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燕,馬強,潘龍飛,秦皓,張波
急性肺栓塞(acute pulmonary embolism,APE)主要因血栓堵塞肺動脈而導致急性肺循環(huán)障礙,并誘發(fā)肺動脈高壓和右心功能衰竭,患者主要表現(xiàn)為胸痛、咯血、呼吸困難、休克等癥狀,嚴重者猝死,嚴重威脅患者的生命健康。APE臨床病死率較高,但其具體發(fā)病機制尚未完全明確。凝血因子Ⅻ(coagulation factor Ⅻ,F(xiàn)Ⅻ)作為凝血接觸途徑的重要組成因子,亦是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激活過程中的重要參與因子[1];凝血因子Ⅺ(coagulation factor Ⅺ,F(xiàn)Ⅺ)則是維持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及凝血級聯(lián)反應的關鍵因子[2],二者均與血栓性疾病如靜脈血栓栓塞癥(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等有關[3-5],而深靜脈血栓形成是APE的常見病因[6-7]。目前關于FⅪ、FⅫ在APE發(fā)生、發(fā)展中作用機制的研究較少,且其指導APE患者抗凝治療臨床意義的研究也相對較少。本研究旨在探討FⅪ、FⅫ與APE患者疾病嚴重程度的關系,并探討其在APE發(fā)生、發(fā)展中的可能作用。
1.1 一般資料 回顧性選取2018—2019年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收治的APE患者45例,均符合相關指南制定的肺栓塞診斷標準[8-9]并為首次發(fā)病,且經(jīng)CT肺動脈造影(CT pulmonary arteriography,CTPA)等檢查確診。納入標準:(1)年齡≥18歲;(2)發(fā)病時間<14 d;(3)臨床資料及隨訪資料完整。排除標準:(1)合并嚴重肝腎功能不全、嚴重感染、惡性腫瘤、結(jié)締組織病或其他血栓性疾病者;(2)近2周內(nèi)使用抗凝、溶栓藥物治療者;(3)合并嚴重創(chuàng)傷或出血性疾病者;(4)合并凝血功能異?;蜓合到y(tǒng)疾病者;(5)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6)既往有急診介入治療或手術治療史者;(7)死亡者。所有患者中,男28例,女17例;年齡35~69歲,中位年齡53歲。本研究經(jīng)西安交通大學第一附屬醫(yī)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批準(No.XJTU1AF2018LSK-010),患者及家屬對本研究知情并簽署知情同意書。
1.2 治療方法 患者入院后即給予吸氧、維持生命體征穩(wěn)定等對癥支持治療[8-10],針對高度疑似APE者給予依諾肝素鈉注射液〔商品名:克賽,賽諾菲(北京)制藥有限公司生產(chǎn),注冊證號:H20170269〕100 U/kg,1次/12 h;待患者確診后給予華法林(上海上藥信誼藥廠有限公司生產(chǎn),國藥準字H31022123)3 mg,口服,1次/d,待其國際標準化比值(INR)>2后2 d停用低分子肝素鈉注射液,但需繼續(xù)口服華法林并依據(jù)INR調(diào)整劑量。INR參考范圍為2~3。
1.3 觀察指標
1.3.1 D-二聚體(D-dimer,D-D)、FⅪ、FⅫ水平 分別于治療前(入院時)及治療后2、4、6 d抽取患者肘靜脈血3 ml,1 500 ×g離心10 min,取血漿置于常溫環(huán)境下并于4 h內(nèi)應用Sysmex CS-5100全自動凝血分析儀及配套測定試劑盒進行檢測,其中D-D水平采用顆粒增強免疫比濁法測得,F(xiàn)Ⅺ、FⅫ水平采用酶聯(lián)免疫吸附試驗測得。
1.3.2 肺栓塞嚴重程度 分別于治療前(入院時)及治療后2、4、6 d采用肺栓塞嚴重指數(shù)(pulmonary embolism severity index,PESI)分級[11]評估患者肺栓塞嚴重程度。
1.3.3 肺動脈阻塞指數(shù) 治療前采用Mastora評分方法[12]根據(jù)31支肺動脈內(nèi)栓子的數(shù)量和肺動脈截面阻塞程度評分計算患者肺動脈阻塞指數(shù),其中肺動脈截面阻塞程度評分標準為:血管阻塞程度<25%計1分,血管阻塞程度為25%~49%計2分,血管阻塞程度為50%~74%計3分,血管阻塞程度為75%~99%計4分,血管阻塞程度為100%計5分[13]。肺動脈阻塞指數(shù)=〔Σ(肺動脈內(nèi)栓子的數(shù)量×肺動脈截面阻塞程度評分)/155〕×100%。
1.4 統(tǒng)計學方法 采用SPSS 21.0統(tǒng)計學軟件進行數(shù)據(jù)處理。計量資料以(±s)表示,多組間比較采用單因素方差分析,組內(nèi)兩兩比較采用LSD-t檢驗;計數(shù)資料以相對數(shù)表示,重復測量的等級資料比較采用Friedman檢驗;APE患者血漿FⅪ、FⅫ水平與肺動脈阻塞指數(shù)的相關性分析采用Pearson相關分析。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APE患者不同治療時間血漿D-D、FⅪ、FⅫ水平及PESI分級 APE患者不同治療時間的血漿D-D、FⅪ、FⅫ水平及PESI分級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APE患者治療后6 d的血漿D-D、FⅪ、FⅫ水平低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4 d,PESI分級優(yōu)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 d,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E患者治療后4 d的血漿D-D、FⅪ、FⅫ水平低于治療前及治療后2 d,PESI分級優(yōu)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APE患者治療后2 d的血漿D-D、FⅪ、FⅫ水平低于治療前,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APE患者治療前肺動脈阻塞指數(shù)為(36.72±15.47)%。
2.2 治療前不同PESI分級的APE患者血漿FⅪ、FⅫ水平比較 治療前不同PESI分級的APE患者血漿FⅪ、FⅫ水平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其中,治療前PESI分級Ⅴ級的APE患者血漿FⅪ、FⅫ水平高于Ⅰ~Ⅳ級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PESI分級Ⅲ、Ⅳ級的APE患者血漿FⅪ、FⅫ水平高于Ⅰ~Ⅱ級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治療前PESI分級Ⅱ級的APE患者血漿FⅫ水平高于Ⅰ級者,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APE患者不同治療時間血漿D-D、FⅪ、FⅫ水平及PESI分級比較(n=45)Table 1 Comparison of plasma levels of D-D,F(xiàn)Ⅺ,F(xiàn)Ⅻ and PESI grade at different time of treatment in patients with APE
表2 治療前不同PESI分級的APE患者血漿FⅪ、FⅫ水平比較(±s,%)Table 2 Comparison of plasma levels of FⅪ and FⅫ in APE patients with different PESI grades before treatment
注: 與Ⅰ級比較,aP<0.05;與Ⅱ級比較,bP<0.05;與Ⅲ級比較,cP<0.05;與Ⅳ級比較,dP<0.05
PESI分級 例數(shù) FⅪ FⅫⅠ級 8 79.98±2.82 73.44±3.55Ⅱ級 11 81.34±4.48 77.23±3.34aⅢ級 12 84.53±2.89ab 80.35±2.75abⅣ級 9 86.97±2.26ab 82.38±3.21abⅤ級 5 92.34±1.24abcd 86.20±1.86abcd F值 16.047 17.374 P 值 <0.001 <0.001
2.3 治療前APE患者血漿FⅪ、FⅫ水平與肺動脈阻塞指數(shù)的相關性 Pearson相關分析結(jié)果顯示,治療前APE患者血漿FⅪ、FⅫ水平與肺動脈阻塞指數(shù)呈正相關(r值分別為0.762、0.837,P 值均 <0.001,見圖 1~2)。
肺栓塞的主要病理改變?yōu)檠旱母吣隣顟B(tài)和纖溶能力下降,進而導致肺動脈出現(xiàn)不同程度阻塞[14],在此過程中,機體的凝血系統(tǒng)與纖溶系統(tǒng)失衡,導致深靜脈血栓形成,游離后堵塞肺部血管床[15]。近年關于凝血/纖溶系統(tǒng)指標與肺栓塞患者病情嚴重程度的關系一直是臨床研究的熱點[16-17]。
圖1 治療前APE患者血漿FⅪ水平與肺動脈阻塞指數(shù)關系的散點圖Figure 1 Scatter plo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level of FⅪ and pulmonary artery occlusion index in patients with APE before treatment
圖2 治療前APE患者血漿FⅫ水平與肺動脈阻塞指數(shù)關系的散點圖Figure 2 Scatter plot of relationship between plasma level of FⅫ and pulmonary artery occlusion index in patients with APE before treatment
研究表明,血漿凝血因子Ⅰ、Ⅱ、Ⅸ、Ⅺ、Ⅻ水平升高可明顯增加下肢深靜脈血栓形成的發(fā)生風險[18]。其中FⅫ是由肝臟合成的一種絲氨酸蛋白酶,是凝血接觸途徑的重要組成因子,也是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激活過程中的重要參與因子[1],其能與負電荷物質(zhì)表面、促凝物質(zhì)等接觸后形成活化的FⅫ,進而促進凝血酶和纖維蛋白形成[19]。目前,關于FⅫ的生理功能尚不完全明確,但有研究發(fā)現(xiàn)其與血栓形成密切相關[20]。多項研究證實,冠心病、腦梗死、VTE等疾病患者血漿FⅫ水平均較高[21-23],推測FⅫ是血栓形成的影響因素;動物實驗表明,通過外源性途徑激活FⅫ基因缺陷大鼠的多聚磷酸鹽/FⅫ通路后,可增加APE發(fā)生風險,而多聚磷酸鹽/FⅫ通路又可能是腫瘤導致VTE甚至APE的重要途徑[24],進一步推測FⅫ是APE的影響因素。
FⅪ同樣作為由肝臟合成的一種絲氨酸蛋白酶,不僅可在活化FⅫ的作用下被激活并進一步激活凝血因子Ⅸ,也可在凝血酶的反饋作用下激活凝血因子Ⅸ[6]。另外,活化的FⅪ可激活凝血因子Ⅴ和凝血因子Ⅷ[25],因此,F(xiàn)Ⅺ是內(nèi)源性凝血途徑的重要因子,同時也是凝血級聯(lián)反應的關鍵因素。研究表明,F(xiàn)Ⅺ與VTE、心腦血管病等血栓性疾病有關[4];FⅪ缺乏的患者血栓性疾病發(fā)生風險明顯降低,而通過抑制FⅪ表達可發(fā)揮明顯的抗凝作用,因此目前FⅪ已被認為是抗血栓治療的新靶點[26]。但FⅪ在APE中的具體作用機制尚未明確。
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APE患者血漿FⅪ、FⅫ水平與肺動脈阻塞指數(shù)均呈正相關,且該指標水平隨著PESI分級的加重而逐漸升高,分析原因為:活化的FⅫ需與FⅪ的Arg369-Ile370位點結(jié)合來激活后者,而封閉FⅪ的A2結(jié)構(gòu)域可阻斷活化的FⅫ對FⅪ的激活作用,進而減少外源性組織因子導致的肺栓塞[27-28],提示FⅪ與FⅫ存在某種協(xié)同作用共同參與APE的發(fā)生、發(fā)展,亦進一步提示抗凝治療可能降低了FⅪ、FⅫ在APE患者血栓形成中的作用,但FⅫ在其中的具體作用機制仍需深入研究。
血漿D-D雖不能用于診斷APE,但其對APE的陰性預測價值較高[9,29-30],且與患者的肺動脈阻塞程度呈正相關[15,31]。本研究結(jié)果顯示,隨著抗凝治療時間的延長,APE患者血漿D-D、FⅪ、FⅫ水平逐漸降低,分析原因可能為血栓形成導致FⅪ、FⅫ消耗增加;也可能是在抗凝治療早期,抗凝藥物導致凝血-纖溶系統(tǒng)發(fā)生改變,間接導致凝血功能亢進并加重FⅪ、FⅫ消耗。有研究表明,除凝血作用外,F(xiàn)Ⅻ還具有促進纖溶的作用,而FⅪ具有抑制纖溶的作用[28,32-35]。因此,APE患者在接受抗凝治療后,血漿FⅪ、FⅫ水平降低的原因仍需進一步探索。
綜上所述,F(xiàn)Ⅺ、FⅫ活性與APE患者疾病嚴重程度呈正相關,而抗凝治療可能會減弱FⅪ、FⅫ對APE患者血栓形成的影響。但本研究納入樣本量較少、觀察時間較短,且在患者治療后2、4、6 d未檢查肺動脈阻塞指數(shù),缺乏該指標的動態(tài)觀察,導致結(jié)論可能存在偏倚;另外,本研究僅納入了采用華法林抗凝治療的患者,而溶栓治療及利伐沙班等新型口服抗凝藥治療是否同樣會對FⅪ、FⅫ活性產(chǎn)生影響尚需進一步探討。
作者貢獻:孟燕、馬強、潘龍飛進行文章的構(gòu)思與設計,研究的實施與可行性分析;孟燕、馬強、秦皓、張波進行數(shù)據(jù)收集、整理、分析;孟燕、潘龍飛進行結(jié)果分析與解釋;孟燕負責撰寫論文及文章的質(zhì)量控制、審校,并對文章整體負責、監(jiān)督管理;潘龍飛進行論文的修訂。
本文無利益沖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