鄭州海普醫(yī)學檢驗所(450000)張靜
胃癌是臨床上常見、多發(fā)的消化科惡性腫瘤[1],會嚴重威脅到患者的生命健康以及生活質量。近年來隨著人們生活方式、飲食習慣的改變,胃癌的發(fā)病率在不斷升高。早期胃癌的臨床癥狀不典型,此時的診斷難度極大,進展期胃癌根治術后患者的5年生存率在40%左右[2],故此,盡早診治胃癌對于控制病情惡化、改善預后十分關鍵[3]。胃鏡病理活檢隨著內鏡技術的發(fā)展已成為診斷早期胃癌的有效方法之一,本文對術前胃鏡活檢、術后病理診斷在胃癌診斷中的價值進行分析,旨在促進胃癌診斷準確性的提高,正文闡述如下。
1.1 資料 對2017年10月~2018年10月期間本檢驗所接收的80例胃癌患者的臨床資料進行回顧性分析。納入標準: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世界衛(wèi)生組織中的胃癌診斷標準,且均經(jīng)病理檢查確診;②所有患者均未接受過胃癌相關放化療;③所有患者均無胃鏡活檢、外科手術禁忌證。排除標準:①存在心腦血管疾病、肝腎功能障礙的患者;②存在復發(fā)性胃癌、胃部手術史的患者;③存在精神異常、溝通交流障礙的患者;④處于妊娠期或哺乳期的患者。80例患者中,男性54例,女性26例;年齡范圍:22歲~79歲,年齡平均值(60.25±6.84)歲。病灶位置:胃底6例,胃竇12例,胃角18例,胃體22例,賁門小彎側22例。臨床表現(xiàn):上腹痛32例,上腹不適29例,胸骨后不適16例,上消化道出血24例,其他14例。
1.2 方法 術前胃鏡活檢:將奧林巴斯GIP-Q260胃鏡緩慢伸入至患者胃部,對食管、胃、十二指腸球部進行探查,觀察胃黏膜的形態(tài)以及性質。根據(jù)患者的病情確定活檢方法以及活檢取材部位,對胃鏡光源、焦距和探查強度進行調節(jié)。針對隆起型胃癌者,將隆起部位去除,選擇胃黏膜基底部位、頂端組織作為活檢樣本;針對凹陷型胃癌者,活檢樣本為潰瘍周圍組織;黏膜下病變胃癌者則取中央凹陷組織進行活檢。將病灶組織取出后置于吸水紙上,再放置在10%甲醛溶液中保存,送往病理科進行病理活檢。
術后病理診斷:參照《Rosai&Ackerman外科病理學》中關于胃癌的診斷標準進行病理檢查。結合患者胃部病灶的分布范圍、形態(tài)大小、浸潤情況規(guī)范取材,直徑≤1.0cm的病灶全部取材,直徑>1.0cm取典型部位組織進行檢查。將取得的標本放置在多聚甲醛中固定,常規(guī)石蠟包埋切片后進行蘇木素-伊紅染色,在奧林巴斯CKX31顯微鏡下觀察標本,詳細記錄活檢樣本的組織類型、組織分化情況、浸潤和淋巴結轉移情況。
1.3 評價指標及判定標準 計算術前胃鏡活檢、術后病理檢查的準確性,對比兩種檢查方式腫瘤組織病理類型、分化程度檢出情況。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采用SPSS21.0統(tǒng)計軟件進行分析。組內對比采取配對t檢驗,組間對照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計數(shù)資料用X2檢驗,P<0.05表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診斷準確率 術前胃鏡活檢的胃癌診斷準確率為85.00%,與術后病理檢查的診斷準確率(100.00%)相比較明顯更低,P<0.05。見附表1所示。
2.2 組織病理類型檢出情況 術后病理檢查的管狀腺癌檢出率比術前胃鏡活檢高,乳頭狀腺癌、黏液腺癌檢出率比術前胃鏡活檢低,P<0.05;兩種檢查方式的印戒細胞癌檢出率對比差異不大,P>0.05。見附表2所示。
2.3 組織分化程度 術后病理檢查的分化型檢出率68.75%(55/80)比術前胃鏡活檢數(shù)據(jù)43.75%(35/80)高(P<0.05)。
胃癌的發(fā)病率、死亡率均高于其他惡性腫瘤[4],且呈現(xiàn)出逐年遞增趨勢,對患者的生命安全構成極大的威脅。胃癌根治術是臨床常用于治療胃癌的有效手段,能夠將胃癌病灶切除,對腫瘤進展進行控制[5],有助于患者生存期的延長。術前胃癌準確診斷對于手術療效的提高具有重要作用[6]。外科術后病理檢查為胃癌診斷金標準,但其不能為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指導,因此尋找準確的術前診斷方法極為重要。
附表1 對比兩種檢查方式的診斷準確率[n(%)]
附表2 對比兩種檢查方式的組織病理類型檢出情況[n(%)]
近年來醫(yī)療水平、內鏡新技術的發(fā)展使得胃癌術前診斷準確率不斷提高。胃鏡活檢是胃癌術前診斷的金標準,其通過將胃鏡置入患者胃部,采集胃部病灶組織標本進行病理活檢,可判斷胃部病變情況以及病情,從而可為臨床手術方案的制定提供參考依據(jù)。
本文研究數(shù)據(jù)顯示,術前胃鏡活檢的診斷準確率低于術后病理檢查,在腫瘤組織病理類型、組織分型也與術后病理檢查存在差異,分析兩種檢查方式的診斷結果存在差異的原因在于:①術前胃鏡活檢取材時,由于深入胃部組織中,因此取材范圍受限,無法囊括全部病變組織[7],因此無法客觀性判斷腫瘤整體情況;②早期胃癌病變的胃鏡下表現(xiàn)不具典型性,臨床醫(yī)生容易出現(xiàn)判斷偏差[8];③胃鏡活檢時臨床醫(yī)生取材操作技術的差異也會影響結果;④不同部位的病理類型、分化程度存在差異,胃鏡活檢的取材范圍小[9],會影響診斷結果。臨床應提高術前胃鏡活檢診斷準確性,從而便于臨床制定更加合理的手術方案及提高療效,因此應做到以下幾點:①對胃鏡活檢人員定期進行專項技能培訓;②由專業(yè)、經(jīng)驗豐富且操作熟練的醫(yī)生完成活檢標本的取材;③根據(jù)患者的實際情況合理選擇取材范圍和足夠的組織標本;④借助放大內鏡、電子染色鏡促進胃鏡活檢診斷準確性的提升。
總而言之,術前胃鏡活檢的胃癌診斷準確性不如術后病理檢查高,但作為術前診斷手段,在胃癌的早期診治中仍有一定的價值存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