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月花
(夏邑縣人民醫(yī)院,河南 商丘 476400)
腦梗死是指腦血液供應障礙,導致缺血缺氧,從而引發(fā)的腦組織缺血性壞死、軟化[1]。改善腦部血液微循環(huán),減少腦組織損傷是臨床治療腦梗死的基本原則。丁苯酞為臨床腦梗死治療最常用的治療藥物之一,主要適用于中輕度急性腦梗死,具有較強的抗腦缺血功效,但在維持血液循環(huán)穩(wěn)定性方面效果欠佳[2]。而阿托伐他汀片屬于降血脂藥物,功效強,可通過減少機體內(nèi)總膽固醇(TC)、低密度脂蛋白膽固醇(LDL-C)與載脂蛋白B(apoB)含量降低血液粘稠度,改善血液循環(huán)[3]。本研究應用丁苯酞與阿托伐他汀片治療腦梗死,取得了較理想的效果,現(xiàn)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采用隨機數(shù)字表法將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收治的腦梗死患者82例分為觀察組和對照組,每組41例。觀察組男23例,女18例;年齡38~69歲,平均年齡(54.12±6.98)歲;梗死部位:腦室旁15例,基底節(jié)20例,腦干5例,小腦1例。對照組男24例,女17例;年齡41~65歲,平均年齡(53.23±7.65)歲;梗死部位:腦室旁13例,基底節(jié)19例,腦干7例,小腦2例。兩組一般資料比較,P>0.05,具有可對比性。本研究經(jīng)我院醫(yī)學倫理委員會審核已通過。
納入標準:均符合相關診斷標準[4],并經(jīng)MRI或顱腦CT確診為輕中度腦梗死;年齡<70周歲;發(fā)病時間<24 h;首次發(fā)??;患者及家屬均自愿簽署知情同意書。排除標準:妊娠或哺乳期婦女;早期接受靜脈或動脈溶栓;顱內(nèi)出血;惡性腫瘤;藥物過敏(本研究所用藥物);依從性低。
1.2 方法 兩組均予以控制顱內(nèi)壓,調(diào)節(jié)血壓、電解質(zhì)、血脂和血糖及補液等對癥治療,并給予阿司匹林腸溶片(Bayer Vital GmbH,批準文號H20130340,規(guī)格:100 mg)治療,100 mg/(次·d)。對照組在常規(guī)治療的基礎上靜脈滴注丁苯酞氯化鈉注射液(石藥集團恩必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100041,規(guī)格:25 mg/100 ml),25 mg/次,2次/d,單次滴注時間≥50 min,用藥間隔≥6 h。觀察組在對照組基礎上加用阿托伐他汀片(北京福元醫(yī)藥股份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203099,規(guī)格:10 mg/片)治療,1次/d,10 mg/次。兩組均治療14 d。
1.3 觀察指標(1)凝血功能:于治療前和治療14 d后采用CS5100全自動血凝分析儀(希森美康)檢測凝血酶時間(TT)、凝血酶原時間(PT)及活化部分凝血活酶時間(APTT)。(2)血液流變學:檢測時間分別為治療前與治療14 d后,分別采集兩組患者空腹靜脈血,約5 ml,測定血漿黏度、血小板聚集率和血漿纖維原蛋白。
1.4 統(tǒng)計學處理 應用SPSS 23.0統(tǒng)計軟件,計量資料以表示,采用t檢驗,以P<0.05為差異具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兩組凝血功能變化比較 見表1。
2.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 見表2。
表1 兩組凝血功能變化比較(,s)
表1 兩組凝血功能變化比較(,s)
治療后,兩組TT、PT、APTT比較,P<0.05。
組別 n TT PT APTT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9.62±0.29 7.52±0.25 20.31±4.31 17.58±3.49 49.55±5.19 43.20±4.13觀察組 41 9.59±0.27 6.34±0.24 20.25±4.30 14.01±3.37 49.12±5.63 39.98±3.99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
表2 兩組血液流變學指標變化比較()
兩組治療后血漿粘度、血小板凝聚率、血漿纖維蛋白原比較,P<0.05。
組別 n 血漿粘度(mpa·s) 血漿纖維蛋白原(g/L) 血小板凝聚率(%)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 治療前 治療后對照組 41 2.98±0.51 2.06±0.36 4.65±0.71 3.26±0.68 83.81±10.92 71.43±17.58觀察組 41 3.01±0.52 1.78±0.30 4.70±0.73 2.88±0.51 84.77±11.05 59.63±15.26
腦梗死在中老年群體中較為常見,其致死致殘率均較高,相關機構(gòu)統(tǒng)計調(diào)查結(jié)果顯示,腦血管疾病已位居國內(nèi)居民死亡病因首位[5]。腦梗死患者發(fā)病后,缺血中心區(qū)域的腦組織被嚴重損傷,但缺血半暗帶位置仍存在側(cè)支循環(huán),有少量血液供應和可存活神經(jīng)元,若血供迅速恢復,患者神經(jīng)細胞可存活。因此,只有在發(fā)病后及時實現(xiàn)血液再灌注,才可保留半暗帶組織功能,縮小損傷范圍。
腦梗死致腦損傷的作用機制較為復雜,病理環(huán)節(jié)較多,由多基因多靶點共同參與形成。丁苯酞可降低花生四烯酸水平,增加腦血管內(nèi)皮NO和PGI2含量,抑制谷氨酸的分泌,并促降低細胞內(nèi)鈣濃度水平,同時抑制氧自由基、提升抑制氧化酶活性等功效[6]。通過以上作用機制,丁苯酞可阻斷腦梗死致腦損傷的關鍵病理環(huán)節(jié),優(yōu)化腦能量代謝,有效缺血腦組織血液微循環(huán)狀態(tài)改善,增加血流量,改善神經(jīng)細胞凋亡及腦水腫狀態(tài),縮小腦梗死面積[7]。此外,丁苯酞還可抑制腦血栓形成,阻止血小板聚集。研究表明,觀察組與對照組治療后凝血功能指標和血流動力學指標均有所改善,但觀察組變化幅度比對照組大,表明丁苯酞聯(lián)合阿托伐他汀片在腦梗死治療方面效果更佳。分析其原因為丁苯酞在降血脂方面效果甚微,而阿托伐他汀片可彌補丁苯酞在降血脂方面的不足,增強降血脂功效,進一步改善血液循環(huán)狀態(tài)。腦梗死患者存在的血脂代謝異常,其實質(zhì)為脂蛋白及apoB的異常,而脂蛋白中LDLC水平的提升為腦梗死發(fā)生及發(fā)展的重要因素[8]。而阿托伐他汀片是一種3-羥基-3-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HMGCoA)還原酶抑制劑,可將羥甲基戊二酸單酰輔酶A轉(zhuǎn)變?yōu)榧琢u戊酸,包括膽固醇在內(nèi)的固醇前體,阿托伐他汀則可對阻礙HMG-CoA還原酶和膽固醇的形成,減少膽固醇及脂蛋白含量,同時可提升肝臟細胞表面LDL受體數(shù)量,從而促進LDLC的分解代謝及吸收[9]。因此,丁苯酞和阿托伐他汀片聯(lián)用可在抗腦缺血、促進血液循環(huán)的同時,進一步促使血液粘稠度下降,改善凝血功能,從而提升血液循環(huán)穩(wěn)定性,強化腦梗死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腦梗死患者采用丁苯酞與阿托伐他汀片聯(lián)合治療,可有效改善凝血功能,促使血液流變學狀態(tài)恢復,提升血液循環(huán)穩(wěn)定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