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燕姬
許多老師在自己的教學生涯中,往往把教育科研看作非常高大上、非常困難的事,認為自己能力和程度都無法達到的水平,始終覺得那是專家、學者們的成果,自己從不想研究、不敢研究也不會研究。筆者認為在科教興國的大背景下,教師專業(yè)發(fā)展倍受重視的現(xiàn)狀下,學研究、懂研究、做研究是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必由之路。研究可以從小事情,小問題開始,扎根在自己日常的課堂分析和反思,從一個個的小問題開始分析和研究,慢慢地走向科研之路,我們每一位老師都可以做到,也應該能做到。
一、課堂觀察與分析:教師專業(yè)成長的有效途徑
教師的專業(yè)成長應該從聚集自己的常態(tài)課堂開始。我們在教學實踐過程中總會遇到不同的真情境與真問題,對課堂中的這些問題進行深入地分析,梳理與篩選,找到值得研究的疑難問題,并把這些問題轉化成為自己的研究項目,這又會促使自己結合已知知識和經驗進行反思。所以,教師的研修必須同日常的課堂分析結合起來。對在課堂中產生的疑惑與問題不斷進行案例分析。所謂“處處留心皆學問”,優(yōu)秀的教師都是扎根在自己的課堂中深入思考與研究成長起來的。
二、從教學中進行課堂分析和反思
教學即研究:研究師生角色、研究教學內容、研究教學方式、研究課堂呈現(xiàn)與表達等。所謂反思,則是從實踐經驗中產生的困惑和疑問激發(fā)起來的探究過程,是一種旨在解決問題的思維。就像醫(yī)生需要從臨床實踐中逐步地累積經驗一樣,教師也應該從課堂與教學實踐和案例中展開反思,不斷地在分析與反思中鍛造自己的教學能力。
(一)教學設計反思
教學設計的反思是高效課堂教學的前提和關鍵。教師需要根據(jù)課程標準和課程的內容,結合學生的學情,對教學方法、手段、語言等進行充分研究,并在此基礎上分析教學問題、確定教學目標、選擇教學策略、實施教學方案、評價教學結果等。在完成自己的教學設計后,進行技術性反思??陀^分析教學方法是否有效,設計是否突出學生在課堂中的主體地位,教學過程是否合理,教學效果能否達到預期,怎樣才能更有效。在這個過程中不斷學習、總結經驗,同時進行研究和創(chuàng)造。這一過程老師經歷從實踐到反思再到實踐這種螺旋式的認識過程,使自身的教學水平實現(xiàn)了質的超越,同時專業(yè)能力和業(yè)務水平將得到不斷提高,從不敢研究、不會研究,并逐步走上勇于研究和學會研究的教育科研的道路上。
(二)實踐性反思
實踐性反思是教師在第一次教學實踐中進行深入觀察和分析之后進行的第一次反思。反思總結后的修改也是下一個實踐的開始,如此地不斷反復打磨。教師的教學經驗和能力其實和醫(yī)生相似,是在“臨床經驗”中培養(yǎng)起來的,教師的科研可以從課堂實踐反思中培養(yǎng)起來。教師不僅要關注自己的設計與教法,也要留意課堂本身發(fā)生的各種狀況,更重要的是要分析和思考好在哪,不好在哪,敏銳地發(fā)現(xiàn)問題,積極地思考問題,主動地探究,大膽地實踐和改進,這便是教師教學思想與能力提升的過程。這種反思一旦成為習慣,教師成長的步伐就會加快。
(三)批判性反思
教師從教育教學實踐中發(fā)現(xiàn)的問題出發(fā),不斷地分析問題,在學習間接經驗的基礎上,將知識內化為自己的經驗,改進和提高自身的行為。反思的方式多種多樣,其中最簡單也最常用的就是撰寫教學后記或隨筆。它是教師積極主動地對自己教學活動中有價值的經驗進行批判性理解并進行真實的書面記錄。通過如實記錄自己課堂中的有價值的問題、意外的生成,稍縱即逝的精彩瞬間,及時把所思所想所感記錄和積累下來。敢于去質疑、敢于去嘗試和實踐,用批判性思維拓寬科研之路。
三、反思是最好的研究方式
在日常的教學中,我們都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種各樣的問題,教師為了解決在教學實踐中遇到的實際問題與困惑,通自身的反思,聚焦到有研究價值的特定問題上。面對真問題,展開真行動,開展真研究。沒有研究就不會有好的教學,教學的過程也是研究的過程。在這個過程,教師為了尋求解決問題的策略,便會搜索相關的理論知識進行學習或與同伴開展研討、通過新學的理論和別人的經驗開展新的實踐與反思、螺旋上升式地不斷改進再實踐,這個過各也教師專業(yè)能力也會得到不斷改善和提高,同時教師的專業(yè)知識也得到了大大的拓展,教師的教學科研能力便在這悄無聲息中得到提高。只要不斷地付諸實踐,每一位教師都能做好自己的研究。走上科研之路應該是每位教師專業(yè)發(fā)展的方向。
責任編輯?邱?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