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曉紅
摘 要:歷史是一門聯(lián)系過去與現(xiàn)在的科目,歷史事件具有真實性,能夠引導人們反思過去,展望未來。歷史作為一門文化科目,具有一定的文學價值。初中歷史教學能夠幫助學生打開探索世界的大門,了解歷史文化,以客觀的方法評價歷史事件?,F(xiàn)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部分教師不注重學生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未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導致教學成為教師單向輸出的過程,不利于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本文就初中歷史教學展開論述,分析現(xiàn)階段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提出有效的解決對策。
關鍵詞:初中歷史 教學現(xiàn)狀 對策
引言
歷史是聯(lián)系過去與現(xiàn)在的紐帶,對初中生進行歷史教學能夠豐富學生的歷史知識,提高學生的辯證分析能力。歷史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我們現(xiàn)代的好多傳統(tǒng)節(jié)日就是歷史遺留下來的,是人們智慧的結晶。深入研究歷史內容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培養(yǎng)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師要熟悉歷史教材,深入考察歷史內容,提高自身的教學能力,改變傳統(tǒng)的教學方法,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1]
一、現(xiàn)階段初中歷史教學現(xiàn)狀
1.不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
部分歷史教師不注重學生的主體地位,在教學過程中肆意霸占課堂,學生缺乏自主學習的時間,與教師的互動也比較少,導致整個課堂成為教師的主導課程。教師不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情況,部分學生也跟不上教師的講課步伐,導致學生的學習比較被動,學生也很難融入學習環(huán)境中,長期下去,容易使學生產生厭煩情緒。[2]
2.教學模式單一
部分教師仍采用傳統(tǒng)的教學模式,沒有結合學生的情趣愛好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學生的學習興趣普遍比較低,不利于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此外,部分教師雖然積極響應新課標改革的步伐,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但只是形式變化,教學內容并沒有發(fā)生變化,過于注重形式,導致學生把注意力放到了這些形式上,不注重學習歷史知識,其效果適得其反。[3]
3.教學內容偏離生活
部分教師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沒有結合實際生活,導致歷史與生活脫節(jié),不利于學生快速融入課堂環(huán)境中,也不利于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
4.教學內容單一
部分歷史教師沒有根據(jù)時代發(fā)展更新教學內容,導致教學內容過于陳舊,不符合學生的學習要求。而且教學目的不明確,學生的學習也比較盲目,抓不住學習重點,對教師的依賴性也比較強,不利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歷史雖然為一門文科性科目,但是需要培養(yǎng)學生的理性思維,能夠客觀評價歷史事件,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但是在實際教學過程中,教師并不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導致整個教學活動失去了其實際意義。
二、初中歷史教學的解決對策
1.恢復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
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恢復學生的主體地位,以學生為主體,根據(jù)學生的興趣和學習能力創(chuàng)新教學方法。要把學生的興趣放到首位,利用多媒體以及其他教學設備使歷史內容的載體多樣化,給予學生不同的視覺體驗,能夠使他們耳濡目染,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此外,在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還要尊重學生的思維,不能否定學生對某個歷史事件的看法,要保留每一種觀點,要用辯證的眼光看待學生,全面提高學生的歷史素養(yǎng)。如在《秦統(tǒng)一中國》教學過程中,教師要給學生留五到十分鐘預習時間,讓學生根據(jù)預習內容列出大致的框架,如秦滅六國、確立中央集權制度、鞏固統(tǒng)一的措施、根據(jù)這些框架整理學習內容,能夠提高學生的歷史知識整理能力,按照框架復述歷史內容,達到良好的教學效果。
2.創(chuàng)新教學模式
教師要以培養(yǎng)學生的學習興趣為主,為學生營造良好的學習氛圍,充分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使學生快速融入課堂。教師要多與學生溝通,了解學生的實際學習需求,要改變傳統(tǒng)的師生關系,構建和諧的師生關系。此外,還要根據(jù)學生的學習能力制定分層教學計劃,因材施教。如在《溝通中外文明的“絲綢之路”》教學中,教師可引入文成公主進藏這個歷史事件,以歷史事件為導入點,使學生快速融入學習環(huán)境中。還可通過多媒體播放絲綢之路的相關電影,通過這些歷史事件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更加客觀的總結絲綢之路的特征,以及對地區(qū)經(jīng)濟文化政治方面的影響。[4]
3.聯(lián)系實際生活
歷史教學不能脫離實際生活,在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注重歷史內容與生活的聯(lián)系,豐富教學內容。通過列舉生活中的歷史事件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責任感,能夠更好地憧憬未來,制定更高的學習計劃。如在《毛澤東開辟井岡山道路》這一課的講解過程中,教師可通過多媒體播放井岡山的相關圖片,使學生了解井岡山的基本情況,再深入了解課程內容,了解那個年代開辟井岡山道路的艱難,以更加客觀的角度審視歷史事件。如在《中國工農紅軍長征》教學過程中,要讓學生根據(jù)語文課文中《七律·長征》這篇文章總結長征的艱難險阻,通過查閱長征的相關資料,了解長征,培養(yǎng)學生的愛國情操。
4.豐富教學內容
教學內容要與時俱進,不能僅依靠書本內容教學,要適當拓展延伸,提升歷史教學價值。隨著新課標改革的不斷深化,教育部門對初中歷史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初中教師要根據(jù)教學大綱豐富教學內容,拓寬學生的視野,能夠以不同的角度審視及時,提高學生的辯證思維能力,培養(yǎng)學生的歷史思維能力。如在《唐朝中外文化交流》這一課教學過程中,教師可借助互聯(lián)網(wǎng)查找這個時期發(fā)生的有名的歷史事件,如鑒真六次東渡日本,除傳播佛教文化,還將唐朝的醫(yī)藥知識、建筑藝術、書法繪畫等介紹到日本。使學生能夠更加客觀的總結那個時代的政治經(jīng)濟文化特征,加深對課文知識的理解。
結語
初中歷史教學過程中,教師要重新審視初中歷史教學地位,尊重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把課堂歸還給學生。此外,教師還要注重學生思維能力的培養(yǎng),將教學內容與實際生活建立聯(lián)系,提高歷史教學有效性。教師要做好自我反思,根據(jù)學生的學習情況調整教學計劃,靈活處理教學內容,打造高效的歷史課堂,提升學生的學科素養(yǎng)。
參考文獻
[1]于立國.初中歷史課堂教學現(xiàn)狀分析及對策[J].新課程(中),2016(11):89.
[2]陳紅.初中歷史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及對策探究[J].中學課程輔導(教師通訊),2016(16):42.
[3]朱國忠.教師的“假性成長”與問題意識的丟失[J].中國教師,2017(01):112-113.
[4]李其斌.高中歷史“問題教學”模式的提出和實踐[J].基礎教育研究,2017,(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