龔享范
摘要:作為基礎人文學科的初中歷史學科,包含著豐富而又系統(tǒng)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初中歷史課堂不能只單純地向學生傳授歷史知識,更重要的是要把歷史的人文思想和精神傳遞給學生。在這方面,中學歷史考綱中也明確了培養(yǎng)學生認知歷史人文精神的要求,然而,在應試教育的環(huán)境下,傳授知識成了首要任務,對學生人文精神的培養(yǎng)卻被無情的忽視了。這樣的結果自然導致了學生對歷史人文思想和精神的領悟缺失,不利于對學生從歷史學科中培養(yǎng)必要的人文精神。以下筆者就教學實踐中對初中歷史學生人文精神培養(yǎng)的幾點做法做一個分享。
關鍵詞: 歷史;人文精神 ;探究
中圖分類號: G633.5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2-9129(2020)01-0074-01
Abstract: as a basic humanities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discipline, contains rich and systematic humanistic thought and spirit,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classroom can not only teach students the knowledge of history, more important is to pass on the humanistic thought and spirit of history to students. In this respect, middle school history examination outline has also made clear the requirements of cultivating students' cognition of historical humanistic spirit. However, in the context of exam-oriented education, implanting knowledge has become the primary task, while the cultivation of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has been ruthlessly ignored. Such a result naturally leads to students' lack of understanding of historical humanistic thought and spirit, which is not conducive to students' cultivation of necessary humanistic spirit from the history discipline. The following author on the teaching practice of junior high school history students humanistic spirit training practice to do a share.
Keywords: history; humanistic spirit; exploration
1? 從關注“人”本身開始
歷史是有人類創(chuàng)造的,“人”是歷史活動和事件中的核心,所以,在歷史課堂教學中就應該重點關注人的活動及影響。愛因斯坦論及教育時主張“僅僅關注應用科學是不夠的,關注“人”的本身才是主要目標?!睔v史教學是闡述過去的人,而要面對的是渴求知識的現(xiàn)在的人學生,關注學生的生活、情感、興趣、愛好。因此,培養(yǎng)靈魂、鍛煉精神、優(yōu)化情感,使學生成為熱愛生活的人,才是主要目標。像“上課不準學生小便,導致尿褲子”、“讓遲到學生站在教室后面上課”、“沒做作業(yè)的學生到辦公室做上下蹲”這些現(xiàn)象還時有發(fā)生,這種忽視“人”,不把人當“人”的現(xiàn)象忽視了對學生應有的尊重。
中國傳統(tǒng)的課堂是神圣的,那種上課吃東西,睡覺的事絕不允許的,而外國人的課堂,學生餓了可以吃,累了可以睡,怎么坐舒肥就怎么坐,不想聽這個老題師的課可以出去,喜歡聽哪個老師的課就可以進去,只要不妨礙他人的事,你盡可以去做,雖然這樣對學生無尺度的“寬容”并不一定符合中國的國情和教育環(huán)境,但從這些就可以看出,外國人比中國人更關注“人”本身,也就是要尊重人的發(fā)展和進化規(guī)律。未來教育是以人的發(fā)展為中心的教育,孔田曾說過“性相近,習相遠也”。人們的本性雖然存在差異性,但只是個性的不同,共性占主體,后天生活環(huán)境和教育環(huán)境不同,才是導致差異性的主要原因。這就說,人的潛能主要是靠后天挖掘的。人的潛能挖掘的程度大小,取決于后天環(huán)境的影響,但并不是任何環(huán)境都有利于潛能的發(fā)揮,只有在尊重學生身心發(fā)展特點和認知規(guī)律的前提下,采用科學的教育方式和手段,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才能使教育實現(xiàn)最大的功效。
2? 充分挖掘教材中的人文因素
人類創(chuàng)造了歷史,,整個歷史進程是以人的活動為主線和核心的。所以,研究歷史人的活動、情感、思想才是中學歷史教育的基本內容?,F(xiàn)在應試教育中不注重歷史人物的生活研究,拋棄歷史人物的立場和行為根源,機械地把社會地分成幾個區(qū)域板塊講解的作法,只能讓學生記住一些空洞的理論、概念和毫無生氣的歷史“死人”,嚴重缺乏對歷史人文思想的有機理解和歷史人文價值的探究、傳承。作為從事基礎教育的中學歷史教育來說,學問式的研究固然有其存在的價值,但核心價值沒有得到挖掘和培養(yǎng),是歷史基礎教育的失敗。因此,發(fā)掘歷史長河中“人”的因素才是最有意義的。如,在講中國近代史的篇章中注重分析歷史進程中人與環(huán)境互動所體現(xiàn)的精神,就可以水到渠成地讓學生理解到面對民族危亡之際,那些仁人志士為什么會不斷探索,奮斗,反對暴政,追求美好生活和向往理想社會。
如果把歷史進程比喻成一根線,那么鮮活豐富的歷史人物就是線上的一顆顆璀璨的明珠。然而,遺憾的是,我們現(xiàn)實歷史教學中只注重的是用時間的先后梳理歷史事件,分階段劃分重點,分析背景、結論和意義,而輕視歷史人物人文精神的分析。把活生生的歷史人物變成了死記硬背的“符號”。歷史人物在事件中的核心作用和主體地位蕩然無存,歷史人物不是明珠,而是幾個斑駁的小點。如,講《虎門銷煙》這一章節(jié),林則徐這個愛國愛民,以天下為己任的人,書中只講到禁煙的一個方面,卻沒有全面展現(xiàn)林則徐這個愛國英雄飽滿的人物形象。老師完全可以通過補充人物生平,歷史背景等,引導學生深入挖掘,體會林則徐發(fā)配新疆后,在那興修水利,屯田固邊,大膽地進行土地改革的這一歷史創(chuàng)舉和意義。還有,他見害就除,見民有難就救的人,不管是煙害,夷害還是水害都挺著身子去堵的大無畏,無私的鮮活形象;這種上對蒼天,下對百姓,我行我志,不改初衷的人文思想精髓,為國盡力的人文精神都是歷史課的核心價值,讓學生得到深刻的受到感染,從而達到人文教育的目的。
3? 采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
老師課堂上或課外活動中利用開放式的教學模式,可以使學生的學習不受時間、空間、形式、方法和手段的制約。通過老師組織、指導學生采用靈活、自由的活動方式去探索教材,是學生非常有興趣參與的教學方式?;顒又锌梢猿浞职l(fā)揮學生眼、耳、口、腦、手的各項功能,全面發(fā)掘學生的潛能,從而達到切實提升歷史教學的效率。如:在教《清朝文化》時,有邊聽邊議,有的列表歸類,有的識圖釋疑,有的可以在室外構建詹天佑設計的“人”字形線路。演示火車怎樣減緩坡度……在空間上,充分借助校園室內外空地及校外無限廣闊的社會實踐基地,在手段上,充分借助掛圖、插圖、地圖、錄音、錄像等多媒體,構建傳統(tǒng)與現(xiàn)代互融互補的立體網(wǎng)絡手段。教師放棄權咸觀念,廣泛深入到學生中的自學、商討、參觀、訪問、調查等各個環(huán)節(jié)中去,與學生一道在室外,室內“傳道、授業(yè)、解惑”,并有效地組織學生相互啟發(fā),相互誘導,相互取長補短。這樣不僅可以激發(fā)學生的興趣,還可以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新意識,人文精神,大面積提高歷史教學的質量。
中學生是正在成長中的人,他們有半生不熟的社會經(jīng)驗,有正在形成中的個性,有尚待養(yǎng)成的人生觀、世界觀、價值觀。更重要的是,他們渴望了解社會,走向生活,他們渴望發(fā)現(xiàn)自我,實現(xiàn)自我。這些特點,使歷史教育既可以成為個人發(fā)展的有力手段,也可以成為個人發(fā)展的巨大障礙。在中學各學科中,歷史學科是能在課堂中更多展示社會生活的學科,是能對學生進行更多的生活教育的學科。而且,這種生活教育是活生生的。當學生隨著教師穿越時空,進入過去時代,他們也就進入了生活。在這里過去的時代的人們在思考,在選擇,學生也在選擇,在思考。因此,他們不僅會同教師一道對歷史作出判斷,而且能默默地發(fā)展出自己的生活觀念。這既是歷史主義的,也是社會主義的;既是學習,也是創(chuàng)造。
所以,中學歷史教育必須改弦更轍,走出所謂“學科教學”的死胡同,恢復歷史教育“人文素質養(yǎng)成的學科”性質,還歷史課堂以生氣,還學生教師以生氣。只有這樣,才能擺脫倍受學生冷落的境地,在素質教育的天空唱出大風的歌。
參考文獻:
[1]淺析高中歷史教學中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培養(yǎng)[J]. 張銳.? 考試周刊. 2019(97)
[2]高中歷史教學中培養(yǎng)學生人文素養(yǎng)的對策[J]. 陳彩玲,閆肅忠.? 中華少年. 201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