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第三中心醫(yī)院(300170)李菲菲
近年來,腦卒中的發(fā)病率正呈現出逐年上升的趨勢,并成為我國居民首要致死原因。腦卒中發(fā)病后即便幸存,也多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影響患者的日?;顒樱糠只颊呱踔羻适ё岳砟芰?,需依賴他人協助日常生活,不僅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量,還造成社會和家庭極大的負擔。有調查顯示[1]:腦卒中患者中遺留有不同程度的肢體功能障礙或殘疾者高達75%。如何促進腦卒中患者肢體功能恢復,減輕患者后期的殘障程度,減少其后續(xù)護理成本,已成為神經科及康復科醫(yī)護人員爭相研究的課題。腦卒中偏癱患者肢體早期呈現出弛緩性癱,而后期患側肢體肌張力增高,又出現以痙攣為主的異常運動模式[2]。良肢位又稱抗痙攣體位,通過持續(xù)性抑制靜止性反射和控制肌肉痙攣來對抗異常運動模式,促進運動功能的恢復,是早期功能治療的重要方式之一[3]。本文將良肢位擺放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具體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取我院神經內科于2019年收治的腦卒中偏癱患者93例,其中男51例,女42例,年齡45~83歲,平均年齡61.3歲,將患者編號后采用隨機抽樣法分為試驗組47例和對照組46例。根據納入標準及排除標準:①符合腦卒中診斷標準[4],并經影像學診斷證實;②初次發(fā)病,發(fā)病到入院時間≤48h;③出現單側肢體功能障礙;④排除合并有重要臟器疾病者;⑤排除患精神病病史者;⑥排除四肢癱瘓者;⑦知情同意本次研究。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發(fā)病時間、偏癱部位等一般資料具有可比性(P>0.1)。
1.2 方法 對照組予常規(guī)腦卒中護理干預,試驗組則患者入院當天即予以各種體位的良肢位擺放。干預4周后,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和Barthel自理能力評分量表分別評價和比較兩組患者干預前后的運動功能和自理能力。
1.2.1 運動功能 采用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量表分別在患者入院后及干預3周后對其進行評價[5],該量表包括上肢33項和下肢17項內容,總分10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被測試者的運動功能越好。
1.2.2 自理能力 采用Barthel自理能力評分量表進行評價,該量表包括修飾、進食、如廁、洗澡、穿衣、大小便、行走、床椅轉移、上下樓梯共10項內容,總分0~100分,評分越高,則表示被測試者的自理能力越強。
1.3 統(tǒng)計學方法 由雙人將全部數據核對后錄入SPSS19.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學分析,兩組間計量資料比較使用t檢驗,兩組患者干預前后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和Barthel自理能力評分的比較,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干預前,兩組患者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和Barthel自理能力評分相似,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1);在接受早期良肢位擺放干預后,試驗組患者的Fugl-Meyer運動功能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試驗組患者的Barthel自理能力評分顯著高于對照組,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詳見附表。
3.1 仰臥位 協助患者頭部墊上高度合適的枕頭,以胸椎不屈曲為準,面朝患側,患側肩關節(jié)下方墊一軟枕,使肩關節(jié)前突,患側上肢自然伸展,平放于軟枕上,掌心向上,手指處于自然伸展狀態(tài)。在患側臀部下方墊一楔形枕,保持患側骨盆前突,并在腘窩外側墊一軟枕,以防髖關節(jié)外旋、外展、屈曲。此外,在足底與床板之間塞以硬枕,保持足部處于中立位,防止足下垂。
附表 兩組患者干預前后運動功能和自理能力評分的比較
3.2 患側臥位 協助患者取患側臥位,即偏癱側肢體位于下方,在患者背部墊一楔形枕,保持軀干放松?;紓燃珀P節(jié)屈曲,肩胛骨前突,肘關節(jié)伸展,手指伸展,腕部背伸。在健側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下方墊一軟枕,并保持屈曲。
3.3 健側臥位 協助患者取健側臥位,即偏癱側肢體位于上方,背后墊一楔形枕,保持軀干放松。患側肩關節(jié)下方墊一較厚的軟枕加以支持,保持肩關節(jié)前屈90°,上肢自然前伸,患側下肢墊一楔形枕,保持患側髖關節(jié)和膝關節(jié)屈曲。健側下肢自然伸展,膝關節(jié)輕度屈曲。
3.4 每2h協助患者更換體位,以防壓力性損傷的發(fā)生,翻身時注意軸線翻身,以防頭部扭曲而加重肢體痙攣[6]。
有研究表明[7][8]:腦卒中患者發(fā)病3周內約90%可發(fā)生上下肢肌肉痙攣,這是腦組織和運動神經受損后,在自我修復過程中發(fā)生的必然現象。如放任患者隨意放置體位,將影響患者運動功能和肌力的恢復,甚至造成足下垂、足內翻、上肢屈曲、下肢伸展等并發(fā)癥,影響患者后期的活動,導致殘疾和失能。早期良肢位擺放保持上肢處于伸展位,防止了偏癱側上肢屈肌痙攣;而保持下肢處于屈曲位,防止了偏癱側下肢伸肌痙攣。同時,仰臥位、患側臥位和健側臥位的交替改變,不僅預防了壓瘡的發(fā)生,還給予大腦以身體不同位置的刺激,促進偏癱側肢體感覺功能的恢復。
早期良肢位擺放不需要任何儀器和設備,治療成本低且易操作,方便在臨床中推廣。本文對早期良肢位擺放應用于腦卒中偏癱患者中,有效改善了患者的運動功能,提高了患者的自理能力,提高了患者的生活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