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金娣
【文題亮相】
家就像一棵棵小樹,構成了社會這座大森林。唯有這棵棵小樹茁壯成長,才能有美好的生活與和諧的社會。所以,一個家庭的氛圍、規(guī)矩和風氣就顯得尤為重要,它決定著家庭的高度及后代的成長,我們將其稱之為家風。
閱讀上面的文字,請以“家風”為話題,寫一篇作文。
要求:(1)角度自選,立意自定,文體不限,詩歌除外;(2)表達自己的真情實感;(3)不少于600字;(4)文中不得出現真實的人名、校名和地名。
【范例作文】
傳家寶
王匯彬
看著電視里介紹的大人物,大都有著良好的家庭背景,我不由得心生羨慕,為什么我們家就沒點什么特別的。嗯,讓我好好想一想。
爺爺是一個有些古板的人,信奉板子教育,每當我看到爺爺拿著“老頭樂”從里屋走出來時,總會下意識地想想自己又干了什么壞事兒。與板子配套的是爺爺那張包公似的臉,生氣時陰沉如墨,高興時火紅似陽。
爺爺平時不發(fā)火,可一發(fā)火便怒發(fā)沖冠,一副一蹦三尺高的架勢,活像一只斗勝的公雞。
“老頭樂”是爺爺的法寶,隨時帶在身上,不僅走路時帶著,吃飯睡覺時也放在身邊。那可是爺爺最愛的法寶,他經常揮舞著老頭樂和我手舞足蹈地講一些水滸好漢和三國神將的故事。他的故事里有夢里挑燈看劍的俠義豪情,也有采菊東籬下的悠然自得,這是爺爺的一個江湖夢,而老頭樂便是他的絕世名劍,用來橫掃江湖是再好不過了,或許這就是我們一家子刻在骨子里的江湖情。
父親從小就被爺爺的江湖氣所影響,每天都想干出一些驚天動地的大事。聽奶奶說,父親很小的時候就帶著小伙伴半夜去墓地探險,而現在的父親儼然一個金庸迷,光是《天龍八部》就看了不知多少遍,那《神雕俠侶》也成了他霸占電視機的理由。當然,如果沒有自己的成名武器,他又怎能在家里行俠仗義呢?
于是父親拉著我專門跑到沁河橋旁,在河邊找那些結實的柳條,但是時機不佳,那些柳條都已經被太陽曬得發(fā)黃?;氐郊液?,他又盯上了墻角那個掃把,于是三下五除二拆下了那根棍子,還得意洋洋地向我炫耀。
父親的武俠是他一個人的世界,也是一種對時光的緬懷與追溯。
至于我,沒有讀過金庸,也不了解武俠,但我同樣有著一個英雄夢,追過各種各樣的動漫,小時候迷奧特曼,長大一點,看了柯南。我想,這或許就是我的英雄夢吧!
現在想想,我也不必羨慕那些各種各樣的所謂的世家,因為我們家也有一樣特別的傳家寶——對生活積極樂觀的態(tài)度。
(河南沁陽市覃懷中學)
【各抒己見】
朱昱笑:王匯彬的這篇習作實在太有趣了,直到現在,我還沉浸在喜悅中。尤其是寫父親的部分,詼諧幽默,讓人忍俊不禁。
張子恒:對對對,我和朱昱笑有著同樣的感受,感覺這一家子都很有趣。他們各有特點,卻都那么熱愛生活。
王老師:是??!相信很多同學都和朱昱笑、張子恒一樣,十分喜歡這篇習作。那大家有沒有想過:王匯彬的習作為什么會有如此好的表達效果呢?
李宇翔:我感覺這篇習作首先贏在素材上,其選材十分貼近生活,再加上王匯彬超強的描寫能力,使許多生活細節(jié)如畫面一樣呈現在讀者眼前,具有極強的感染人的力量。
王老師:的確,王匯彬同學能夠真正走進生活,并從中篩選出典型的事件入文,這一點值得贊賞。但老師覺得還有一點同學們沒有發(fā)現,那就是王匯彬同學超強的思考能力。他在面對“家風”這個很多同學都無從下手的話題時,并沒有慌亂,而是靜下心來仔細揣摩,究竟如何才能將話題和生活成功對接,找到合適的寫作角度。
楊柯宇:老師,我覺得王匯彬的習作總能不落俗套,讓人感覺新穎而又不脫離實際,真不知道他是怎么做到的。
【經驗總結】
王老師:是??!這也正是今天我想談的:怎樣讓一篇作文具有創(chuàng)意。同學們剛才的討論,其實已經奔向了今天的主題,那么應該如何解決呢?我想講以下幾點:
一是要有生活的誠實。所謂“生活的誠實”是指一切寫作都圍繞生活發(fā)生,一切作品都為了呈現生活而存在,這是創(chuàng)作出好作品的基本要求,誰都不要試圖打破。具體到寫作實踐中,就是要求同學們要有一定的生活儲備,要有生活感悟的積累,還要有尋找有效生活信息的敏銳感。這樣,才能讓生活成為寫作之源,才能讓生活呈現出多姿多彩的面目。
二是要有思維的變通。寫作時僅僅找到素材是遠遠不夠的,這只是完成了最初的一步,要想寫出有創(chuàng)意的習作,還要具備超強的思考能力。思考什么呢?比如“家風”這個話題,很多同學不知該從何下手,仔細思考一下,便不難發(fā)現其中的端倪。家中規(guī)矩的制訂,習慣的一脈相承以及人生觀的樹立和生活態(tài)度的培養(yǎng)等,都屬于家風的范疇。但僅僅想到這些,還不能確保作文一定有創(chuàng)意,這時就需要思考的變通,也就是選擇合適的角度。比如王匯彬同學就沒有選擇大家都想到的“習慣”“品質”這些角度,而是選擇了從爺爺到父親再到“我”的一種生活態(tài)度的傳承,角度新穎,打動人心。
三是要有鮮活的語言。素材和角度的確定雖然奠定了一篇習作的基礎,但真正要寫出優(yōu)秀的習作,還必須仰仗優(yōu)秀的語言。很多同學可能都有這樣的體會,構思無障礙,素材也很獨特,可寫出來的東西卻跟自己想象中的相差甚遠,這可能就是“想法很豐滿,作品很骨感”吧!可見,語言是寫作中最后也是至關重要的一個環(huán)節(jié)。
要想具備超強語言駕馭的能力,除了掌握描寫手法、修辭手法等寫作技巧外,還必須大量閱讀優(yōu)秀的文學名著,以增長見識,增強語感,同時也豐富思想,增強思考能力。
【名人家風】
史學大師陳寅恪的家風是篤定務實。陳家是書香門第,祖父陳寶箴21歲便中舉人,他的文才、韜略和辦事能力深受曾國藩賞識。父親陳三立為光緒年間進士,官拜吏部主事,以改革天下為己任。陳家重視對后代的教育,開設家塾,延聘名師,子孫很早就發(fā)蒙讀書。陳寅恪幼承家訓,很早就把讀書同正心、立志與做人結合起來。在閱讀大量經史著作的同時,儒家以仁為核心的倫理觀念濡染了他幼小的心靈。這些都成為他日后的立身之道和行為規(guī)范。
國學大師錢穆、錢鍾書等為代表的錢家家風,是好讀書、重教育。有人問錢家為什么出那么多名人?科學家錢偉長戲說:“我們錢家人喜歡讀書,書讀多了容易當官,當官的容易出名?!边@種好讀書的家學源遠流長,錢玄同父子、錢均夫父子、錢穆叔侄、錢學熙父子等錢氏后代,均是勤奮好學的典范。
【小結】
家風,是一個家族代代相傳沿襲下來的體現家族成員的精神風貌、道德品質、審美格調和整體氣質的家族文化風格,是一種經過歷史長期積累而形成的精神尺度。它是包羅文化密碼的中國書本,是建立在中華文化之根上的集體認同,是每個個體成長的精神足印。
今天我們談家風,并沒有世易時移的陌生感,因為家風早已是當代人不可或缺的精神血脈,是社會生活的豐富內化,是精神文明建設的有力抓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