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五知齋琴譜》是清代康熙末年刊印的一部琴譜,前人雖對它的基本情況已有探討,但在琴譜版本、作者、古琴美學、指法和曲目分析等方面還存在不足。本文主要闡述該琴譜研究的角度和意義,為琴譜的進一步研究和整理奠定基礎。
關鍵詞:《五知齋琴譜》 版本與史源考 《琴聲十六法》 《箕山秋月》 《字母源流》
清代康熙末年刊印了一部琴譜,名為《五知齋琴譜》。這在清代琴壇是一件影響深遠的事情?!段逯S琴譜》被譽為“廣陵琴譜之冠”。它意味著古琴琴譜繁雜發(fā)展之后的規(guī)范統(tǒng)一,意味著指法、譜字進入成體系的階段,也意味著琴曲前后載有曲評已成為新的體例。關于《五知齋琴譜》的研究,從20世紀30年代起,雖然已有學者開始探討它的基本情況,但至今還沒有專門的著述問世。鑒于此,筆者從四個方面入手,以《五知齋琴譜》作為其中的一環(huán),聯(lián)系上下相關的琴譜,對琴譜做全面的解讀。
本文采用文獻學的研究方法,既包括對琴譜的基本情況的文本研究,也包括對琴譜所記錄的琴論和琴曲的歷史研究。通過研讀《琴曲集成》中與《五知齋琴譜》相關的古琴文獻,全面梳理琴論、琴曲資料,其目的是為琴譜研究提供基本的歷史資料。
綜觀前人的研究,可以概括出以下四點不足:(1)僅著眼于史料的粗略記述,因而對《五知齋琴譜》的版本、成書年代、正式成帙的時間、琴譜刊印過程、琴譜命名緣由、徐俊的生年,以及徐祺、徐俊編撰、繼述琴譜部分,周子安在琴譜刊印過程中發(fā)揮的作用和參訂琴譜的內容,凡例中的信息,琴論等基本情況沒有細致地比對分析,其結果是混淆了四個編撰、參訂者與琴譜之間的關系,實際上也模糊了琴譜的成書年代、刊印過程、琴論的出處以及在轉抄過程中不同版本的差異。(2)從古琴美學的觀點出發(fā),探討《琴聲十六法》的內涵,其結果是忽略了其中演奏技法的豐富性,也忽略了對其本源《溪山琴況》從演奏技法的角度分析的必然性。(3)僅從一個大的脈絡去分析古琴指法。例如顧梅羹在《古琴古代指法的分析》一文中指出,古琴指法通常分為三個體系。其中徐上瀛、徐常遇、徐祺的指法屬于第三種體系。這一體系主要是闡釋左右手的指法、譜字,更將運指、取音的要訣詳加說明。很顯然,這種研究會對《大還閣琴譜》《澄鑒堂琴譜》《五知齋琴譜》指法之間的延續(xù)性和差異性視而不見。(4)僅從琴譜自身出發(fā)分析琴曲,其結果是忽略了不同琴譜轉載同一琴曲中隱含的師承關系,忽略了不同琴派琴譜之間所載的相同琴曲的繼承性和琴曲的時代性,實際上也模糊了琴曲在傳播過程中的歷史流變。
基于此,對《五知齋琴譜》的研究主要從四個方面入手,對該琴譜以及相關琴譜所涉及的內容進行研究。
一、《五知齋琴譜》版本梳理和史源考
《五知齋琴譜》是清代流傳最廣、影響最大的一部琴譜。不過,由于研究者視角上的限制,關于琴譜的基本情況仍有若干認識模糊之處,因此,也有若干精義值得挖掘。鑒于此,筆者以《中國音樂書譜志》《琴史續(xù)》《歷代琴人傳》《琴史初編》,琴譜的序、跋、凡例以及琴譜中的琴論為基礎,討論版本梳理、琴譜的刊印過程和成書年代、琴譜的編撰者、通過“凡例”了解全書的概貌、琴譜中與運指相關的琴論分析五個問題。
二、《五知齋琴譜·琴聲十六法》考
關于《琴聲十六法》的解讀,一直以來都是學界非常關注的課題。這種情況不是偶然的。因為《琴聲十六法》擁有多方面的學術價值。對音樂史研究者而言,它是記錄了古琴美學的藝術珍品。對古琴演奏者來說,它是現(xiàn)存最有體系的古琴演奏技法史料之一。盡管我們對其終極認識還有一定的距離,但挖掘其全部的內涵無疑是一個有意義的目標。
《琴聲十六法》源于《溪山琴況》,與之后的《琴聲十六則》是發(fā)展和繼承的關系。不過,就《琴聲十六法》研究的目前進展來說,分析的角度還不夠全面。由于研究者多從美學的角度探討其價值,多注意各個字表面的美學意義而忽視其彈奏技法層面的含義,同時由于中國古琴發(fā)展的特殊性,它從沒有系統(tǒng)的演奏技法問世,故關于《琴聲十六法》中演奏技法的解讀,從未被探討過。這使我們不得不去尋找一個更寬闊的視野,并在這個視野中重新討論這樣一些基本的問題:
《琴聲十六法》的作者是誰?它與《溪山琴況》是怎樣的關系?《琴聲十六法》中有怎樣的演奏技法?從演奏技法的角度看,《溪山琴況》中“況”與“況”之間、《琴聲十六法》中“法”與“法”之間是怎樣的邏輯關系?《琴聲十六法》與《琴聲十六則》存在哪些差異?
三、《溪山秋月》還是《箕山秋月》
《箕山秋月》是清代有名的大曲之一。其說見于《五知齋琴譜》,曰:“琴之大曲有五:洞天、箕山、羽化、秋鴻、胡笳是也?!边@里說的《箕山秋月》,又曰《箕山月》,傳為許由、巢父隱于箕山而作。據《五知齋琴譜》中的曲評記載,是曲“幽奇古澹”,彈此曲仿佛身在“幽巖邃壑”中聽松濤爭鳴,如在仙境,而相忘人世間。不過,由于研究者視角上的限制,關于《箕山秋月》研究一直被束之高閣,只有查阜西在《藏春塢琴譜》的提要中有所提及。查先生認為,《箕山秋月》是《溪山秋月》在傳播的過程中發(fā)生的訛誤,并篡改了《遁世操》的內容而成的一首琴曲。這也正是本章以此曲為研究對象的原因所在?!痘角镌隆芬云洫毺氐膫鞑シ绞皆跉v史長河中刻下濃重的一筆。無論《箕山秋月》是否被人關注,它在琴曲中的地位,以及在傳播過程中與其他琴曲產生的關聯(lián),都是不容忽視的。
《箕山秋月》的前身《溪山秋月》在傳播的過程中不僅與明代宮廷太監(jiān)參與制譜有關,還以其獨特的傳承脈絡呈現(xiàn)在世人面前。因此,對《溪山秋月》的研究主要強調承載該曲的《藏春塢琴譜》與參訂者之間的關系以及琴曲自身的傳承脈絡。另外,《溪山秋月》與《箕山秋月》雖實為一操,但在傳播的過程中卻發(fā)展為兩種不同的支派。其中,《箕山秋月》與《遁世操》產生了關聯(lián)。雖然《溪山秋月》在300年的流傳中發(fā)生訛誤,產生了《箕山秋月》一曲,但該曲一直有自己的傳承脈絡,并與《溪山秋月》一起并行發(fā)展。最后,關于琴曲的作者,各個琴譜解題記載不同,共出現(xiàn)過三人:一為沈音、一為毛繼祖、一為周桐庵。沈音、毛繼祖、周同庵都是明萬歷年間的琴壇風云人物。因此,琴曲作者之謎也需要查找數據,進一步研究。關于以上幾個方面,其存在及形成都包含了非常多的研究價值,留有很大的探討空間,有必要作全面而細致的討論。
四、《五知齋琴譜·字母源流》考
中國的指法、譜字形成和發(fā)展的歷史大約經歷了1400多年。在這一千多年的歷史長河中,清代的指法、譜字上承前人的成果,又結合時代特點,發(fā)展成為一個獨具特色的階段。清代前期,徐上瀛的《大還閣琴譜》開創(chuàng)了標明徽分數的先河,在闡釋指法、譜字的基礎上,更將如何取音、用指,的如何區(qū)分指法向背等內容一并添入,成為這一時期指法、譜字最突出的特點。在此基礎上,廣陵琴派的《澄鑒堂琴譜》和《五知齋琴譜》也步其后塵,全面闡釋指法、譜字,形成一種新的體系。
《大還閣琴譜》是具有很高價值的古琴文獻。首先,它是現(xiàn)今可見的最早標記徽分數的琴譜。徐上瀛將徽位之間分為十等分。琴譜記寫指法徽位時,會將徽分數記寫清楚。明代以前琴譜中的減字譜,只記寫徽位,不記寫徽分?!洞筮€閣琴譜》第一方面的價值,就在于它是古琴徽分數進入新階段的標志?!洞筮€閣琴譜》的第二方面價值,在于它們指出了勾、剔、抹、挑的用法要訣。以前曲譜所遺指法大多簡略,只記勾、剔、抹、挑,而不說明為何勾、為何剔、為何抹、為何挑。其實指法中的妙處很多,勾、剔、抹、挑皆有秘法。得其法而知其妙,知其妙方能明了琴曲的精微之致。《大還閣琴譜》的第三方面的價值體現(xiàn)在指法的內在邏輯方面。勾、剔、抹、挑等指法不僅有順逆相背之別,指法和指法之間還有輕重力度和節(jié)奏緩急之分。一個樂句中指法的安排,關系到樂句中音與音的連接。在這方面,指法、譜字為我們提供了很多的音樂信息。
清代琴譜的數量很多,其中的指法、譜字和減字體式仍然在不斷變化發(fā)展。有些演變是因為琴曲的風格表現(xiàn)和情感發(fā)展而產生的,如左手吟揉的種類不斷增加;還有一些是因為琴家為體現(xiàn)一家、一派,而標新立異的結果,如沈綰的《琴學新聲》中的指法。其中清初期以虞山派闡釋性為特征的各個指法、譜字,一般是吸收、總結了前人多方面研究的成果,是現(xiàn)在的琴學研究者較普遍需要參考的數據,因此,在清代初期三個琴譜指法、譜字考這個名稱下,選擇這方面有代表性的琴譜進行整理。所選的指法、譜字并非全是以闡釋性為特征的,這是因為有的琴譜未曾作闡釋,或雖然有人作了闡釋,卻不夠完善,但是其中的指法、譜字對說明問題有直接的幫助,故也入選。對收入的書,均按統(tǒng)一的體例加以解釋。
注釋:
①中國藝術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琴曲集成·五知齋琴譜[M].北京:中華書局,2010:479.
參考文獻:
[1]查阜西.存見古琴曲譜輯覽[M].北京:人民音樂出版社,1958.
[2]北京古琴研究會.琴論綴新第一輯[C].北京:中央音樂學院中國音樂研究所編油印本,1962(1):1-8.
[3]莊臻鳳.琴聲十六法(抄本)[M].北京:中國藝術研究院,1962.
[4]中國音樂研究院音樂研究所,北京古琴研究會編.五知齋琴譜[M].北京:中華書局,2010.
★基金項目:本文系2017年江西省高校人文社會科學研究一般項目“《五知齋琴譜》古琴音樂理論研究”(項目編號:YS17204);2017年江西省文化藝術科學規(guī)劃一般項目“《五知齋琴譜》琴曲研究”(項目編號:YG2017116)的研究成果。
(作者簡介:李一俊,女,博士研究生,江西科技師范大學音樂學院,講師,研究方向:音樂史、音樂文化人類學)
(責任編輯 葛星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