使,如he broke the vase to irritate his wife (他為了使他妻子生氣而摔碎了花瓶)。Tamly的三種分類對英語中的動詞教學有很大的啟發(fā),而Tamly的第一種分類和作格動詞的一價用法一樣。聯(lián)系Tamly的“致使鏈視窗”,我們可以看出作格動詞的一價用法在使用時表示一種結(jié)果的狀態(tài),不涉及生物的動作。由此,我們可以對作格動詞有更好的理解。
二、作格動詞在實際教學中的應用
在實際學習中,學生對作格作詞這個概念以及它的一價用法不甚了解。既可以做及物動詞又可以做不及物動詞的用法,是很多學生從小學到大學也沒有搞明白的知識。而學生的困惑很有可能是由教師不清晰的講解造成的。那么,在教學中,老師應該怎樣給學生講解這些動詞呢?
首先,要想給學生教授這些動詞,就要對這些動詞下一個清晰的定義或限定。如果直接說“英語作格動詞指既可從施動者的視點對動作進行描寫,也可以從行為對象的視點對動作進行描寫”未免不妥,因為這是理論研究的說法,對學生來說難以理解,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結(jié)合前面所說的Tamly的“致使鏈視窗”,可以下這樣一個定義:英語中有些動詞既可以做及物動詞又可以做不及物動詞,而且這些動詞在做不及物動詞時,句子的意義表示主語的狀態(tài)結(jié)果,不涉及施動者的動作,這種動詞就叫作格動詞。
其次,關于作格動詞的講解應該是遇到具體單詞具體講解,絕不能只是簡單地歸納概括。單詞的講解應從句子出發(fā),真正讓學生理解單詞本身。認知語言學把人們的日常經(jīng)驗看成語言使用的基礎,著重闡釋語言和一般認知能力之間密不可分的聯(lián)系,對英語教學有著極大的啟示。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單詞的講解應該是有意義的,學會一個單詞的標準應該是能夠用它進行輸出,而不只是機械地會做對所謂的語法題目。我們的學生之所以對作格動詞的一價用法掌握不好,就是因為在很多語法書和老師的授課過程中,簡單粗暴地將作格動詞的一價用法歸結(jié)于“主動表被動”。似乎在語法書的理論框架中,用物做主語時,就應該用被動,而有的動詞沒有用被動,就將它粗暴地總結(jié)為“主動表被動”。這些觀念造成學生理解上的困難,導致盡管進行了多年的英語學習,學生也仍搞不懂為什么這樣。例如下面這個題目:
My dress____when it caught on the nail.
A.tears? ? ? B.torn? ? ? C.is torn? ? D.tore
根據(jù)學者汪立榮教授的研究,對這道測試題,47%的學生選B, 21%的學生選C,只有32%的學生選了正確答案D。參與調(diào)查的大部分學生認為因為是dress做主語,所以動詞應該用被動形式,而忽略了tear作為作格動詞的一價用法。這句話中,裙子因為掛住了一顆釘子,所以結(jié)果是裙子扯破了。根據(jù)認知語言學理論以及Tamly“致使鏈視窗”中的“事件致使”,并聯(lián)系這句話的語境,我們可知:此句用裙子做主語,使用作格動詞tear的一價用法,意在凸顯裙子因為掛到釘子而撕裂的結(jié)果狀態(tài),所以選D。
事實上,我認為在講解動詞的時候,應該以多舉例子為主,而不是單純說這是及物動詞或不及物動詞或主動被動,這樣才能克服我國學生對這些動詞的掌握不足,做到真正的理解。比如在講到start、shake、shatter、decrease等作格動詞時,我們可以分別給出它二價用法和一價用法的例子:
(4)a. She will start a new business.
b. A new business starts.
(5)a.An explosion shook the rooms.
b.The whole room shook.
(6)a.George shattered the mirror.
b.The mirror shattered.
(7)a.We have decreased the paper consumption gardually.
b.The paper consumption has decreased gardually.
學生看完這些例子,加上老師的講解,自然一目了然。應設計符合學生認知的活動,讓學生在語境中學習單詞,掌握單詞。當然,關于作格作詞的一價用法我們可以多舉些例子,讓學生好好感受它的用法,讓學生明白不是必須使用被動,只是要表達主語的結(jié)果狀態(tài),做到真正掌握單詞本身。這些倡導將認知語言學的觀點融入教學中,改變了傳統(tǒng)的語法教學,將教學集中于語言本身,有利于學生語言能力真正的提升。
三、結(jié)論
作格動詞的一價用法是中國學生掌握不足的一類動詞,然而在教學中沒能得到足夠的重視,竟然模糊地用一句“主動表被動”來概括,真是一憾事。語言的學習絕不是單純的語法學習,不能簡單粗暴地進行歸因。應該學習認知語言學的觀點,尊重人們的認知和經(jīng)驗,讓學生首先理解明白所學知識,然后進行掌握。把大量的語言句子表達作為輸入,讓學生明白作格動詞的用法,進而習得單詞。老師在講解單詞的時候,應以認知語言學的觀點為基礎,多用有針對性的句子,用學生聽得懂的語言講解這些動詞,讓學生加以注意,解決學生對作格動詞一價用法掌握不足的問題。
參考文獻:
[1]蔡金亭.中國學生英語過渡語中的作格動詞——一項實證研究[J].外國教學與研究(外國文學雙月刊),2000(4):283-289.
[2]金立鑫,王紅衛(wèi).動詞分類和施格、通格及施語、通語[J].外語教學與研究,2014(1):45-57+158-159.
[3]南潮.非使役化中英語動詞的句法選擇研究[J].湖北師范學院學報,2016(4):112-116.
[4]汪立榮.英語教材編寫應重視作格動詞的一價用法[J].重慶師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1):107-111.
[5]Ungerer, F. Schmid, H.-J.著,彭利貞,許國萍,趙微,譯.《認知語言學導論》第二版[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