尹巧麗 張 文 謝 斌
皰疹性咽峽炎屬于一種急性傳染病,其好發(fā)于幼兒群體,多由腸道病毒感染所導致,該病發(fā)生后可使患兒體溫迅速升高,引發(fā)咽峽部皰疹潰瘍與咽痛等臨床癥狀,嚴重影響患兒吞咽功能[1]。目前,西醫(yī)多采用抗病毒藥物治療皰疹性咽峽炎,其雖可改善臨床癥狀,但難以有效調(diào)節(jié)患兒免疫功能,且長期應用易產(chǎn)生較多不良反應,故應用效果存有一定局限。中醫(yī)認為皰疹性咽峽炎患兒的病機為感受熱邪,邪犯咽喉,故治療上可服用清熱利咽湯,并遵循清熱利咽、滋陰生津等治療原則,確?;純好庖吖δ艿靡蕴嵘蟠龠M炎癥的消退[2]?;诖?,本研究分析清熱利咽湯在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治療中的臨床效果。
1.1 一般資料選取我院2019年9月—2020年1月收治的皰疹性咽峽炎64例患兒,依據(jù)盲抽法分為參照組(32例)與研究組(32例)。參照組患兒男女比例為17∶15;年齡1~7歲,平均年齡為(3.54±1.29)歲;發(fā)病時間最短3 h,最長3 d,平均時間為(2.14±0.32)d。研究組患兒男女比例為5∶3;年齡1~7歲,平均年齡為(3.69±1.25)歲;發(fā)病時間最短3 h,最長3 d,平均時間為(2.26±0.20)d。2組患兒資料對比,無顯著差異(P>0.05)。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
1.2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患兒符合《皰疹性咽峽炎診斷及治療專家共識(2019年版)》[3]制定的皰疹性咽峽炎診斷標準;②患兒家屬同意加入研究,已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①合并手、足、臀部皰疹,發(fā)展為手足口病的患兒;②合并細菌感染者;③伴有心、肝、腎等原發(fā)性疾??;④對此次研究治療藥物過敏者。
1.3 方法
1.3.1 治療方法2組患兒入組后首先接受對癥處理,包括淡鹽水漱口、退熱等治療。參照組予以利巴韋林聯(lián)合維生素C治療,將利巴韋林注射液(辰欣藥業(yè)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03176)用0.9%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溶液稀釋成1 mg/ml的溶液后靜脈緩慢滴注,10~15 mg/(kg·d),分2次給藥;維生素C注射液(山東新華制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0719)用0.9%氯化鈉注射液或5%葡萄糖溶液稀釋后靜脈緩慢滴注,100~300 mg/d,分2次給藥。研究組在參照組的基礎上加用清熱利咽湯進行治療,藥方組成:金銀花9 g,連翹9 g,蘆根9 g,大青葉6 g,生地黃6 g,赤芍6 g,白茅根6 g,菊花6 g,玄參6 g,黃芩3 g,生甘草3 g。以上中藥取水煎煮至100 ml,每日1劑,分2次服用。2組均連續(xù)治療5 d。
1.3.2 觀察指標分別于治療前及治療5 d后抽取2組患兒空腹靜脈血檢測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CD8+)、血清IFN-γ及IL-10因子水平。采用流式細胞儀分析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F(xiàn)C500流式細胞儀及試劑均由美國Beckman Coulter公司生產(chǎn);采用雙抗體夾心ELISA法測定血清IFN-γ、IL-10因子水平,試劑盒由美國R&D公司生產(chǎn)。
2.1 2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治療前,2組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后,2組CD4+水平呈升高趨勢,而CD3+、CD8+水平呈下降趨勢,且研究組升幅、降幅均更大(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治療前后T淋巴細胞亞群水平比較 (例,
2.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FN-γ水平比較治療前,2組血清IFN-γ水平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2組血清IFN-γ水平均下降,且研究組降幅更大(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FN-γ水平比較 (例,
2.3 2組患者治療前后IL-10因子水平比較治療前,2組血清IL-10因子水平基本一致(P>0.05);治療后,2組血清IL-10因子水平均升高,且研究組升幅更大(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治療前后血清IL-10水平 (例,
既往臨床治療皰疹性咽峽炎多選用抗病毒藥物,其雖可抑制病毒活性,改善臨床癥狀,但難以提高患兒自身免疫力,且長期應用易使病毒產(chǎn)生耐藥性,故應用效果有限[4,5]。而中醫(yī)將皰疹性咽峽炎納入“口瘡”“風熱喉痹”等范疇中,認為該病發(fā)病原因主要為感受熱毒時邪,邪氣侵襲機體咽喉,以致高熱、咽喉疼痛,故治療上應注重清熱解毒、利咽止痛等原則[6]。
據(jù)相關(guān)研究報道,皰疹性咽峽炎發(fā)病后患兒體內(nèi)的T淋巴細胞亞群(CD3+、CD4+與CD8+)水平會發(fā)生變化,且病情的進展與免疫功能狀態(tài)具有相關(guān)性[7,8]。同時血清IFN-γ具有免疫調(diào)節(jié)、抗病毒等作用,可參與至人體細胞免疫應答過程中,在引發(fā)炎癥反應的同時對機體組織造成損傷。而IL-10具有免疫抑制作用,是參與免疫、炎性反應的細胞因子,可對細胞的分化及生長進行調(diào)節(jié)[9]。因此改善上述指標對扼制疾病發(fā)展具有重要意義。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研究組治療后IL-10、CD4+水平較參照組高,IFN-γ、CD3+、CD8+水平較參照組低,表明清熱利咽湯可提升患兒免疫機制,抑制炎癥反應。分析原因在于,本研究選用的清熱利咽湯因含有多味清熱解毒中藥,方中金銀花、連翹清熱解毒、疏散風熱,兩藥經(jīng)現(xiàn)代藥理研究均有解熱、抗病毒、抑制炎癥等作用,可調(diào)節(jié)免疫機制[10];蘆根清熱生津,具有解熱、促進免疫等作用;大青葉清熱利咽,治療發(fā)熱咽痛療效明顯;生地黃、玄參清熱涼血、滋陰利咽,治療熱病傷津口渴等癥;赤芍清熱涼血止痛,具有解熱、鎮(zhèn)痛、抗驚厥等作用;白茅根清熱生津、除煩止嘔、利尿,具有解熱、鎮(zhèn)吐、促進免疫的作用;菊花清熱解毒,平抑肝陽,可解熱、抗炎、抗病毒;黃芩清熱燥濕、瀉火解毒,具有廣譜抗菌、抑制變態(tài)反應及炎癥反應的作用;生甘草潤肺止咳、補脾益氣,可調(diào)和諸藥。以上多藥合用可共奏清熱利咽、滋陰生津等功效,符合中醫(yī)理論中皰疹性咽峽炎的治療原則[11,12]。
總而言之,在皰疹性咽峽炎患兒治療中應用清熱利咽湯,可提升患兒免疫機制,從而達到抑制患兒體內(nèi)炎癥反應的治療目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