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天容
【摘 要】《卓文君與司馬相如》是由曾未之執(zhí)導,由鄔倩倩、孫金宏等主演的電影,該片于1984年上映。電影講述了卓文君沖破封建桎梏勇敢追尋真愛的故事,她身上體現(xiàn)出的女性主義光輝讓無數(shù)觀眾動容。本文將從卓文君對婚姻、愛情和社會制度的態(tài)度出發(fā),探討該電影是如何塑造卓文君反封建主義女性形象的。
【關鍵詞】卓文君;女性形象;反封建
中圖分類號:J905 ? 文獻標志碼:A? ? ? ? ? ? ? 文章編號:1007-0125(2020)27-0176-02
一、面對“女子守寡”的禮法,她為愛勇敢跨越
中國是封建主義制度傳承千年的文化古國,人們自覺地遵守封建禮法,社會秩序才得以維系。卓文君所處的年代是西漢初年,儒家思想盛行,當時的女子深受“寡婦不得改嫁”禮法的約束,大家普遍認為寡婦再嫁是種“非禮”的行為?!抖Y記·郊特牲》中提道:“信,婦德也。壹與之齊, 終生不改。故夫死不嫁?!瓔D人, 從人者也。幼從父兄, 嫁從夫, 夫死從子?!盵1]
電影《卓文君與司馬相如》講述了喪夫后的卓文君,從起初的墨守陳規(guī),到認識司馬相如后沖破了禮法的“牢籠”,追尋真愛,充當了漢代反封建女性的先鋒的故事。在影片的開頭,交代了卓文君年輕守寡的背景,她在丫鬟阿依的陪同下坐著馬車回卓府,馬車里的文君雙目悵然,既有對亡夫的思念,也有對自己悲慘命運的哀嘆,耳邊還回蕩著臨行前婆婆的告誡之聲:“平兒夭折后,你必須終身守節(jié),孀居之人三從四德,從一而終,這是古理,這是古理!”回府后的文君每天靠撫琴排解憂傷,閑暇時,她倚著窗欄看著外面妙齡姑娘嬉戲打鬧,不由心生向往,但念及自己“孀居之人”的身份,不禁又黯然神傷。文君時刻提醒自己要恪守禮法,久而久之就將自己封鎖在死氣沉沉的生活里,壓抑真實的內(nèi)心。她形容自己“哀莫大于心死”,認為自己沒有了思想、失去了自由,比死還要悲哀。
電影前期將卓文君塑造成一個傷心度日的寡婦形象,此時的她雖然也表現(xiàn)出對封建禮法禁錮女性自由的不滿,但還是在默默遵守,將一切的苦悶憂愁深藏心底。即便后來的文君與司馬相如情投意合,面對司馬相如的求愛也沒有讓她產(chǎn)生逾越古禮的念頭,她果斷地拒絕了司馬相如送來的信物:“請還給司馬先生,我十分敬佩司馬先生,可是父命難違,古禮難越?。 焙髞?,丫鬟阿依告訴她,父親要將她重新嫁人:“嗨,什么古禮啊,老爺聽說竇家失寵于朝廷,要把你許配給程家的大公子。”文君的內(nèi)心極其憤怒,便開始對封建禮法產(chǎn)生了質(zhì)疑:“果真?古禮……守節(jié)……”也是從這一刻開始,文君決心不“拘”于禮法,反封建的念頭在她的心中萌芽。
二、面對“買賣奴隸”的現(xiàn)象,她勇于指出封建制度的弊病
在封建主義制度產(chǎn)生以前,中國有很長一段時間是奴隸制社會,夏朝的建立標志著奴隸社會的正式形成。奴隸是被奴隸者所擁有并且沒有人生自由的,他們的勞動也沒有報酬。雖然奴隸制于春秋時期結(jié)束了,但秦朝還有小部分的奴隸制殘余,擅殺奴仆的事件也時有發(fā)生。到了漢朝,雖說對奴隸的保護政策要嚴于秦朝,但虐殺奴仆的事例仍在發(fā)生,如王褒在《僮約》中提道:“奴不聽教,當笞一百?!蓖醭湓凇墩摵狻こ滩摹分刑岬溃骸叭伺溃貌惑琢R,足矣?!痹诘刂鞯膲浩认罗r(nóng)民起義頻頻發(fā)生,如歷史上有名的秦末陳勝吳廣起義等,底層的許多百姓深受奴隸制的迫害,有苦難言。
漢代的高祖皇帝雖然提出了商賈不得買賣饑民的子女為奴婢的規(guī)定,但在西漢初期,也就是卓文君所處的時期,社會上還是存在著富商買賣奴隸的現(xiàn)象。電影里對這種現(xiàn)象也有描寫,文君的貼身婢女阿依與奴隸木果真心相愛,寡居后的文君拿出自己的首飾讓阿依為木果贖身:“阿依,去看看木果,你們早日成親吧?!薄芭静桓??!薄鞍堰@些首飾拿去,替木果贖身?!边@段情節(jié)描寫一方面體現(xiàn)了文君的心地善良,愛護侍女;另一方面,表現(xiàn)了文君不嫌木果的身份,有心促成兩人的婚事,從側(cè)面烘托出她對真愛的向往,認為純潔的愛情是不分貴賤的。
在文君與阿依一同為木果贖身時,看見商賈在街邊對木果肆意凌辱,感到憤怒與驚訝:“難道人還不如一罐鹽、十只羊嗎?請你稟明我的父親,我愿拿出自己的金銀首飾替木果贖身。”面對商賈的不依不饒,司馬相如這時挺身而出,搬出刑法律令譴責無良商賈買賣奴隸的行為,言詞擲地有聲,最終與文君一起幫助木果重獲自由。
文君從起初偶得司馬相如的《子虛賦》,感嘆其才華,到如今看見商賈任意打罵、買賣奴隸,司馬相如與她同仇敵愾,更讓她對相如的人品大加贊賞,從而加深了對司馬相如的愛慕之情。
卓文君自小錦衣玉食,與琴棋書畫為伴,成長于深閨之中的她,接觸到的大多是美好的事物,造就了其單純的性格,如此優(yōu)越的生活環(huán)境并沒有讓她驕矜。身為富商之女,卻能指出以富商為代表的地主階層的弊病,其正直的品質(zhì)是難能可貴的。這次的發(fā)聲其實可以算作卓文君反抗封建勢力的一個舉動,是文君對封建禮法不合理性的控訴。此時的文君被塑造成一個充滿正義的女性形象,她替奴隸吶喊爭取自由,何嘗不是在抒發(fā)心中積壓已久的對自由的渴望!
文君雖為一介女流,卻勇于直言,面對封建社會的丑惡勢力毫不退縮,其身上所散發(fā)出的女性主義光輝吸引了司馬相如,她“叛逆”的性格也為影片后期打破封建禮教、追尋真愛的情節(jié)埋下了伏筆。
三、面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她勇敢主宰自己的幸福
我國傳統(tǒng)的婚姻講究“門當戶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在宗法制的作用下,婚姻大事必須由父母主持,再加上媒人的撮合,才算循禮、合法,被宗族和社會所承認。封建包辦婚姻是古代婚姻的基本特征之一,由長輩掌握子女的婚姻是法律明文規(guī)定的[2]。因為婚姻被父母掌控,因此古代的男女失去了對婚姻的自主權,他們的結(jié)合是以傳宗接代為目的,而將個人的感情置于末位,造成了古代多數(shù)人婚姻幸福感的缺失。在這種不合理制度的壓迫下,釀出了不少婚姻的悲劇。
卓文君為愛爭取婚姻自由的行為具有鮮明的反時代特性,郭沫若先生對卓文君沖破封建藩籬、勇于主宰自己命運的抗爭精神進行了贊揚:“卓文君的私奔相如,這在古時候是視為不道德的,……我完全是在做翻案文章?!畯囊欢K的不合理的教條,我覺得完全被她勇敢地打破了!”文君寡婦再嫁的形象,尤其是與司馬相如為愛私奔的行為,被郭沫若先生作為反封建的主題寫進劇本,更被改編為話劇在浙江紹興女子師范學校演出 [3]。在電影《卓文君與司馬相如》中,對文君的反封建形象也給予了不少情節(jié)的塑造。例如,文君懇求父親卓王孫成全自己與相如的婚事,其父卻因嫌棄司馬相如“一無官祿,二無家財,徒有虛名次”而嚴詞拒絕:“此種文士只可結(jié)交,不可結(jié)親?!蔽木龢O力辯解:“司馬有才有志,女兒矢志助他立功立業(yè),爹爹,兒志已決,萬難更改!”可父親認為女兒與司馬相如的婚姻門不當戶不對,故而極力反對。得不到父親的支持,文君選擇與司馬相如私奔。卓文君對抗父親的行為表達了她對傳統(tǒng)婚姻制度的不滿,其為愛私奔的大膽舉動更是被刻上了反封建的烙印。
私奔后的卓文君與司馬相如開了家酒肆,過著平淡樸實的日子。貧苦的生活并沒有埋沒司馬相如的才華,在文君的鼓勵與幫助下,他最終受到漢武帝的賞識,被封為中郎將。就在相如遠走長安的這段時日,文君被父親擄回卓府,逼其嫁給程鄭之子。在卓父看來,程家地位顯赫,程卓兩家聯(lián)姻,不僅能為卓家的生意帶來好處,文君也不會過苦日子,門當戶對的婚姻在卓父看來再合適不過:“與程公子喜結(jié)良緣,幸福無窮,幸福無窮??!”文君卻寧死不從:“兒誓守長卿,白頭不渝!”“兒志已決,黃天可鑒!”“布衣素食,賣酒終身!”“粉身碎骨,矢志彌堅!”可見,文君將至死不渝的愛情視若珍寶,她認可的婚姻是以愛情為紐帶而非其他,對“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婚姻更是視為不屑。
卓文君的“自主婚姻觀”無疑是被當時的社會所不容的,但她仍然努力捍衛(wèi)著自己追求幸福的權利。文君與父親間的沖突可視為她向封建權威的挑戰(zhàn),電影將此處作為故事的高潮部分,是為了突出卓文君敢于對抗封建世俗的堅韌性格,更為了造就一個美麗聰慧、個性叛逆、對愛忠貞的女性形象。
四、結(jié)語
歷代的愛情故事浩若繁星,電影《卓文君與司馬相如》讓我感動的不僅是兩人矢志不渝的感情,文君不屈不撓的反抗精神更加打動人心,面對愛情,她勇敢執(zhí)著;面對婚姻,她努力爭取;面對封建勢力,她頑強抵抗。卓文君正是憑借著這份執(zhí)著和毅力最終收獲了愛情,她也被當作新時代女性的典范。
參考文獻:
[1]王夢鷗.禮記今注今譯之檀弓[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10.
[2]何川.關于古代婚姻制度的反思[J].湖北經(jīng)濟學院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19,(04):296.
[3]魏朗.漫談卓文君與司馬相如傳奇故事的戲劇[J].文史雜志,2017,(06):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