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 瑤
(浙江康復醫(yī)療中心,浙江杭州,310052)
嬰幼兒是用動作來探索外部環(huán)境的,動作是幼兒生理、感知覺、認知、社會性發(fā)展的重要途徑。[1]嬰幼兒的動作發(fā)展可分為大肌肉動作發(fā)展和小肌肉動作發(fā)展。其中,小肌肉動作是指由小肌肉群構成的一些動作,又稱精細動作,精細動作的發(fā)展主要體現(xiàn)在手部功能的發(fā)展。手部動作的發(fā)展在幼兒未來生活和學習中扮演著重要的角色,是幼兒未來習得其他重要技能(書寫、繪畫、生活自理等)的基礎,手部動作的發(fā)展直接關系到今后的學業(yè)成就。據(jù)觀察,由于家庭生活中的包辦代替現(xiàn)象存在,很多小班幼兒手部動作笨拙、不靈活,如不會用拇指和食指捏住雞翅啃食、不能使用勺子吃飯、取拿東西喜歡一把抓等,沒有達到應有的發(fā)展水平,這影響幼兒的生活和學習,不利于幼兒自信心、自尊心的發(fā)展。4—5歲是幼兒精細動作快速發(fā)展的時期,作為幼兒重要影響人物的教師,為幼兒提供練習機會能彌補幼兒精細動作發(fā)展的斷層。[2]
隨著年齡的增長,幼兒需要更復雜的手段來與環(huán)境發(fā)生作用,使用簡單的工具和設備發(fā)展對復雜動作的控制和協(xié)調能力,發(fā)展解決更復雜問題的能力。文化背景不同,幼兒需要掌握和使用的工具也不同。在我國,幼兒時期需要掌握和學習的主要工具有勺、筷、剪刀。勺和筷是中國人必備的用餐工具,在家庭教育中家長會慢慢引導幼兒學習掌握。[3]然而,剪刀在家庭中出現(xiàn)的頻率低,這與剪刀的危險性有關,很多家長從來不讓幼兒觸碰剪刀。幼兒在2歲左右就具備了使用剪刀的能力,使用剪刀對幼兒的發(fā)展有很多重要作用。首先,開合剪刀時,不斷打開合攏手的過程可以讓幼兒練習手掌中的小肌肉群。這些肌肉群的訓練能為幼兒寫、畫、抓握做好準備。其次,使用剪刀能增強幼兒的手眼協(xié)調能力。最后,使用剪刀能讓幼兒練習雙邊協(xié)調能力,即幼兒使用他們身體的兩邊同時進行某個動作的能力。例如,剪圓圈時,幼兒必須用一只手握住紙(連續(xù)轉動它),另一只手握住剪刀,打開和關閉剪刀向前移動剪切。
在研究的前期準備階段,研究者進行了文獻資料查閱,對小班幼兒應該達到的用剪發(fā)展水平、班級幼兒實際用剪能力進行了梳理和調查。大部分幼兒年齡在4到4.5歲,參考國內外精細動作發(fā)展量表,這一階段的幼兒用剪應達到的水平如下:(1)沿粗線(長12.7厘米,寬0.6厘米)把紙剪半,且不超過線條左右延伸各1.2厘米;(2)能剪圓形,且用剪時大拇指始終在上;(3)能沿線條剪正方形、三角形。為了了解幼兒用剪技能是否達到上述要求,在研究實施前,研究者利用園本課程“剪橘皮”“圖形寶寶”“做柳樹”這三個活動作為觀察了解幼兒用剪技能的契機。觀察發(fā)現(xiàn),被觀察班級的幼兒的用剪技能存在很大的問題,無一人會正確使用剪刀。
通過隨機抽樣的方法,研究者抽取3名幼兒為研究對象,一男(天天)兩女(珺珺、朵朵),年齡在3歲9個月和4歲3個月之間,均為右利手,且均不會用剪。
為便于觀察和指導,研究者將幼兒用剪技能學習分為三個階段:第一個階段為動作掌握初期,主要包括正確握剪、掌握開合技巧、能靈活剪斷紙片;第二個階段為動作發(fā)展階段,主要包括能剪正方形、三角形、圓形;第三個階段為動作保持測試階段。遵循小班幼兒的特點,剪紙指導以游戲的方式進行。研究對象選定后,教師對珺珺、朵朵、天天進行了為期6周的用剪動作技能教學訓練與測試,研究者通過觀察法、示范法對研究對象的性格特征、用剪的初始狀態(tài)、在練習過程中的動作特點,以及不同個體遇到的困難和教師所采用的訓練策略等問題展開研究分析。用剪教學訓練的目標是讓幼兒的用剪水平達到上述發(fā)展水平。游戲是幼兒的主導活動。教師采用剪紙游戲的方式,以區(qū)角為依托開展教學練習:讓幼兒認識手指,進行手指熱身,掌握用剪注意事項,掌握握剪姿勢,掌握開合要領,學習剪紙方法。每周進行2次練習,每次練習時間為20分鐘。其中,講解、試操作、中途觀察評價、練習等時間視具體技能而定。每次教學練習結束后,教師會進行總結和分析,根據(jù)每個幼兒的練習和掌握情況,生成不同的教學策略。
珺珺:女,3歲9個月,活潑外向,愛表現(xiàn),愛展示,悟性較好,自尊心強,在操作中遇到困難容易放棄。 朵朵:女,4歲3個月,接受能力較好,手部靈活性強,耐心,細心,遇到困難愿意一遍遍嘗試克服。天天:男,4歲3個月,好動,一時半會兒靜不下心,容易走神分心。手部精細動作的鍛煉不足,但在教師提醒下愿意配合。
考慮到小班幼兒的年齡特征,教師第一天用游戲的方法進行教學。在游戲中幼兒已經熟悉了五個手指的昵稱,大拇指是爸爸,爸爸旁邊是媽媽(食指),個子最高的是哥哥(中指),無名指是姐姐,小指頭是弟弟。做一遍手指游戲熟悉手指活動感覺后,幼兒開始學習握剪姿勢要點:確定大拇指、食指、中指在圈內位置。大拇指占用一個圈,食指和中指被定位在另一個圈。無名指和小指卷曲,指尖貼掌心。幼兒用剪動作的初始狀態(tài)如下:珺珺能初步正確握剪,但使用剪刀時,手指僵硬,每個指頭不能單獨活動,張開剪刀很困難,需要脫離剪刀,用兩手掰開;朵朵手指很靈活,使用剪刀時雙手肩膀上抬收縮,手臂僵硬,沒有將手肘和小拇指作為支點靠在桌上,能正確模仿剪刀的開合動作,但動作機械、不連貫;天天的肩膀、手臂都很放松,但手指靈活性不夠,使用剪刀時,手腕側翻,在剪紙時容易走神,動作緩慢。
在對用剪初始狀態(tài)進行觀察記錄后,教師每次指導都記錄幼兒的動作特點,并根據(jù)幼兒實際情況調整策略,對幼兒進行指導練習。下面就幼兒各個階段用剪動作學習特點、指導策略以及最后的動作保持情況進行介紹。
珺珺喜歡兩指握剪,即大拇指鉆進剪刀一個指圈,食指鉆進剪刀的另一個指圈,將指圈套在大拇指和食指中間,開合剪刀時,受力點不科學,顯得非常費勁。珺珺右手僵硬,肩膀會不由自主地一高一低。教師協(xié)助珺珺正確用剪,引導其放松,將指圈套進大拇指根部,食指和中指套進另一個指圈,穩(wěn)住剪刀。練習后,珺珺會將剪刀一開一合,先比畫再剪橘皮。嘗試兩次后,珺珺就放下了剪刀,教師鼓勵珺珺,告訴她動作是正確的,讓她繼續(xù)堅持。但珺珺還是會趁教師不備偷偷放下剪刀,或者跟教師說:“我已經學會啦!”“我不想學習?!?/p>
在一遍一遍嘗試中,珺珺開合剪刀越來越順暢,初嘗成功,興趣漸濃。第二次剪紙時,珺珺停止了抱怨,她不再偷偷放下剪刀,每次都按照教師的要求耐心完成剪紙。但是,珺珺在剪紙時不經意間會側翻手腕,使刀刃與紙面平行,造成卡紙。教師協(xié)助珺珺,扶正她的手腕,并告訴她要保持大拇指朝上。但珺珺只能平均堅持開合3—5次,之后手腕又慢慢側翻。教師將紙貼在墻上,與幼兒視線平齊,讓幼兒用剪刀將墻上的紙剪斷,剪斷一張紙為一個練習組塊,進行三個練習組塊后,珺珺成功掌握了大拇指朝上的動作。
在剪紙片時,教師發(fā)現(xiàn),只要珺珺剪紙速度加快,剪斷紙片的動作就不平穩(wěn),容易將手肘抬起來。剪紙速度慢下來后,珺珺剪斷紙片的動作穩(wěn)定性會提高。波動三次后,珺珺剪斷紙片的動作更加自如,能在剪紙過程中一直保持大拇指朝上,手肘穩(wěn)支在桌上。教師與家長交流得知,珺珺每天回家后還會花點時間練習剪紙。
朵朵很有悟性,第一次握剪就很成功,她是所有被試中用剪基本技能掌握得最好、進步最大的一個。但開始時朵朵沒掌握好開合技巧,開合剪刀顯得很費勁,經常剪幾下就將剪刀取下,讓手指休息。教師仔細觀察發(fā)現(xiàn),在剪刀指圈內,朵朵的大拇指關節(jié)和食指、中指關節(jié)受力較多,這樣手容易累。教師協(xié)助朵朵將指圈位置往虎口方向稍作移動并在朵朵旁邊示范用剪刀剪紙片,朵朵很快就成功了。朵朵剪紙時喜歡抬起手肘,將紙舉到自己面前離眼睛很近的位置。視力測查后發(fā)現(xiàn),朵朵存在較嚴重的弱視,由于視力影響,朵朵只能將手臂抬高。朵朵手指靈活性很高,手臂穩(wěn)定性很強,即使兩臂懸空,她依然能自如地剪斷紙片。
天天在開始練習時,不知如何協(xié)調手臂、手腕、手指的力量。天天很用力地開合剪刀,開剪刀時喜歡將剪刀開到最大,合并剪刀時,用力將剪刀合到最攏。天天過分將注意力集中在開合剪刀上,導致他手腕處的力量不均衡,沒有穩(wěn)住手腕。和珺珺不同的是,珺珺的手腕在教師的提醒下能自行恢復成大拇指朝上的動作,教師在協(xié)助珺珺恢復手腕動作時,能感受到珺珺手腕的力量。而天天的手腕則是軟塌塌的,沒有力量輸入,很難自行控制。教師依然采用“貼墻法”讓天天練習大拇指朝上的剪紙動作。剪刀開合兩次發(fā)現(xiàn),天天很不適應這樣的方法,因為剪刀開合的力量無法施展,他的手腕沒體驗過如何用力。天天想要放棄了,他呆呆地坐著,眼睛看別處。教師不停地提醒天天練習,提醒后,天天繼續(xù)嘗試開合剪刀,開合兩次后就喊“老師,我不會”。在教師的不斷鼓勵下,天天慢慢抬起手腕繼續(xù)堅持練習。第二次貼墻練習時,天天慢慢掌握了開合技巧,不再開到最大、合到最小。天天用力開始均勻,手腕能保持穩(wěn)定,但他的手腕力量仍然不足,練習幾次后就要休息。這可能與他剛開始感受到怎樣保持手腕用力以及腕部肌肉還較僵硬有關。第三次練習結束時,天天完全掌握了剪紙片的方法。
小班幼兒用剪發(fā)展的目標動作為能剪圓形、正方形、三角形,為了達到目標動作,教師實施了剪紙游戲。剪紙游戲按照計劃、行動、反思、調整的過程展開。教師考慮到剪紙活動為操作性活動,容易受練習效應影響,除了“剪彩虹”游戲進行了兩次以外,其余游戲僅實施一次。一次游戲活動后要進行反思,以指導、調整下一次游戲,為下一次剪紙游戲的開展提供經驗,形成反思活動鏈。教師匯總各次活動中出現(xiàn)的問題、教研活動的探討和取得的經驗,如表1所示。
表1 小班幼兒剪紙活動反思與經驗
經過了兩周的休息,教師對珺珺、朵朵、天天進行用剪技能的測試,以更好地評估用剪動作技能的學習效果。評估用的剪紙游戲為“漂亮的奶油點心”,包括剪半圓、正方形、圓形、三角形。3名幼兒在測試中都可以一直保持正確的用剪方式,動作穩(wěn)定、速度快、協(xié)調性好。
經過一個多月的觀察指導,結合課后的研討和反思,研究者記錄了3名幼兒從不會用剪到達到該年齡階段應有的用剪水平。觀察發(fā)現(xiàn),3名幼兒握剪動作學習初期,用剪動作發(fā)展、用剪鞏固保持并非遵循相同的發(fā)展軌跡,其動作表現(xiàn)、時間上的進展也不統(tǒng)一,3名幼兒遇到的問題是不同的,呈現(xiàn)出3種不同的發(fā)展模式。3名幼兒在用剪方面的發(fā)展呈線性上升趨勢,用剪技能初期動作影響后續(xù)動作的發(fā)展。因此,在用剪初期,特別是握剪階段,教師就要引導幼兒打下良好的基礎。實驗發(fā)現(xiàn),在剛接觸新的剪紙技能時,幼兒會遇到各種不同的困難,如珺珺剪錯方向、身體跟隨手部動作傾斜,朵朵手肘懸空、掌握不好雙手協(xié)調節(jié)奏,天天掌握不好開合力度等。但是,經過10次指導練習以后,雖然3名幼兒用剪技能還有差距,但都已經掌握了用剪的基本要領。
在活動開展中,雖然3名幼兒剪紙技能的學習進度差異較大,但他們剪紙技能的發(fā)展呈現(xiàn)階段性和規(guī)律性。3名幼兒剪紙技能的發(fā)展規(guī)律如下:小碎片→3—5cm的短直線→10cm直線→鈍角線段→方形→銳角三角形→圓形??傮w來講,小班幼兒剪紙技能發(fā)展按照上述階段展開,前一剪紙階段是后一剪紙階段的基礎,個體差異不同,每個階段發(fā)展的速度也不同,如朵朵在剪短直線階段僅需一次就能掌握,天天卻遲遲不能突破。
教師要根據(jù)幼兒的剪紙技能發(fā)展規(guī)律提供剪紙材料,由簡單到復雜。研究者經過一個多月的跟蹤觀察,發(fā)現(xiàn)在剪紙的過程中幼兒可能遇見的問題及解決方案如下。首先,在握剪學習初期,幼兒出現(xiàn)的問題最多,容易出現(xiàn)刀刃開合朝向不正確、刀刃與紙面平行、手腕外翻、兩指握剪、不會開合剪刀等情況。這時,教師一定要耐心糾正和調整。其次,在技能發(fā)展初期,幼兒剛開始學習動作技能,難免會遇到困難,產生阻抗學習、不愿繼續(xù)練習的情況。這是剪紙動作發(fā)展的關鍵,教師要利用新穎有趣的剪紙游戲引導幼兒,多鼓勵和幫助幼兒。最后,幼兒在剪紙過程中容易出現(xiàn)的錯誤有:手臂不夠放松,喜歡將手肘抬起;幼兒剛開始用剪,不懂如何均勻用力,手腕僵硬或無力;左右手協(xié)調節(jié)奏混亂。教師可根據(jù)具體情況給予具體指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