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省蕪湖市高安中心小學 李 萍
思維導圖是1971 年由英國著名心理學家、教育學家東尼·博贊先生創(chuàng)造的一種組織性思維工具。應用思維導圖進行數(shù)學學習,能夠有效促進學生自身的思維能力,使學生具有清晰的邏輯思維,有利于促進學生數(shù)學水平的提升。下面我結合教學實踐,談談思維導圖在小學數(shù)學教學中的有效應用。
在數(shù)學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進行概念學習,可以讓學生直觀、全面地了解一個概念的內涵和外延,建立在理解基礎上的記憶就會印象深刻得多。
如在教學“直線射線線段”時,需要闡明這三種線之間的關系,作為前提,需要學生至少理解何為“直線”“射線”“線段”。直線沒有端點且兩端可以無限延長,它的長度是無限的,經(jīng)過平面上的一點,可以畫出無數(shù)條直線;射線是直線的一部分,只有一個端點,且長度也是無限的;線段是直線的一部分,有兩個端點,它的長度是有限的。在兩點的連線中,線段是最短的。圍繞這些概念繪制的思維導圖,可以更好地幫助學生理解這三種線的概念、性質和特征。
數(shù)學學習是一個循序漸進、螺旋式上升的過程,并不是一蹴而就的。學生在數(shù)學學習的過程中難免會遇到各種困難,尤其當學生學習的知識有相似之處時,很容易混淆不同知識之間的區(qū)別。這時如果對重難點理解不到位,對易錯點辨識不清,解題能力很容易陷入瓶頸。若沒有科學的方法進行指引,久而久之學生就會產(chǎn)生厭學情緒,而解決這個困惑,運用思維導圖往往可以事半功倍。
如學生在學了“長方形的周長”和“長方體的面積”后,很容易搞混二者的概念和計算方法。這是由于受到小學生的年齡特征制約,抽象思維能力有限,空間想象能力不足,不能很好地區(qū)分一維空間和二維空間中線段與平面圖形之間的差異;再加上“長方形的周長”和“長方形的面積”這兩個概念只有一詞之差,知識本身也有交融之處,進一步加大了學生的學習難度。如果利用思維導圖將這兩個數(shù)學知識進行對比教學,就能夠有效幫助學生辨別這兩個不同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具體可以設置“長方形”為關鍵詞作為思維導圖的起點,然后分別衍生出“長方形的周長”和“長方形的面積”兩個知識,這時教師適時引導學生相互討論交流,輔以適當點撥,引導學生進一步具體描述這兩個概念的具體特征以及由此分別衍生出的其他知識,比如含義、計算方法等等。通過對比性學習,可以引導學生在腦海中形成條理化的知識結構,幫助學生區(qū)分清楚這兩個概念及相關知識間的聯(lián)系與區(qū)別,這樣一來學生就能深刻理解和牢固掌握相關知識,不會混淆概念,解決問題時也就不會張冠李戴,亂用計算公式了。
數(shù)學教學中計算的學習通常是枯燥乏味的,所以學生學習計算的主動性通常不高。利用思維導圖圖文并茂、直觀形象的特點,往往可以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計算的積極性。如在教學《除數(shù)是一位數(shù)的除法》時,我采用游戲升級加思維導圖的形式進行教學。把“一位數(shù)除一位數(shù)”作為學習主題用樹的主干表示在思維導圖中,把“一位數(shù)除兩位數(shù)”“一位數(shù)除三位數(shù)”先后作為樹的枝干進行添加,接著把一些具體的類型(如商中間有0 的除法、商末尾有0 的除法等)和例題作為樹枝上的樹葉。通過繪制思維導圖呈現(xiàn)教學內容,不但形式靈活,還能清晰將各層級例題關系表現(xiàn)出來,再將例題、習題作為闖關游戲內容融入其中,更容易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真正做到寓教于樂。
據(jù)不完全統(tǒng)計,小學階段需要學生掌握的數(shù)學概念多達500 余個。思維導圖的使用,可以幫助學生把學過的知識點組成有邏輯性的、結構分明的知識體系。應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的方式,學生在未來的學習中可以利用原有的知識結構不斷去理解新的知識,再把新知識不斷內化并融入原有的知識結構中,省時省力、快捷高效。如在教學《三角形的面積》和《梯形的面積》時,受前面長方形、正方形和平行四邊形面積計算知識遷移的影響,很多學生在學習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時總是忘記除以2。為了幫助學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教師可利用思維導圖引導學生將已經(jīng)學過的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及相關知識羅列出來,并把這些知識點內容制成思維導圖。在此基礎上結合圖形變換,引導學生根據(jù)三角形、梯形、平行四邊形、正方形與長方形之間的關系進行聯(lián)想,結合將平行四邊形面積轉化成長方形面積的推導過程,引導學生猜測、驗證,運用轉化思想嘗試推導出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在思維導圖中,長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梯形之間的轉換關系形象直觀,一目了然。通過觀察思維導圖,學生對于長方形和平行四邊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里為什么沒有除以2,而三角形和梯形的面積計算公式里有除以2,相關聯(lián)的知識點之間建立了聯(lián)系,形成了知識結構,思路清晰,便于學生在理解的基礎上記憶各圖形的面積計算公式。
小學數(shù)學教材一般都是以“單元”為單位安排教學內容的,一個單元里面往往包含了許許多多的小知識點,而這些小知識點又分散在單元里不同的位置,學生在進行單元學習的時候,往往只關注到單元中的重點內容,而忽略了一些小的知識點。在教學中教師應充分研讀教材,立足教學實際,借助思維導圖,運用“單元構架圖”的形式,通過各種教學活動,引導學生將大、小知識點連接起來,在頭腦中形成網(wǎng)絡,構建出屬于自己的單元知識體系,提升學生的數(shù)學綜合素養(yǎng)。例如在進行《混合運算》單元教學時,結合生活中的實例引出四則混合運算,通過思維導圖對同級混合運算、兩級混合運算、帶有小括號的混合運算的運算順序進行歸類和整理。不僅能夠讓學生將相關的知識與生活中的實例相結合,加深學生對運算順序的理解,同時也能促使學生建立系統(tǒng)思維,將每一部分的知識點結合起來,形成系統(tǒng)的知識結構。在教學中應用思維導圖,將知識的框架與結構直觀清晰地呈現(xiàn)給學生,有利于學生更牢固地掌握所學知識。
利用思維導圖進行學習,教師可以依托學生已有的知識和技能,引導學生構建自己的思維體系,建立屬于學生自己的“知識構架圖”,從而豐富和拓展學生對知識的綜合運用,實現(xiàn)學與用的有效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