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昀韜
我和一部作品常常在兩種狀態(tài)下相遇:一種是當作品還是稿件的時候,甚至只是電子稿件的時候,這個時候我是編輯。我急切地瀏覽剛剛收到的作品,一邊在迅速判斷——作品的題材怎么樣?語言和風格如何?作家這次有沒有新的突破?情節(jié)的推動點在哪里?結構是否得當……這時候的我是挑剔的,冷靜地判斷著作品的出版價值和可以改進的空間。一種是當作品已經(jīng)成為了一本書,一本形式和內容已經(jīng)契合的書,這個時候我是讀者。我翻開了這本《象腳鼓》,鼓面的震顫像漣漪一樣漾開,砰砰砰、砰砰砰……成為整本書深沉的、心跳般的基調。我讀得很慢、很細,我被文字包裹著推動著,進入一個回旋著不同曲調的故事。我在里面感受我之前沒有留意的心緒,在里面期待每一個人物的命運,在里面循著微光看見希望。我讀著這個故事,幾乎像是第一次才見到它一樣。
《象腳鼓》是深視角的。它將目光投注到讀者不曾走近和了解的群體——身體有障礙的特殊孩子群體。它以一位很多人都熟悉的殘疾人舞蹈家邰麗華為原型,她的人生我們大都知道——最不幸又最幸運。正因為如此,她的故事并不好寫——一個人人都知道經(jīng)歷和結局的故事還需要寫嗎?所以,《象腳鼓》的視角,絕不是簡單記錄一個聾啞孩子如何奇跡般地成為一個舞蹈家,它寫主人公和她身邊的特殊孩子們的經(jīng)歷,從一個個孩子連接到他們身后的家庭,連接到一個個陪伴在他們生活中的,讓暗淡的未來生出希望的特殊教育者們。我曾經(jīng)在地鐵車廂里偶遇一群用手語交流的孩子,雖然他們不出聲,但是看得出來他們交流得很熱烈,臉上滿是笑意。他們明朗的表情給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我不由得想,是什么樣的陪伴和教育,才會讓這些孩子如此陽光。是啊,哪里有那么多天然的幸運呢?哪里又有那么多被愛澆灌的明朗呢?幸運是有人燃燒自己將愛和力量傳遞,幸運是孩子們踩在絕望的頭頂努力抓住希望。而我們,即使無法為他們做什么,也希望通過作品走近和理解他們,給予他們真誠的欣賞和尊重。
《象腳鼓》是細膩敏感的。它寫足了成長中一絲一縷的心理境遇,邀請你深深地體味,和故事里的人物產(chǎn)生通感。當爸爸媽媽確認小冬銀聽不到聲音時,那慘白的燈光下慘白的面容映到我們的眼睛里,那是心碎的感覺;我們看到了那個在小伙伴們做聲音游戲時孤單又無助的小冬銀,多想張開雙臂抱抱她;我們和冬銀一起貼在律動教室的地板上,感受著節(jié)奏帶來的狂喜;我們體會著少女成長中說不清道不明的嫉妒的別扭,釋懷的輕松;我們感受到了殘疾孩子們夸張的動作和表情后面,單純又自尊的心性。我們就這樣跟隨著作者無聲的文字,進入人物豐富的內心世界,我們不是在遠遠地看著他們的生活,我們和他們一起感動,一起絕望,一起狂喜。
《象腳鼓》是有音樂性的。時而狂驟時而柔和時而回旋時而絢爛的旋律應和著人物的命運。冬銀被不幸擊中了;冬銀找到了和她一樣的伙伴;冬銀感受到了音樂的奇跡;冬銀遇到了成長中的煩惱;冬銀隱隱地看到了自己的未來。這些時緩時急的音樂后面,是砰砰砰的象腳鼓律動的聲音,是生命的力量之聲。這么多的聲音在《象腳鼓》里匯聚起來,一起進入無聲的世界。在這個世界里,我們用眼睛聽到美好,用心看到昂揚。這里的大音,是生命倔強的聲音,是希望的聲音,是愛的聲音。這樣的聲音,無所謂聽得見還是聽不見,它就在每一個孩子的心底搏動。
殷健靈《象腳鼓》
人民文學出版社天天出版社
2020年5月第1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