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育瓊
“美”是每個人都追求的字眼,同樣在小學課堂教學中滲透“美”的教育,不僅是當今教學課堂追求的一種形式,同時學生在課堂上也能提高對美的認識。學生在“美”的氛圍中,心理活動都處于一種積極向上、很享受的狀態(tài),這樣的狀態(tài)下再對學生進行知識灌輸,學生對課堂知識的掌握就更加牢固。所以,我們在小學各學科教學中盡量發(fā)掘美育的內(nèi)容,積極實施審美教育,美感教育,以便學生的身心得到全面健康的發(fā)展。
中國古詩不僅是中國文化的瑰寶,是古代詩人智慧的結(jié)晶,更是美學的一種體現(xiàn)。小學語文課本入選了不少古詩詞,這些古詩詞里面不乏許多有關“審美”的內(nèi)容,所以我們可以大膽地利用這些古詩詞作為美育的素材,讓學生在探索古詩詞“美”的快樂中,掌握詩文內(nèi)容,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時也提高了對“美”的認識,以致用審美的眼光認識事物。那么,我們該怎樣把“美”的教育滲透到小學古詩文的教學中呢?主要有以下四點:
1 引導學生品味古詩的語言美。
每一句古詩都是詩人精心凝練而成的,甚至一些字詞在整篇詩文中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所以我們必須讓學生多誦讀讀詩文,在熟讀的情況下,抓住詩文中的關鍵字、詞、句,從而感受古代詩人在用字用詞的精辟,進而把古詩中體現(xiàn)的“語言美”體會出來,最終輕松地掌握古詩。如古詩《詠柳》中的詩句:"不知細葉誰裁出"中的"裁"字,把大自然看成一個能工巧匠,把柳葉那種婀娜、飄逸的美活靈活現(xiàn)地展現(xiàn)在學生眼前;王維的《九月九日憶山東兄弟》一詩中:"獨在異鄉(xiāng)為異客,每逢佳節(jié)倍思親"中的"倍"字讓人見字思意,吟誦之間讓學生體會到詩人那種迫切回歸家鄉(xiāng)的思想感情。王安石的《泊船瓜洲》一詩中“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的“綠”字,把江南綠意蔥蔥的景象展現(xiàn)在讀者面前;李白的《望廬山瀑布》一詩中的"疑是銀河落九天"的“疑”更是突出詩人在用詞上經(jīng)過深思熟慮:詩人為什么不說"像"而說"疑"字?這樣讓學生帶著問題去學習古詩,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會更高,詩文的掌握更快、更好。這就是通過推敲詞語,感受到古詩中語言美之所在。也能更好地依次類推掌握其他詩文的"語言美"。
2 引導學生體會古詩音樂美。
1)古詩詞自古就與音樂息息相關,如今還有很多古詩詞被編成音樂吟唱。古詩詞蘊含優(yōu)美的韻律、節(jié)奏,這也體現(xiàn)了古詩音樂美的特性。其主要體現(xiàn)在三方面:(一)、古詩朗讀時瑯瑯上口,和諧優(yōu)美:如駱賓王的《鵝》:"鵝、鵝、鵝,曲項向天歌。白毛浮綠水,紅掌撥清波。"雖然詩文簡短,卻意蘊深邃,形象地表情狀物,字里行間,充溢著超凡脫俗的氣概,而且語言平和。四聲相間瑯瑯上口,悅耳動人;(二)、古詩誦讀時要有節(jié)奏美:一首詩就是一首歌,可以讓我們在咯中節(jié)奏中,體會古代詩人的生活、情感。如北朝名歌《敕勒川》,此詩節(jié)奏明快跳躍,體現(xiàn)北朝時期的人們在陰山下,快樂的放牧生活。又如邵雍的《一去二三里》,詩文簡單地運用數(shù)字,節(jié)奏輕松遞進,容易讓學生掌握。郭沫若先生曾說過"節(jié)奏之于詩,是她的外形,也是她的生命。我們可以說沒有詩是沒有節(jié)奏,沒有節(jié)奏的便不是詩。"可見一首古詩有節(jié)奏是不可少的要求。所以小學古詩課堂教學中,我們應該加強讓學生體會古詩中所具有的節(jié)奏美,讓學生知道古詩在朗讀時,要根據(jù)詩人所表達的情懷,或高亢或輕快……(三)、古詩朗讀時要有韻律美:詩韻是構成古詩語言和諧美的重要因素,為其有韻,才宜唱吟,宜于朗誦。一旦學生掌握了,通過詩句的理解——體會詩人的感情——決定朗誦節(jié)奏的學習方法,也就是具有一定程度的欣賞聲韻美的審美能力。
2)協(xié)調(diào)多種感官去體會古詩詞中所體現(xiàn)的“音樂美”。多種感官的交互作用,常??梢援a(chǎn)生一種特殊的審美感受。對此,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自身的多種感官去感受古詩詞中的“音樂美”,特別是把古詩詞中有聲有色,動靜和諧的畫面通過音樂的方式全面地體現(xiàn)出來,最終達到讓學生掌握古詩詞中“音樂美”的效果。
3 引導學生感受古詩意境美。
古人云:"詩中有畫,畫中有詩。"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我們要讓學生知道一首古詩不僅是一首歌,同時也充滿畫的意境。讀了杜甫的《江畔獨步尋花》,我們仿佛看到了黃四娘家周圍鶯歌蝶舞,花香飄逸的美麗景觀。讀了《村居》,我們仿佛信步于湖堤邊,滿目蒼翠,鳥啼盈耳,柳枝飄拂,嗅到旺盛的早春氣息。
教學古詩如果就詞論詞,就句論句,學生很難感受古詩的意境,更無法感受詩人所表達的思想感情。所以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滲透審美教育,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培養(yǎng)學生"美"的想象能力。每一首古詩都是詩人生活的再現(xiàn),也是詩人情感的表達,所以每一首古詩包含一個意境。如教學《江雪》一文,我先讓學生想象“千山鳥飛絕,萬徑人蹤滅”那種白雪飄飄,杳無人煙的蒼涼景色,然后與“孤舟蓑笠翁,獨釣寒江雪”聯(lián)系起來,讓學生感受到詩人不顧世俗眼光執(zhí)著追求的精神。然后指導朗讀,使學生有一種“世人皆醉我獨醒”的豪邁,又有一點不為人理解的滄桑感。充分感受古詩那獨特的意境美。又如白居易的《池上》一詩中所描繪的就是一個天真幼稚、活潑淘氣的鄉(xiāng)村男孩,“偷采白蓮回”的景象。通過對這些詩句的教學,學生的想象力得到充分發(fā)揮,也讓他學生步入橫山斷嶺,云遮霧障的旅途盛景。讓腦海中的清澈山泉,滌蕩著他們心靈深處的污垢,精神為之振奮,欣喜之情油然而生。
這樣一次次地把學生帶入古詩的意境中,既充分發(fā)揮學生的想象能力,體會詩句中的意境美,學生在課堂學習中能更好地體會詩人的思想感情,又培養(yǎng)了學生吟誦古詩,學習積累古詩的興趣。
4 引導學生領會情感美。
情感美是美育最顯著的特征,也是詩歌最突出的特征。古詩是古代詩人再現(xiàn)生活和表達作者的思想感情的文學體裁。一首古詩如果不能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表達出來,那就如一個人沒有了主心骨一樣。郭沫若先生指出"人的根本改造應該從兒童的感情教育,美的教育著手。"所以教師在小學古詩課堂教學中,要著重引導小學生學習古詩體會詩人詩中所表達的感情色彩。如陸游的《示兒》是陸游的絕筆詩。教師在教學時,要讓學通過對詩句的理解,聯(lián)系生活片段或把自己帶入事物的情景之中,想一想詩人在臨死時,對家人沒有多少說,只是冷冷的一句"死去元知萬事空"。詩人對其他事都不想,只有一件事他還牽掛著"但悲不見九州同",這是一個對祖國統(tǒng)一充滿關切的詩人!所以他特定要求子孫"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陸游希望"祖國統(tǒng)一"的情懷,這不也是現(xiàn)代華夏兒女的共同心聲嗎?陸游的愛國情懷、道德情操正是我們要求學生掌握的"情感美"。
同時我們在古詩詞是教學中也可以通過調(diào)動學生熟悉的生活畫面,感同身受地領會詩人的情感色彩。在審美活動中,學生總是能根據(jù)自己的生活經(jīng)驗展開想象,發(fā)現(xiàn)補充,豐富古詩詞中的畫面,這樣學生學習得也夠深刻,有助于把陌生的情境轉(zhuǎn)化為熟悉的情境,化無關的情境為有關的情境,從而更好地掌握古詩詞內(nèi)容。
5 指導學生改寫詩詞,在寫中創(chuàng)造美。
教師可以在引導學生理解古詩詞的內(nèi)容,體會古詩詞的思想感情后,激勵學生根據(jù)古詩詞美的畫面,美的人物形象,美的故事情節(jié)的發(fā)展趨勢進行改寫,訓練學生創(chuàng)造美的能力。如王安石的《泊船瓜洲》詩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中,教師可以指導學生如果把“綠”字改成“吹”、“到”或“來”字所出現(xiàn)的畫面效果有什么不一樣?由此學生在修改詩詞的過程中,更能充分理解古詩詞中的內(nèi)涵,并全面掌握所學內(nèi)容。
除此之外,我認為寓美育于課堂教學中,還要抓好學生吟誦古詩這一個基本功。所謂:“書讀百遍其義自見”。朗誦是語文教學極其重要的一環(huán),而吟誦是學生學習古詩的重要方法,學生通過對古詩的吟誦,掌握詩人所表達的情懷,然后用自己的聲音,動作、表情把詩人的情感再次表達出來。
總之,“古詩詞是中國文學美學特質(zhì)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中國文化精髓的集中體現(xiàn)?!保▍枪φ吨袊膶W美學》)在小學古詩教學中滲透“美”的教育,緊緊抓住語言美,意境美,引導學生走入詩言、詩意,真正體會詩情、詩境,領略其“形之美,神之韻?!蓖ㄟ^感知古詩詞的美,提高學生的文學素養(yǎng),審美能力,使學生的審美活動,由被動變化為主動,無意識變?yōu)橛幸庾R,使其個性心理品質(zhì)得到良好發(fā)展,是當今小學教學的需求,這也是培育祖國新一代人才的需求。
(作者單位:詔安縣四都鎮(zhèn)中心小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