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復旦大學附屬)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上海 201508
2020年2月14日,在國務院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Corona Virus Disease 2019,COVID-19)疫情聯防聯控新聞報道中,截至2月11日24時,全國醫(yī)務人員確診COVID-19 1716例,占全國確診病例3.8%,其中6人不幸死亡,占全國死亡病例0.4%[1]。如何降低醫(yī)務人員的感染風險,是各傳染病醫(yī)院及承擔突發(fā)公共衛(wèi)生事件的醫(yī)療單位感染控制重中之重的問題[2],而減少醫(yī)務人員直接接觸確診或發(fā)熱待查患者是一種行之有效的方法。
本研究通過COVID-19患者行人工智能(Artificial Intelligence,AI)自動定位與常規(guī)CT的胸部掃描對比,探討其在降低醫(yī)務人員感染風險的同時,保證CT圖像質量,進行精準定位,減少患者X線受輻射劑量,發(fā)揮其在COVID-19患者檢查及隨訪中的應用價值。
胸部CT作為確診新冠肺炎最重要地手段之一[3-4],患者接受治療地同時須通過2~3次的CT檢查判斷病情變化。常規(guī)CT掃描醫(yī)務人員頻繁接觸患者,增加感染幾率;患者接受地輻射劑量也是須控制因素,主要是因為輻射劑量的累加與輻射相關性的肺癌有關[5]。AI自動定位CT能有效地減少醫(yī)務人員與患者直接接觸,降低了感染風險;AI自動定位掃描技術有效減少了患者接受地輻射劑量[6];且又降低了人力成本;提高了檢查效率。
收集上海市公共衛(wèi)生臨床中心行胸部CT檢查的確診COVID-19患者174例。其中AI自動定位CT(聯影uCT528 40層CT)及常規(guī)CT(日立SCENARIA 64層CT)掃描患者各87例。入組標準:① 患者檢查中屏氣良好,無顯著呼吸及運動偽影;② 無顯著影響圖像質量的體外異物。排除標準:① 重癥無法配合者;② 掃描野內有明顯體外異物;③ 不配合憋氣患者。
采用低劑量掃描計劃[7],運用了自己公司最新迭代算法KARL3D Lv5和Advance mode Lv4來降低劑量,同時保證圖像質量,深吸氣后屏氣對COVID-19患者掃描,見表1。
表1 AI自動定位及常規(guī)CT掃描及圖像重建參數
分析觀察兩臺CT檢查的174名患者CT圖像,記錄其FOV中心位置及掃描范圍準確性。中心位置是指圖像FOV的x-y軸中心點,患者軀干中心與FOV中心點重疊認為中心位置準確;掃描范圍指Z軸開始掃描至結束掃描的范圍,掃描范圍自胸腔入口至肺下界(肋膈角)認為準確,低于或高于1 cm以上認為不準確。
評分采用雙人盲法評價的方式,由兩位醫(yī)生使用5分法分別對圖像質量評分。質量分級:5分,圖像質量優(yōu)秀,可用于診斷,非常滿意;4分,圖像質量良好,可用于診斷,滿意;3分,圖像質量有瑕疵,不影響診斷,一般;2分,圖像質量較差,影響診斷,較不滿意;1分,圖像質量差,不能診斷,不滿意。以圖像質量最差層面評分為最終結果,取2名醫(yī)師評分的均值?!?分的圖像認為符合為臨床診斷,圖像質量優(yōu)良率指≥4分圖像的所占比例。
記錄174名患者的胸部CT掃描的劑量長度乘積(Dose Length Product,DLP),并計算有效輻射劑量(Effective Dose,ED),ED=k×DLP,k為組織權重因子,胸部CT檢查的k值為0.014 mSv/(mGy.cm)[8]。
采用Stata12.0統(tǒng)計分析軟件,對所有數據進行分析。其中連續(xù)變量采用均數±標準差(±s)表示,計數資料采用百分比(%)表示。兩組圖像中心定位和掃描范圍準確性采用檢驗;兩位醫(yī)生對圖像質量評價結果的一致性采用χ2檢驗;兩組患者ED比較采Fisher確切概率法分析;P<0.01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AI自動定位及常規(guī)CT掃描患者各87例,其中前者男50例,女37例,年齡22~75(45.8±15.8)歲;后者男30例,女57例,年齡24~84(51.8±15.1)歲。
兩臺CT圖像中心定位準確性,見表2及圖1;FOV準確性,見表3及圖2。AI自動定位CT檢查COVID-19患者圖像位于中心位置準確率為100%(87/87),高于常規(guī)CT檢查準確率87%(76/87),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AI自動定位CT的Z軸掃描范圍準確性為100%(87/87),高于常規(guī)CT準確性88.5%(77/87),其中5例Z軸掃描范圍高于肺下屆,6例低于肺下屆,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分析兩名醫(yī)生對AI自動定位CT及常規(guī)CT圖像質量評價一致性,見表4;圖像質量優(yōu)良率,見表5。兩名醫(yī)生對圖像質量評分的一致性率AI自動定位技術CT為97.7%(Kappa=0.84);常規(guī)CT為96.6%(Kappa=0.71);兩名醫(yī)生對圖像質量評分均≥3分,圖像質量優(yōu)良率均為100%,兩組CT圖像質量都滿足臨床診斷需求且具有較高地一致性。
表2 AI自動定位與常規(guī)CT圖像中心位置準確性對比[n(%)]
圖1 COVID-19患者胸部CT圖像中心位置準確性
表3 AI自動定位與常規(guī)CT的Z軸掃描范圍準確性對比[n (%)]
圖2 COVID-19患者胸部CT掃描Z軸掃描范圍準確性
分析兩名醫(yī)生對AI自動定位CT及常規(guī)CT圖像質量評價一致性,見表4;圖像質量優(yōu)良率,見表5。兩名醫(yī)生對圖像質量評分的一致性率AI自動定位技術CT為97.7%(Kappa=0.84);常規(guī)CT為96.6%(Kappa=0.71);兩名醫(yī)生對圖像質量評分均≥3分,圖像質量優(yōu)良率均為100%,兩組CT圖像質量都滿足臨床診斷需求且具有較高地一致性。
表4 兩名醫(yī)生對AI自動定位與常規(guī)CT圖像質量評價的一致性
AI自動定位CT檢查患者DLP為(130.8± 23.4)mGy.cm,ED為(1.83±0.33)mSv,均低于常規(guī)CT檢查DLP為(167.8±30.8)mGy.cm,ED為(2.35±0.43)mSv,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1)。
表5 兩名醫(yī)生對AI自動定位與常規(guī)CT圖像質量評價結果
AI在醫(yī)療行業(yè)的運用方興未艾,已在影像診療、影像技術方面涌現了諸多智能輔助軟件,可以更好地為醫(yī)療單位、患者、影像科提供有價值的服務[9-10]。AI自動定位技術(商品名:天眼)是聯影醫(yī)療自主研發(fā)的涵蓋從患者位置擺放、制定掃描計劃、優(yōu)化掃描參數,到后處理圖像各環(huán)節(jié)完整的人工智能CT掃描平臺。智能定位,精準識別:我們的研究提示AI自動定位CT胸部掃描定位FOV準確率和Z軸掃描范圍準確率均優(yōu)于常規(guī)CT(100%vs. 87%、88.5%),且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AI自動定位技術通過圖像采集與識別系統(tǒng),對患者進行人臉識別,進而確定患者整個身體的位置,完成智能定位[11];采集系統(tǒng)具備環(huán)境感知能力,不僅可以識別靜止不動的患者、戴口罩的患者,還可以動態(tài)跟蹤識別移動的患者[11-12];無需人為調整檢查床位置,智能檢查擺位,精準移床:可以根據患者不同掃描體位自動調整檢查床的高度、進床深度等。
本研究提示配備AI自動定位技術的CT獲得的圖像FOV中心位置、Z軸掃描范圍均比常規(guī)CT精確,有效節(jié)省CT掃描時間。與常規(guī)CT相比,AI定位CT的胸部圖像質量優(yōu)良率均達到100%,且一致性(Kappa=0.84)優(yōu)于前者(Kappa=0.71),可以滿足臨床診斷需要。在患者X線受輻射劑量方面,盡管兩者均采用相似的大螺距低劑量掃描計劃,如管電壓均為120 kV及自動管電流技術,且最大/最小毫安均為150~400 mA[13]、中等的迭代算法等[14],保證了兩臺CT掃描參數的一致性。但我們的研究發(fā)現配備AI自動定位CT仍低于常規(guī)CT [(1.83±0.33) mSvvs. (2.35±0.43)mSv]并平均降低了約22.1%的受輻射劑量。究其原因,可能是CT圖像FOV中心位置及Z軸掃描范圍不準確增加了患者不必要的X線受輻射劑量。所以,我們的研究認為運用AI自動定位技術CT可很好地兼顧醫(yī)院感染控制要求和“盡量低輻射劑量”保護患者的放射學檢查質量控制要求[15]。
大型綜合醫(yī)院在確診COVID-19患者收治期間,為了有效減低放射技師感染風險,由一名放射技師按照II級防護要求負責在操作間操作常規(guī)CT,另外一名隔離病房或發(fā)熱門診護士按照III級防護標準陪同患者進入CT機房并負責操作檢查床進行患者定位,放射技師不進入CT機房[16-17]。本院至2月19日累計收治333名患者,COVID-19患者平均住院2周,期間平均進行5次CT檢查,運用AI自動定位技術,至少減少≥1600次醫(yī)務人員接觸患者機會;按全國確診COVID-19感染人數[18]估算,至少減少約37萬次醫(yī)務人員接觸患者機會,可以推測采用該技術可能顯著降低醫(yī)務人員感染風險。此技術還能有效減少檢查時間,大大提升通過率,改觀了患者的檢查時間體驗,同時為醫(yī)院降低了人力上的成本。
本研究屬于回顧性臨床研究,受醫(yī)學倫理限制,不能對同患者同時行兩臺CT對照掃描,患者身高、體重的不同也會導致X線受輻射劑量的差異,可能對兩者輻射劑量統(tǒng)計結果產生選擇性偏移。在疫情期間因降低醫(yī)務人員感染風險需要,在實際工作中,由按照Ⅲ級防護標準防護的隔離病房或發(fā)熱門診護士人工操作設備擺放患者體位。雖然負責常規(guī)CT掃描的放射技師已培訓護理人員,但其為非放射技術專業(yè)人士且排班不固定在CT室,精準定位難,造成CT掃描時患者定位準確性降低,對定位精確性及受輻射劑量結果產生選擇性偏移。由于本文研究對象是新冠患者的肺部CT掃描,其他部位掃描是否也能智能地控制劑量及掃描范圍還有待研究。
AI自動定位技術在滿足COVID-19患者CT圖像質量的情況下,可自動升降檢查床并定位,明顯簡化了CT操作全流程,隔絕放射技師接觸患者,有效降低醫(yī)務工作者感染風險并有效降低患者X線受輻射劑量。普及推廣此技術后,可以提升放射科檢查效率,同時降低醫(yī)院人力成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