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術館里,在一幅油畫面前,是人們駐足時間最長且眼神最迷離的。色彩點點塊塊,層層疊疊,仿佛不知該從哪一點開始理解。蹙目,凝神,想象。像是原始的黑暗中浮現(xiàn)出彩色的星云,密密交織在一起。奇怪的力量在氣云中升起,恒星在氣云中雜亂地生長。色彩的層疊和交織,讓星體之間產(chǎn)生無法測量的距離,忽遠忽近……宇宙的曼妙景象讓觀察者目眩。
法國作家熱爾曼·卡米納德的《星系》系列,折射出了整個宇宙。
要是想象力不設防,你還可以認為,它是一首落陽殘血的詩,是哲學上某種潛意識的暗意識……
現(xiàn)代人常常面對復雜的天體物理學望而卻步,黑體黑洞暗物質(zhì),叫得出名字,說不出一二。文科生也會時常地認為,兩種不一樣的思維如何互相理解?物理學中那些聽起來玄而又玄、與現(xiàn)實生活距離遙遠的知識點,只能讓人覺得“懸”而又“懸”。
事實上,在理解頭頂上的星空這方面,物理學從來不孤獨,它與藝術、詩歌、哲學之間的勾連,也遠超我們現(xiàn)代人的認知。兩種如今分道揚鑣的文、理思維方式,在歷史上并非如此這般割裂。換一種視角去思考頭頂上的星空,你會發(fā)現(xiàn)物理學不一樣的浪漫或暗黑表現(xiàn)。
那么,該從哪一點更好地去認識呢?
從認識概念開始。
說到黑色的夜空,這有什么疑問?可能會有人第一反應會這么想。把目光放到夜晚的星空點點,你看到的是所慣常理解的黑色嗎?再想想有著無比明亮的月光普照的夜晚,那種光輝不亞于太陽給人的感覺。物理學上有奧伯斯著名的“夜黑佯謬”,古人的記述中也多有彩色的夜空,而對黑夜的固化認知,其實是一種“主動”的選擇。
黑色是夜晚高空的顏色,是宇宙背景的半透明色,而不是覆蓋在景象上的障礙,詩人和畫家對這樣的黑夜賦予了意義。從某種意義上來說,夜晚必須是黑色的。只有這樣,才能在黑暗的最深處安放焦慮或恐懼、平靜和冥想,從而忘記每天的煩惱。夜對黑色的選擇,讓人獲得一種充滿魅力的、深刻的、情感上無法估量的美學體驗,以及一種基本的存在感。
“夜黑佯謬”
黑體和黑洞,兩個聽起來深邃而不可知的概念。物理學上講,黑體輻射的研究孕育了之后的量子革命,黑洞理論是宇宙中最神秘的存在。此種講法,聽者繼續(xù)墜在云霧里。如果說太陽也是一個黑體,你肯定大吃一驚,然而,事實就是這樣,盡管這和形容詞“黑”的普通含義完全聯(lián)系不起來。黑體里的黑,是類比和借用,因為黑體是一種完全吸收劑。它的黑暗不再是表面的黑,而是它吸收一切光線而不反射任何光線,它內(nèi)化、吸收并轉(zhuǎn)化,從而作為自己的光熱輻射出去。
古希臘哲學家阿那克薩哥拉說:“與我們眼睛所看到的不同,由水構(gòu)成的雪是黑色的。”在浪漫主義詩歌和版畫中,經(jīng)常出現(xiàn)“黑色的太陽”,被描繪成一種憂郁的星體,能吞噬一切,往深處講,人的意識,是一個絕對的“黑體”。因為意識是吸收一切的東西,卻不能顯現(xiàn)自己的光。保羅·薩特對此作如下解釋:我們只有通過意識才能和事物有精神接觸,但同時意識也與這些事物存在距離;因此,它總是能夠?qū)⒆约号c自己所照亮的東西區(qū)分開來,而無法照亮自己。通過黑色的輻射,意識與源自無意識深處的黑暗力量達成新的平衡。
黑洞,原本叫“封閉星體”“引力完全坍縮的星體”。這個名字傳達出了它是一個星體,但卻表達不出它的不可探測性及強大的自然力。因為這顆星體已經(jīng)發(fā)生了坍縮,它被稱作“洞”;因為它會吸收物質(zhì)和光,它被稱為“黑”。黑洞是一個理想的判斷,它的概念也從空想的思辨變成了天文學的現(xiàn)實狀態(tài),它的獨特屬性又使其成為科幻小說的中心主題。如一些電影中常出現(xiàn)的時空旅行,它最早來源于黑洞。黑洞提供了我們?nèi)ネ笆澜缫酝獾娜魏蔚胤健钡慕^妙方法,為我們的“硬科幻”影視文學創(chuàng)作提供了有刺激物的想象途徑。甚至在日常語言和普通文化中,黑洞也日漸滲透。
黑洞的漩渦
暗物質(zhì)和暗能量,時至今日,仍是當代宇宙學里最神秘的假說。它道出了我們所知世界的不正常一面:它們居然構(gòu)成了整個宇宙的95%。在這里,這兩個概念的提出意味著,它既是隱喻性的——表示探測的難度,認知的缺乏,也是思辨性的——表示純粹否定定義的黑暗。
暗物質(zhì)并非離我們遙不可及,一無所知。作者在文中用煉金術來做了形象的比喻。煉金術作為一項不純粹的科學,起初有著點石成金、變賤金屬為貴金屬的期待,但其實結(jié)果并不是那么可控,它渴望著尋找某種不可知的東西。巴什拉在《土地與對靜息的遐想》中寫道:“現(xiàn)代詩人重新發(fā)現(xiàn)了煉金術士關于黑色的古老遐想,煉金術士們在尋找一種比黑色更黑暗的黑?!标P于這項秘術的文字勾勒出無數(shù)與物質(zhì)、神秘和黑暗相關的形象,這些文字通常用來描寫被煉金術士稱作“暗物質(zhì)”的東西。暗物質(zhì)的煉金術形象也許與暗物質(zhì)的天體物理學假說并沒有多大的關聯(lián),但提供了一條可理解的途徑。
暗能量更加神秘,賦予這種能量以黑暗,正是反映了它超強的探測和認知難度。它假設了一種能夠解釋宇宙加速膨脹的能量成分的存在,既不是物質(zhì)也不是輻射,其密度約占宇宙內(nèi)容的68%。這種假設誕生了諸如“黑小說”這樣的文學素材,凸顯黑暗的兩種形式——夢幻和罪惡之間的結(jié)合。這種能量還會讓人們聯(lián)想到諸如饕餮怪獸的恐怖故事,北歐神話中的諸神黃昏,希臘神話中的黑夜女神倪克斯。這些形象都是是創(chuàng)造出來的,不是真實存在,它們與天體物理學上的暗能量多少有些相似之處,雖然仍不足以描述暗能量的強大與可怕,但對于解釋暗能量,提供了一種可靠近的依據(jù)。
黑暗的未知
這本書中,針對黑夜、黑體、黑洞、暗物質(zhì)、暗能量,并沒有做一項事實上的理論推演研究,而是對這些“當代物理學的神秘假設”的多視角反思,穿插了大量的遐想和夢幻。在閱讀的過程中,時常好奇不已,又恍然大悟,而后又陷入深思?!坝袃蓸訓|西,人們越是經(jīng)常持久地對之凝神思索,它們就越是使內(nèi)心充滿常新而日增的驚奇和敬畏:我頭上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法則。”作為哲學家和天文學家的康德,對這樣的探究無有停歇。人們對這些神秘發(fā)現(xiàn)的探究,抱持的仍是未來的撥云見日,破除“黑暗”的束縛。這本書所提供的,正是這樣一個相關的、互補的思考角度。于物理學如此,于人的認知也如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