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軼琦 盧小梅 鐘志萍 孫小勇
外傷性骨折是由車禍或暴力引起的骨折,易造成患肢血管、神經(jīng)及肌腱損傷,患者常伴有腫脹、疼痛等癥狀,若無有效治療,可能會遺留長期的慢性疼痛,影響正常社會生活。中醫(yī)學將骨折腫痛歸于“筋傷”“骨傷”等范疇,認為與脈絡損傷、氣血瘀滯有關,治療應以活血化瘀、消腫止痛為主[1]。痹痛散由《醫(yī)宗金鑒》外敷麻藥方加減而成,有通絡散結、止痛消瘀之效,可配制成敷貼劑、熱熨劑、酊劑及熏洗劑等,主要用于骨折初期腫痛的治療。鑒于此,本研究探討痹痛散配合隔物灸法治療骨折腫痛的效果?,F(xiàn)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選取2017年9月—2019年8月醫(yī)院收治的外傷性骨折患者60例,經(jīng)醫(yī)學倫理委員會批準,隨機原則分為2組,各30例。治療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18~65歲,平均年齡(45.34±3.21)歲;病程1~36 d,平均(25.23±3.41) d。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19~63歲,平均年齡(45.87±3.59)歲;病程2~36 d,平均(25.57±3.69) d。2組以上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研究具有可對比性。
1.2 診斷標準①西醫(yī)診斷:依據(jù)《中藥新藥臨床指導原則》[2]。②中醫(yī)診斷:參照《中醫(yī)病證診斷療效標準》[3]中氣滯血瘀證辨證標準,主癥:骨折,瘀斑,腫脹疼痛,功能障礙;次癥:便秘,尿赤短少,口渴;舌脈:舌苔黃,有瘀斑或質(zhì)紅;脈弦緊或脈浮數(shù)。包含1項主癥及骨折,>1項次癥,并依據(jù)舌脈進行確診。
1.3 納入與排除標準納入標準:①中、西醫(yī)診斷標準均符合;②無精神系統(tǒng)疾病者;③患者及其家屬均知曉并自愿簽署同意書;④骨折具有新鮮性,并進行整復固定,功能復位達到3 d者。排除標準:①開放性骨折并有軟組織缺損或感染者;②過敏體質(zhì)或對痹痛散藥物成份過敏者;③嚴重原發(fā)性疾病者;④不能配合治療或中途退出者。
1.4 方法
1.4.1 對照組骨折后采用常規(guī)對癥止痛支持治療,采用20%甘露醇(江蘇金塔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43761)250 ml行靜脈滴注,1次/d。治療2周。
1.4.2 治療組實施痹痛散配合隔物灸治療,痹痛散藥物組成:川烏、草烏、天南星、法半夏、蟾蜍、川椒、肉桂、川芎、當歸、白芥子、細辛、白芷、馬錢子、兩面針、乳香、沒藥、蜈蚣。采用痹痛散,按比例制成粉劑,以醫(yī)用凡士林為基質(zhì),倒入適量痹痛散,攪拌而成痹痛膏。采用隔物灸(廠家:上海純康醫(yī)療科技有限公司),將藥膏摸勻平攤在隔物灸上貼敷于骨折局部腫脹疼痛部位,1次/d,保留4~6 h/次。2周/療程,共治療2周。
1.5 觀察指標①治療2周后,比較2組中醫(yī)證候療效,評價標準:痊愈:證候積分降低≥95%,疼痛、腫脹等癥狀消退;顯效:證候積分降低≥70%,疼痛、腫脹等癥狀好轉;有效:證候積分降低≥30%,疼痛、腫脹等癥狀有所緩解;無效:證候積分降低<30%,疼痛、腫脹等癥狀無變化。治療總有效率為痊愈率、顯效率及有效率之和。②分別于治療前、治療2周后,采用疼痛數(shù)字評分量表(NRS)[4]評估2組疼痛情況,在0~10的標尺上標注患者疼痛程度,評分越高表明疼痛越嚴重。③治療2周后,比較2組腫脹程度[5]:輕度:較正常皮膚腫脹,存在皮紋;中度:腫脹較明顯,皮紋消失;重度:腫脹很明顯,皮膚緊張,無筋膜室綜合征。
2.1 中醫(yī)證候療效對照組治療總有效率為73.33%,低于治療組的96.6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表1 2組患者中醫(yī)證候療效對比 (例,%)
2.2 疼痛評分治療前,2組NRS評分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較治療前,治療2周后2組NRS評分均降低,且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更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2 2組患者疼痛評分對比 (例,
2.3 腫脹程度治療2周后,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腫脹程度較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2組患者腫脹程度對比 (例,%)
近年來外傷性骨折發(fā)生率不斷增長,包括肋骨、肱骨近端、橈骨遠端、髕骨、踝部等骨折,骨折造成血管損傷,導致局部血液循環(huán)障礙,患者常伴有腫脹、疼痛,嚴重者出現(xiàn)扭曲、縮短等畸形,造成運動功能障礙。因此,臨床需重視骨折后消腫止痛的治療,以減輕患者的痛苦,減少對機體的損傷。
目前,臨床常采用口服止痛藥物、靜滴藥物等方法治療骨折后腫痛,可較好地緩解病癥,但長期用藥會造成一系列不良作用,治療效果欠佳。中醫(yī)外治法歷史悠久,在骨折治療中優(yōu)勢顯著,其認為骨折腫痛是由于身體遭受創(chuàng)傷使經(jīng)脈受損,導致血液受阻塞,氣血不強盛,進而出現(xiàn)腫脹、疼痛[6]。本研究采用痹痛散配合隔物灸法治療,藥方組成包括川烏、草烏、天南星、法半夏、蟾蜍、川椒、肉桂、川芎、當歸、白芥子、細辛、白芷、馬錢子、兩面針、乳香、沒藥、蜈蚣。其中,君藥為天南星、草烏,可通痹散結、祛風濕;臣藥為肉桂,可通絡止痹、溫經(jīng)散寒;佐藥為白芷、細辛,可燥濕止痹、祛風散寒;馬錢子可消腫散結、止痛通絡;兩面針可解毒消腫、行氣止痛、化瘀活血、通絡祛風;乳香可止痛行氣、活血消腫;蜈蚣可通絡止痛;川芎可祛風止痛、行氣活血;當歸可補血活血;白芥子可通絡止痛、理氣散結。現(xiàn)代藥理研究證實,川芎可舒張血管,緩解血液高凝狀態(tài)提高血液流動速度,改善肢體血液循環(huán),有效消除腫脹、疼痛;當歸含有阿魏酸、多糖、揮發(fā)油等成分,可增強機體造血功能,有效抗炎、阻礙血小板集聚,消除患肢腫痛[7]。本研究結果顯示,與對照組相比,治療組治療總有效率高,NRS評分及腫脹程度均較低,表明骨折腫痛應用痹痛散配合隔物灸法治療效果較好,可有效減輕疼痛,緩解患肢腫脹。分析原因在于,以現(xiàn)代中醫(yī)外治法的隔物灸法治療為介質(zhì),配合祛風通痹、消腫止痛、活血化瘀的傳統(tǒng)中藥痹痛散,具有無創(chuàng)性,且簡便快捷,無需口服或靜滴藥物,不良作用小,可有效促進血管舒張,利于機體血液循環(huán),對緩解肢體腫脹、疼痛等癥狀效果較好[8]。
綜上所述,骨折腫痛患者應用痹痛散配合隔物灸法治療效果較好,可有效緩解肢體疼痛、腫脹,利于患者轉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