常昇宏 姜海燕 唐娛瑛
摘 要 公路橋梁工程是基礎設施建設重要內容,多涉及大體積混凝土施工?;炷翝仓^程中,材料因素和施工工藝對澆筑質量存在直接影響,極易出現裂縫。這些裂縫影響結構穩(wěn)定性,成為安全隱患。本文分析了常見裂縫的成因問題,并探討了控制裂縫、提升澆筑質量的工藝手法。
關鍵詞 公路橋梁施工;混凝土裂縫;控制工藝分析
前言
采用大體積混凝土進行公路橋梁施工時,因混凝土體積因素、材質特性等因素影響,常見溫度裂縫、干縮裂縫、塑性裂縫以及沉降裂縫等。混凝土澆筑工藝在橋梁施工中具有經濟節(jié)約、適用范圍廣、使用周期長、操作簡單、可行性強等優(yōu)點,裂縫問題是控制工藝中的常見問題,但并非不可控。
1常見裂縫成因
(1)沉降裂縫。沉降裂縫也通常被稱為沉陷裂縫,為非結構性裂縫。大體積混凝土存在一定的坍落度,當坍落度超過混凝土應力,就可能出現沉降裂縫。表面系數越大,裂縫發(fā)生概率越高。分析其成因,多是因為結構地基土質問題引起,當土質硬度不足或承載力存在落差時,可能出現裂縫。部分裂縫是因為施工回填后未將回填土夯實,對公路橋梁而言,常見原因是水體侵入導致沉降不均勻。此類裂縫具有明顯的貫穿性特點,危害深度通常較大,威脅性強,影響結構穩(wěn)定,提高通行風險。
(2)溫度裂縫。施工大體積混凝土工程時,多發(fā)裂縫之一即是溫度裂縫。體積過大是導致溫度裂縫出現的核心原因,受體積影響,混凝土內外部存在溫差,外部散熱較快,而內部散熱相對較慢,在構件內外部溫差影響下,結構承受應力。雖然構件結構具有一定抗拉強度,但較為有限,一旦溫度應力過高,抗拉強度低于溫度應力,裂縫就會因此出現。不僅如此,拆除模板是混凝土施工的必要環(huán)節(jié),拆除過程中,混凝土體表面溫度迅速降低,內外部溫差增大,也極易催生裂縫。
(3)干縮裂縫。澆筑和養(yǎng)護結束后,大體積混凝土所處環(huán)境若濕度較高,則其可保持良好穩(wěn)定性,但當其所處環(huán)境比較干燥時,則可能引起混凝土體外部水分急劇蒸發(fā)或風干,導致混凝土體變形。受物理因素影響,內部濕度變化相對和緩,幅度較低,這種內外部濕度落差可導致干縮變形出現。未發(fā)生變形的內部限制干縮變形的土體外部,拉應力由此產生,導致干縮裂縫出現。大體積混凝土干縮裂縫通常是平行線裂縫或者網狀裂縫,裂縫一般較為細小。
(4)塑性裂縫。塑性裂縫多產生于土體凝結環(huán)節(jié)。此時土體表面迅速失去水分,與內部相比出現收縮,而從整體而言,這時土體具有塑性特征,受到拉力影響后,土體外部會出現塑性收縮裂縫,觀察裂縫形態(tài),分布較不均勻。尤其是當制造混凝土的混合料中水泥活性與水灰比存在明顯差異,前者高后者低時,所產生的裂縫會更加嚴重。
2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中的控制工藝
2.1 沉降裂縫控制
根據裂縫產生原因,首先應在澆筑大體積混凝土前先處理地基,保證地基硬度,尤其是應保證地基軟硬均勻,夯實或加固基坑和地基。檢測地基部位土質水平,土質軟弱的部分給予夯實處理,也可通過加填基料等方式增強地基承載力,防止?jié)仓炷梁蟀l(fā)生不均勻沉降。其次,在進行現場預制澆筑時,加強整體養(yǎng)護,提升側向剛度,對地基部位進行適當的排水處理,防止長期浸泡,降低沉降影響。然后,控制澆筑模板的剛度,調整支撐間距,及時排水處理,防止模板底部長期浸泡,保證混凝土達到目標強度后再將模板拆除。拆除模板時,應按次序進行。若為冬季施工,模板架設基礎為凍土,應考慮溫度變化后地基的荷載水平可能發(fā)生變化,提前進行加固處理,防止解凍后影響地基應力變化,造成沉降裂縫。最后,還應保證構件結構平衡,避免荷載不均,按照構件情況進行加強處理,保證地基受力均勻,使結構應力可以被均勻分散。
2.2 溫度裂縫控制
(1)配比控制??茖W調整配比可達到控制溫度裂縫的目的。眾所周知,影響混凝土剛性和應力的基礎因素是混凝土混合料。配制混合料時,應根據要求調節(jié)強度,保證性能。水泥材料和配比對混凝土性能影響較大,應選擇水化熱特性為中度或低度的水泥類型,還應調整粗細集料配比,適當加入粉煤灰和礦渣粉。使用性能良好的減水劑對混凝土的強度有正向影響,通過調節(jié)減水劑,調整水泥用量。
(2)溫度控制。拌和混凝土時,溫度控制也十分重要。在夏季或高溫天氣施工,為防止材料性能受到溫度影響,應覆蓋原材料,對集料進行適當的降溫處理,如可對粗骨料進行灑水降溫。攪拌車的溫度對攪拌效果也有影響,高溫天氣需要通過灑水降低攪拌車溫度。在拌和混合料時,避免陽光直曬,防止過早凝結。盡可能以低溫水(如深井水)攪拌混合料,保證混合料溫度控制。
(3)澆筑控制。澆筑混凝土天氣以陰天為宜,此種天氣便于控制澆筑溫度。把混凝土向模板中澆筑時,其溫度要求約為24℃。澆筑過程應具有次序性,分層完成澆筑,單層澆筑厚度要求4~5米。但不同層次的澆筑應保持連貫性,澆筑間隔應≤2.5小時。高坍落度是大體積混凝土澆筑中需要重點應對的問題,可通過二次抹面加強壓實[1]。
2.3 干縮裂縫控制
使用水泵抽水時,控制進水口壓力與溫差,溫差以5~10℃最為適宜。降溫處理前,檢測孔內溫度,使用循環(huán)水保證循環(huán)管與環(huán)境溫差低于25℃,溫度檢測間隔為4小時左右。循環(huán)水降溫控制在20分鐘以內。澆筑結束后,配合科學養(yǎng)護,養(yǎng)護時間≥14天。橫向施工之前,應先鋪設水泥砂漿,水灰比避免過高,水泥砂漿厚度要求約為15米[2]。
2.4 塑性裂縫控制
盡量在溫度不高或者濕度較高的條件下澆筑,調整科學的水灰配比,加強養(yǎng)護,使用硅酸鹽水泥,降低干縮值,提升早期強度。澆筑結束后,覆蓋土體,提升封閉性,降低環(huán)境溫度影響。采用安全網或其他方式加強擋風,防止冷風直接影響土體表現。
3結束語
綜上所述,公路橋梁施工中,通常需要進行大體積混凝土施工,但因諸多因素影響,土體易出現各種裂縫,降低土體結構穩(wěn)定性以及承載力,導致公路橋梁使用周期縮短,影響使用性能,增加通行風險。分析裂縫產生原因,采用科學工藝控制裂縫,可提升公路橋梁質量,保證設施安全。
參考文獻
[1] 王學儒.公路橋梁大體積混凝土裂縫成因與控制措施[J].工程技術研究,2020,5(5):145-146.
[2] 郭一男.公路橋梁大體積混凝土施工裂縫的控制要點[J].交通世界,2018(31):118-1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