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端霞
【摘要】? 受考試導向的影響,長期以來,我們的英語教學重點關注學生掌握語言知識的能力,忽視了語言知識背后的文化素養(yǎng)和審美能力的培養(yǎng)。本文嘗試探索中學英語課堂教學與教育美學的融合,提高中學英語課堂教學實效,借美育人,立美育人,提升中學生人文修養(yǎng),培養(yǎng)中學生的美商。
【關鍵詞】? 中學英語 教育美學 英語課堂 教學實效
【中圖分類號】? G633.41? ? ? ? ? ? ? ? ? 【文獻標識碼】? A ? ? 【文章編號】? 1992-7711(2020)17-061-02
0
教育美學是教育學與美學相互滲透而產(chǎn)生的一門新興學科。教育美學的研究對象是在學校教育中,人對教育活動的審美體驗、審美欣賞和審美創(chuàng)造以及學校教育過程的審美創(chuàng)造的規(guī)律。中學時期是學生身體成長的轉折期,也是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審美觀形成的最佳時期。因此,在中學英語的教學活動中,探討如何發(fā)現(xiàn)、鑒賞和利用中學英語教育教學實踐中美的因素,提高課堂教育教學質量,實現(xiàn)中學英語教育教學的藝術化,培養(yǎng)中學生的審美素養(yǎng)——美商(BQ),是我們中學英語教師在教育與教學實踐過程中必須考慮的問題。
一、教學內(nèi)容科學美
教育美的價值是以教育價值為前提和基礎的。英語是一門兼具知識性、思想性和審美性的基礎學科,它的教學原則應該是技能教育與思想教育、審美教育相結合,即,“文、道、美”的統(tǒng)一。現(xiàn)在我們來看一下中學英語目前所使用的教材的編排設計:
從上表我們可以看出,中學英語教材的編排設計,貼近中學生的生活實際,非??茖W性合理,也正好符合《英語課程標準》的要求:英語教學要從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活經(jīng)驗和認知水平出發(fā),通過體驗、實踐、參與、合作與交流的學習方式,發(fā)展學生的綜合語言運用能力,發(fā)展學生健康的審美情趣和良好人文修養(yǎng)。
因此,我們英語教師在教學中,要深研教材,挖掘教材中的美育素材,因勢利導,在課堂教學語言知識的同時,有意識地培養(yǎng)學生美商。如:高中英語《Hero》這一單元,就通過Lesson1 Modern Heroes;Lesson2 History Makes;Lesson3 Sports Stars;Lesson 4 Superhero,四個課文分別介紹了古今中外的幾位偉人、名人的高尚情操和人格力量。我們老師在語篇閱讀、文本解析等教學過程中,要有意識地滲透愛國主義教育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教育和情感教育,幫助引導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擔當精神。
二、教學方法藝術美
教學是一門藝術,是一種塑造人的創(chuàng)造性的藝術性的活動。教學藝術大致包含了三個方面:情感性、創(chuàng)造性、審美性。蘇霍姆林斯基說“教育的目的不僅僅在于發(fā)展和充實智能,也在于形成高尚的道德和優(yōu)美的品質”,所以,教育美學必須根植于課堂,并且融合在教學活動的每一個環(huán)節(jié)中。中學英語課堂教學的精彩在于中學英語教師能夠“以形媚道”,關注生命,引領學生,回歸感性,賦予課堂教學生命活力。下面是筆者在中學英語教學實踐中比較常用的幾種方式:
1.“造景”“傳神”為導入,工筆寫意均相宜
英語在我們國家屬于第二語言,所以,在課堂教學時,中學英語教師就要創(chuàng)設一些語言交際的情境,特別是課前的導入環(huán)節(jié),老師們更是要匠心獨運,八仙過海。有影視片段導入的;有音樂導入的,有圖片導入的……讓學生在感受美、欣賞美,又享受美的過程中激發(fā)學習英語的熱情,體驗學習英語的快樂。比如,在教初一英語You look different這一課時,筆者以一首If you are happy導入,在音樂伴唱與動作表演的帶動下,瞬間點燃了課堂的活力,學生也自然輕松地掌握了人身體各部分的英語單詞。又比如,在教學高中英語Unit3 Lesson 4 Christmas這一課,筆者穿上了圣誕老人的服裝,唱著圣誕頌歌,踏著鈴聲走進教室,同學們瞬間嗨翻了,課堂教學效果更是比預期效果好。
英語是一門語言,英語的語音、語調,自帶節(jié)奏和韻律,連讀、輕讀、爆破,就像是詩歌,充分體現(xiàn)了英語的語音美魅力。比如,在教學國際音標時,筆者常把枯燥的國際音標的字母組合編成有情節(jié)又押韻的小詩。
2.虛擬智能互聯(lián)網(wǎng),信息技術不可少
多媒體信息技術能給中學英語的教學和學習提供豐富、生動的學習素材和逼真的情景畫面,能集動、靜、音、像、形于一體,全方位地刺激學生的感官,通過文字、圖像、聲音信號,將語言與實踐融合起來,突破傳統(tǒng)的教學局限,促進學生有效學習和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形成和發(fā)展。
雖然利用多媒體信息技術進行教學活動已是非常普遍,但仍處于“輔助教學”的從屬地位。而在這次新冠疫情沖擊下,“停課不停學”期間的教育教學工作中,信息技術翻身變成了“主角”。也借因這次疫情,我們深刻地認識到:我們必須重視信息技術在英語課堂教學中的作用,同時深入研究在線教學的方式、方法,努力提高我們利用信息技術進行英語教學的技術水平,積極推動教育教學變革。
3.文本語篇要經(jīng)典,閱讀體驗文字美
文字是精神風景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閱讀就是要培養(yǎng)心智(mind)、心靈(heart)和精神(spirit)。中學英語教師在教學中,不論是深挖教材還是拓展閱讀,都要精選閱讀文本,要通過語篇的研讀賞析,熟稔文本的精神內(nèi)涵和語言文化之美,要在教學活動中賦予文本以人格意義,引領學生去感悟和探求;要以教學活動為中介,將經(jīng)由老師人格化文本中自然的神秘、科學的真趣、生活的生機和活力、浪漫精神,帶給學生,使師生的存在更加自由而富有個性,由此產(chǎn)生的心理愉悅和美感,提升閱讀課堂教學的實質高效。
在初中閱讀課上,筆者常常選用經(jīng)典著作或片段為教學材料,培養(yǎng)提升學生的思維品質和認知品味。在高中英語閱讀教學時,筆者會根據(jù)教學內(nèi)容需要,選取一些時政熱點或社會現(xiàn)象,讓學生進行discussing、Acting、Speaking或Writing,引導學生學會觀察生活、思索人生,探尋真理。在這樣的教學活動中,教師用陶冶代替了傳統(tǒng)的空洞說教,學生也更樂于參與互動。樂以治性,故能成性,成性亦能修身也。
三、師生關系和諧社會美
社會建構主義者認為,教與學活動實踐中,教師、學生、任務、環(huán)境四大要素處于相互作用、相互影響的動態(tài)統(tǒng)一體中(Williams&Burden,2000)。
“親其師,信其道”,教師自身的學識、作風、情感、態(tài)度以及對生命的尊重和敬畏比教材內(nèi)容更具滲透性。在英語教學實踐活動中,和諧的師生關系能讓學生產(chǎn)生愉悅,能喚醒學生自身蟄伏的審美情感,使學生在學習語言知識的基礎上獲得美的感受得到陶情移性的情感升華。其次,和諧的師生關系能使學生更加積極地參與到課堂學習活動中來,從而形成一種具有感染力,催人積極向上的課堂教學氛圍,進一步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形成一種持續(xù)穩(wěn)定的學習動機,為學生的終身學習打下基礎。
英語是一門實踐性很強的基礎學科,需要通過師生之間、生生之間的交流互動,課堂教學才能活起來。因此,中學英語老師要有學科意識;在教學的過程中要注意自己的語言、教態(tài)、板書等,要給學生美的感受美的熏陶美的示范美的引領;要以寬容的心態(tài)建立和諧的課堂互動場景,要培養(yǎng)學生自信心和滿足感,要讓學生學會尊重和被尊重、學會寬容和感恩,要幫助學生建構審美人格,提升美商。
總而言之,“十年樹木,百年樹人”,中學生的美商非一日可以養(yǎng)。中學英語教師不僅要努力提升自己的教育教學水平和審美意識,也要堅持中學英語課堂教學與教育美學的融合,做美育的實踐者和引領者,全面加強中學生英語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吧钪胁皇菦]有美,而是缺少對美的發(fā)現(xiàn)”,基于教育美學導向下的中學英語課堂教學過程,就是老師發(fā)現(xiàn)美,師生分享美,學生欣賞美并創(chuàng)造美的過程。
[ 參? 考? 文? 獻 ]
[1]張月昆.《教師的審美情趣與教育藝術》.
[2]《高中英語評課的審美實踐》,李華青,《英語教師》2011年1月第01期.
[3]展秀賢、朱璐慧.《從學生視角探究優(yōu)秀中學英語教師素質的內(nèi)涵》,《中學外語教與學》,2014年第1期.
[4]何齊宗.《中國教育美學研究三十年:回顧與思考》,《教育研究》,2014年第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