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尹斐
摘要:語文是一門人文性學科,圍繞人文特點展開教學應該是教師的追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應指導學生通過情感體驗、思想領悟等途徑,關注語文教材的精美之處,細細品味,由表層走向深層,使學生對文本的認識由膚淺走向深刻。如此一來,學生必能感受到語文學習的快樂。
關鍵詞:青年教師;“語文味”;課堂生態(tài)健康
一、問題的提出
綜觀如今整個語文課堂,自實施課程改革以來,有的課熱熱鬧鬧,但也存在一些問題。許多教師,尤其是青年教師,容易將教學套路化、片面化,忽視了語文學科的特點,課堂上“語文味”少了,知識淹沒了語文的本體。語文課缺少“語文味”是一個問題。這個問題的存在,大則背離語文課程設立的根本目的,小則影響青年教師的成長,影響學生語文課的學習質量,所以必須引起廣大語文教師的重視。
二、語文課缺失“語文味”的原因
語文課失去“語文味”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一)部分教材的選編導致了“語文味”的缺失
語文的學習越來越富于綜合性,“大語文”的理念得到了重視和推崇,語文學科更強調聯(lián)系社會的發(fā)展,強調與其他課程之間的溝通和聯(lián)系,這樣涵蓋的面大了,其中的“語文味”自然就被削弱了。因此,教材編排上“大語文”的泛化教育理念,更加容易使語文課缺失“語文味”。如《蝙蝠與雷達》一文,教學的重點應該在:讓學生感受科學技術的魅力,學習敢于探索的精神。但是,有的老師上課時花了許多時間講解關于雷達方面的科學知識,把語文課硬是上成了自然科學課或綜合課,這就必然導致了“語文味”的缺失。
(二)部分青年語文教師的素質導致“語文味”的缺失
青年教師自身的文化內涵沉淀不夠,對自己要求不高。許多青年教師參加工作后,由于各種原因,對自身的學習有所松懈,讀書范圍不廣。多數(shù)教師閱讀的是教學參考書、教育教學雜志和報紙,對中外經(jīng)典作品、人文著作以及孩子愛看的書籍閱讀較少。語文教師承擔著指導小學生課外閱讀的重要任務,對適合孩子閱讀或孩子喜歡的書籍應首先了解、熟悉或與學生共讀,只有這樣,對學生的指導才具有針對性。
(三)濫用多媒體教學導致語文味的缺失
多媒體作為一種輔助教學手段,并不能過分依賴,有時直觀的畫面不一定就比得上更有意境和想象空間的語言,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必須加以選擇:對于某些特定的課文,多媒體能起到促進教學的作用;有些課文卻不適合使用媒體進行教學,否則會使文章的意境更狹隘。
三、語文課有“語文味” 的重要性
對于“語文味”的概念,相關研究者都給出了不同的定義和概念,本文結合相關研究者對于“語文味”的總結和概括,對“語文味”做出了以下的定義:“語文味”就是指在語文課堂教學的過程中,不但要體現(xiàn)出語文課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的基礎學科特性,而且要體現(xiàn)出語文課所獨具的特性,以及學習者和教授者所具有的特性,從而讓語文課具有一種學科特有的課堂氛圍和學科魅力,使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得到最大程度的增加,讓學生和老師在教學過程中得到共同的發(fā)展和進步??傮w來說,“語文味”是語文教學活動中特有的一種性質,也是一種特有的整體美;是語文教學所要追求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語文教師教學積累的一種產(chǎn)物。
首先,語文學科價值實現(xiàn)的需要。語文學科要想實現(xiàn)其存在的價值,就必須讓語文味回歸語文課堂。按理來說,語文教育是我們的母語教育,可是隨著西方語言的入侵和人們思想觀念的改變,在很多情況下對語文教育都存在忽視的現(xiàn)象。不知大家是否還記得“學好數(shù)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這句話?這也讓我們看到了語文教育的地位已經(jīng)排在了數(shù)理化之后。讓“語文味”回歸語文課堂可以有效地防止語文課堂形式異化性發(fā)展,從而保證語文課堂時刻具有語文特點?!罢Z文味”的回歸可以對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進行及時的培養(yǎng),同時也讓語文學科的存在價值在課堂中得以體現(xiàn)和實現(xiàn)。
其次,語文課堂生態(tài)健康的需要?!罢Z文味”的回歸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改變語文課堂不健康的現(xiàn)狀?!罢Z文味”回歸語文課堂意味著語文課堂是具有明確學習目標的課堂,每一個學生對于自己想要學的知識、怎么去學都有一個明確的認識,而不是在老師課堂灌輸?shù)慕逃J较卤粍拥剡M行學習。當“語文味”回歸語文課堂以后,每一個學生都徜徉在語言的海洋中,在學習過程中積極主動和老師、同學進行交流和溝通??傊?,具有“語文味”的語文課堂可以吸引每一個學生全身心地投入到學習中,老師的說教教育少了,大量刻板的練習少了,走形式的表演和討論少了,取而代之的是老師和學生都將精力放在學習語文上。久而久之,學生們就有了主動提升自身語文素質和提高自己情感表達能力的需求,繼而使每一個學生在語文課堂中積極主動進行語文學習,讓語文課堂充滿濃郁的學習氛圍和思考氛圍。
再次,提高學生語文素養(yǎng)的需要。語文味回歸對提升語文教學質量也具有重要意義?!吧?、慢、差、費”被認為是語文教學質量不高的原因。隨著新課程改革的實施,不少教育工作者發(fā)現(xiàn)“雙基”沒有以前那樣得到落實,學生也出現(xiàn)了學習成績整體下降的現(xiàn)象。培養(yǎng)學生語文素養(yǎng)是進行語文教學的主要目的,為了實現(xiàn)這個目的,就需要語文課中充滿“語文味”,只有“語文味”回歸課堂,才能提升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最后,語文課堂教學改革的出路所在。語文課要體現(xiàn)出語文特有的性質,這是“語文味”所強調的內容。在語文教學過程中,不管是選取什么樣的教學內容、采取什么樣的教學模式、語文課堂氛圍是否活躍等,都可以用“語文味”這個標準來進行檢驗。隨著新課程改革的進行,大量新穎的語文教學模式層出不窮,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語文課堂成為一個作秀舞臺和一個實驗基地?!罢Z文味”這一概念的提出,在很大程度上為語文課堂教學指明了一個正確的方向,將語文課堂拉入了正確的發(fā)展軌道。隨著語文課堂改革的不斷深入,“語文味”也就成為檢驗語文課堂改革是否成功的一個標準。
四、青年教師如何上出有“語文味”的語文課
這個實踐過程,既應有對優(yōu)秀教師教學經(jīng)驗的傳承,又離不開青年教師自身優(yōu)勢的發(fā)揮。
(一)在“聽說讀寫”中凸顯“語文味”
準確合理的教學目標是成功構建充滿“語文味”的語文課堂的前提和基礎。翻開老師們的教案,不難發(fā)現(xiàn)許多的教案上都有類似的教學目標,即理解課文內容,體會作者思想感情,從課文中懂得什么道理或受到什么啟示,等等,而重點往往也是這一條。所以,整堂課都是圍繞著揣摩作者的思想感情,深挖課文中蘊含的人生哲理來教。但這不應是語文課的重點。我們語文教師的任務是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培養(yǎng)學生“聽說讀寫”的方法,而讀是學生把握文章思想內容和藝術性的必然途徑。如在教學《威尼斯的小艇》一文時,在學習“船夫的駕駛技術特別好”這一環(huán)節(jié)時,可以讓學生反復讀這個優(yōu)美的語段,邊讀邊標出體現(xiàn)船夫技術好的詞語,同時注意體會為什么用這些詞,然后抓住這些重點詞讀出作者對船夫的贊賞。這樣,不但學生學得輕松自如,讀得興致勃勃,而且對船夫精湛的駕駛技術也了然于心。教師可以讓學生運用類似的方法進行“聽說讀寫”,逐漸提高語言感知能力,學會品味鑒賞文學作品的語言美、情感美、文體美。
(二)文本解讀的方法彰顯“語文味”
當教師拿到文本時,應挖掘文本中精美的語言文字、最能打動人心的情感點和靈動多變的表現(xiàn)手法,在此基礎上運用朗讀增加學生的感悟。“語文味”是讀出來的,反復地讀、思考著讀、美美地讀,讓學生通過聽讀、默讀、大聲朗讀等途徑,從整體上品味語言,在讀的過程中逐步感知與理解文章,從而形成正確的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提高語言表達能力。
如在教學滬教版五年級上冊《開國大典》一課時,我引導學生反復誦讀、精讀,體會關鍵詞句在表情達意方面的作用,品味重點句段,感受中華人民共和國的締造者毛澤東的偉人風采,體會中國人民為新中國的誕生而激動自豪的思想感情,在讀的過程中,形成正確的語感,積累豐富的語言。
(三)教學與人際交流中盡顯“語文味”
再精彩紛呈的多媒體課件,也掩蓋不了教師自身的光芒。因此,“打鐵還需自身硬”,語文課堂的“語文味”要求教師自身具有一定的文學素養(yǎng),教學語言要注重“文學味”。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注意自己的情感體驗的恰當傳達,以自己的感悟引導學生研讀文本;評價語言要充滿“語文味”,一個好的語文教師不僅要飽學,而且要善于運用生動、精妙的語言恰當評價學生,課堂互動應洋溢“語文味”。
教師應注意評價語的靈活表達,既要樹立學生的自信心,滿足其榮譽感,也不宜言過其實,讓學生盲目自大。比如老師在評價學生的朗讀情況時,如果學生讀得好,應盡量避免“你讀得真好”“不錯”之類的評價語??梢詫首x進行簡單的點評,如:“聽你的朗讀真是一種享受,你不但讀準了聲,而且讀出了情,希望你繼續(xù)努力!”“多么富有創(chuàng)造性的思考!”“你領悟到了文字背后的意思,這是會讀書的表現(xiàn)!”對于一般的學生,則要引導他們向深度思考,可以這樣進行評價:“問題回答得不錯,如果能聯(lián)系課文說得再具體一些,就更令人佩服了!”“真不簡單,想不到一個簡單的問題,你能想得這么深刻!”對于后進生,評價要旨在鼓勵他們敢讀、愛說,可以說:“我相信只要你用心讀,一定會有收獲!”“真不簡單,答得這么全面!”這樣的評價猶如絲絲春雨,滋潤著學生的心田,化作他們前進的動力。
(四)個人感悟的表達體現(xiàn)“語文味”
想要讓學生在課堂訓練中增強語文意識,少一些直白,多幾分含蓄,巧妙使用文本中所學的語言文字表達技巧,需要教師用足、用精文本。教師應在教材的基礎上,憑借課堂這個主陣地,時時設計一些訓練,引導學生在文學作品的留白處多做思考,發(fā)揮想象去補寫,以此豐富情景。如教學《最后的常春藤葉》一課時,可以讓學生展開想象,補寫老畫家貝爾曼在風雨交加的夜晚畫畫的情節(jié),從而理解作品的巧妙構思,體會文本的情感美,在情感升華處模仿原作去補寫。
(五)積淀民族文化,感受中華文化精髓
語文學科是一座風光無限的藝術宮殿,進入其內會領略無窮情趣。教師應注意用美來感染學生,在平時的授課中,力求通過提示、引導、點撥,讓學生自行體會其中的美。如《美麗的小興安嶺》《五彩池》的自然之美,《威尼斯的小艇》的異國風情美,《在金色的海灘上》的小女孩的心靈美,使學生在學習中發(fā)現(xiàn)美 、在生活中創(chuàng)造美,辨別真、善、美與假、惡、丑,激起對生活美的追求,感受語文學習的樂趣。正所謂“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有了興趣,還何愁學生學不好語文呢?
就語文課本身而言,其工具性和人文性是一個統(tǒng)一的整體,二者相輔相成,我們無法將其割裂開。道理很簡單,我們在把語文作為工具使用時,若能注意方式方法,在方便生活的同時,也能美化生活、豐富生活??傊Z文學科要以學生為主體,在進行語言的積累、語感的訓練和“聽說讀寫”方面的能力培養(yǎng)的同時,也要培養(yǎng)學生的文化品位、審美情趣、思維品質和思想修養(yǎng)。也就是說,在教學過程中,既重視語文的工具性,又體現(xiàn)人文性。
語文是傳承民族文化最重要的工具。一堂語文課,如果洋溢著濃郁的民族文化味,我們就可以說它具有“語文味”了。語文教師和學生要做民族文化的傳承者,最重要的就是要學會把握時代特征,使自己的思考具有時代氣息,具體方法是要用現(xiàn)代意識關照每一篇課文,特別是古詩文。這樣,一方面可以使枯燥變得有趣,使遙遠變得親切;另一方面,可以使現(xiàn)代人的思考沉淀到經(jīng)典作品中去,沉淀到師生的心靈中去,成為民族文化的一部分。
五、結語
“語文”是用來修飾“味”的。“語文味”是語文課堂的靈魂,而提高教師素質則是語文課具有“語文味”的關鍵。一個具有涵養(yǎng)的教師能引導學生憑借自己的經(jīng)歷和積累去體味、感悟作品,能引導學生在充分的思維空間中多層面地鑒賞作品,使學生產(chǎn)生對語言美和情感美的認同,產(chǎn)生強烈的閱讀欲、創(chuàng)作欲,在潛移默化中提升學生的語文能力、文學素養(yǎng)和文化品味。
因此,作為一名奮戰(zhàn)在一線的語文教師,我們理應通過多種途徑努力提高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和業(yè)務能力,同時在日常教學中且行且思,讓語文課溢滿濃郁的“語文味”。溢滿“語文味”的語文課不是聽、讀、品、寫的簡單融合,而是用語文的本質特性——言語性來建構語文教學。它不排斥現(xiàn)代科學手段,它同樣追求詩情畫意的語文境界,它和其他學科一樣是學生成長的資源,但它是學生語文素養(yǎng)形成和提髙最有效的資源。讓我們期待本真的、溢滿“語文味”的語文課,希望它能夠滋潤一代又一代學子們的精神生活。
(責任編輯:韓曉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