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梅
【摘 要】目的:探討脾虛濕熱型脂溢性皮炎應用除濕胃苓湯加減治療的效果。方法:納入我院皮膚科收治的60例脾虛濕熱型脂溢性皮炎患者,研究時間自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間,將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30例,分別給予常規(guī)西醫(yī)治療和除濕胃苓湯加減治療,對比兩組的療效。結果:對照組的有效率為76.66%,明顯低于研究組的總有效率為96.66%,差異有顯著性(P<0.05)。結論:除濕胃苓湯加減治療脾虛濕熱型脂溢性皮炎有顯著得療效,值得臨床借鑒和推廣。
【關鍵詞】脾虛濕熱型;脂溢性皮炎;除濕胃苓湯加減;療效
【中圖分類號】R243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1002-8714(2020)02-0-02
脂溢性皮炎是一種慢性炎癥性皮膚病,患者多表現(xiàn)為局部皮膚皮脂溢出等癥狀,如皮膚干燥鱗屑、皮膚紅斑上覆油膩,有瘙癢感等,該病多見于面部、頭皮等皮脂腺較多處,嚴重影響患者的生活質(zhì)量。相關研究認為該病的發(fā)生主要與皮脂分泌異常、真菌感染及飲食不規(guī)律等原因有關[1]。目前臨床尚無根治該疾病的誘發(fā)的方法,中醫(yī)認為該病與面游風和白屑風的病癥較為相似,均屬于濕熱內(nèi)盛型疾病,治療的重在于健脾利濕,清熱利水,以提升患者的治療效果[2]。本研究就中藥除濕胃苓湯加減治療脾虛濕熱型脂溢性皮炎的應用效果作如下探討。
1 資料與方法
1.1一般資料
納入的60例脾虛濕熱型脂溢性皮炎患者均來自我院皮膚科,研究時間自2018年6月-2019年6月期間,將其按照隨機數(shù)字表法分成對照組30例和研究組30例。對照組中,男16例,女14例;年齡21~64歲,平均(42.2±3.5)歲;病程2~12個月,平均(6.3±1.6)個月。研究組中,男17例,女13例;年齡22~64歲,平均(43.4±3.1)歲;病程2~12個月,平均(6.2±1.5)個月。組間基線數(shù)據(jù)對比均衡性良好(P>0.05)。
1.2方法
對照組給予口服西替利嗪片10mg/次,1次/d;維生素B6片20mg/次,3次/d;維生素B2片10mg次,3次/d;同時采用二硫化硒洗劑外涂皮損處,10~30ml/次,保留10~30min后用溫水沖洗干凈,每周兩次。
研究組給予口服除濕胃苓湯加減治療,組方為:蒼術、厚樸、梔子、防風、白鮮皮、白花蛇舌草、蒲公英、豬苓、浙貝、陳皮均10g,甘草、桂枝6g,滑石30 g、白術、茯苓、澤瀉均15g,山楂8g。隨癥加減:瘙癢較甚者加地膚子10g,苦參10g;日久遷延不愈者加威靈仙10g,全蝎6g;大便干燥不利者加瓜萎10g;濕重較甚者加佩蘭10g,藿香10g。以上諸藥水煎2次,取藥汁取汁400ml,每日一劑,早晚各服用200 ml;最后再煎煮1次,取汁2000ml對局部皮損處進行外洗。3周為1個療程,兩組均連續(xù)治療2個療程。
1.3觀察指標
比較兩組的臨床療效:自覺癥狀消失,皮損消退未痊愈;自覺癥狀改善,皮損消退大于60%為顯效;自覺癥狀好轉(zhuǎn),皮損消退大于30%~60%為有效;自覺癥狀誒改善甚至加重,皮損消退低于30%為無效。痊愈率+顯效率+有效率即為總有效率。
1.4統(tǒng)計學處理
用SPSS23.0處理數(shù)據(jù),用x2檢驗定性資料(n,%),用t檢驗定量資料(x±s),P小于0.05象征數(shù)據(jù)有差異。
2 結果
研究組的療效明顯優(yōu)于對照組(P<0.05)。見表1.
3 討論
脂溢性皮炎起病較慢,病情遷延,以反復發(fā)作,皮疹多見于頭皮及頭面部皮膚,呈現(xiàn)為黃紅色或油膩狀紅色斑片,表面有痂皮或鱗屑或,伴有瘙癢感。西醫(yī)認為本病的發(fā)病機制多與嗜酒、精神刺激、飲食油膩及辛辣的食物及生活作息不規(guī)律等因素有關,上述病因會導致皮脂分泌旺盛,造成皮脂化學成分改變,引起皮膚菌群失調(diào)[3]。西醫(yī)治療主要是給予內(nèi)服抗組胺藥和B族維生素藥物,配合外用維甲酸類藥物,該方法雖然可以取得短期的療效,但不良反應大,復發(fā)率較高[4]。
中醫(yī)認脂溢性皮炎屬“面游風、白屑風”等范疇,其病機在于脾虛濕盛,釀生濕熱,濕熱內(nèi)蘊,蘊阻肌膚而致,治療以健脾燥濕,清熱止癢為主。除濕胃苓湯出自清代吳謙《醫(yī)宗金鑒》,方中厚樸能夠行氣化濕,蒼術可運脾除濕,兩藥為君藥,可同治中焦?jié)褡?,有健脾行氣的功?滑石有清熱利水的功效,茯苓、白術可健脾利濕,豬苓、澤瀉有淡滲利濕的作用,五藥為臣藥,可共奏健脾利濕的功效;陳皮可燥濕化痰,梔子有清三焦?jié)駸岚l(fā)熱功效,桂枝可外解太陽之表,溫化膀胱之氣;自鮮皮有清熱解毒,祛風燥濕的功效;山楂、浙貝有軟堅散結化濕的功效,桂枝、蒼術可防風祛風勝濕,白花蛇舌草、蒲公英有清熱解毒,消腫散結的功效,九藥為佐藥,可增強清熱利濕的效果;而甘草為使藥,可調(diào)和諸藥;諸藥合用可發(fā)揮清熱利水,健脾利濕,祛風止癢的功效。此外現(xiàn)代藥理學也證實,除濕胃苓湯具有良好的抗炎、止癢及抗變態(tài)反應效果,可起到消腫止癢,祛斑護膚的作用,且無明顯不良反應,安全性較高[5]。另外在內(nèi)服的同時配合外洗,藥物可直接作用于皮損局部,進而發(fā)揮良好的效果。本研究結果顯示研究組的療效高于對照組(P<0.05),說明除濕胃苓湯治療脂溢性皮炎有顯著得效果。
綜上所述,脾虛濕熱型脂溢性皮炎應用除濕胃苓湯加減治療有可靠的療效,值得在臨床積極推廣和應用。
參考文獻
[1] 翟靈仙, 陳秀清.清熱除濕湯聯(lián)合針刺治療面部脂溢性皮炎療效及對患者生活質(zhì)量的影響[J].河北中醫(yī), 2018, 40(12):56-59.
[2] 林春生.濕熱內(nèi)盛型脂溢性皮炎的臨床中醫(yī)藥治療方法及療效評價[J]. 中外醫(yī)療,2017,36(4):20-22.
[3] 呂景晶, 陳朝霞, 徐景娜, 等. 清熱除濕湯與皮炎湯治療面部脂溢性皮炎的臨床療效評價[J].中國中醫(yī)藥現(xiàn)代遠程教育,2018,16(18):88-90.
[4] 李威威,李光杰,楊華,等.除濕消風飲治療肺胃熱盛型脂溢性皮炎療效觀察[J].內(nèi)蒙古中醫(yī)藥,2017,36(3):21-21.
[5] 林皆鵬.除濕胃苓湯加減治療脾虛濕熱型脂溢性皮炎的臨床觀察[J].實用中西醫(yī)結合臨床,2017,17(8):4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