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楓
摘 要:明清時期的揚州經(jīng)濟和文化達到了空前鼎盛的狀態(tài),在鹽商文化的影響和熏陶下,揚州象牙雕刻煥發(fā)出了璀璨的生機。文章具體探討在鹽商文化影響下的揚州牙雕,挖掘揚州雕刻在明清時期到達頂峰的原因。
關(guān)鍵詞:揚州;鹽商文化;揚州牙雕
揚州位于江蘇省中南部,是較早開展對外貿(mào)易和經(jīng)濟交往的一座城市,并且在隋唐時期處于極度繁榮的鼎盛時期,各地的能工巧匠集聚于此。到了明清時期,揚州鹽商更是富甲天下,一年的鹽稅甚至達到了全國總賦稅的三分之一,“乾嘉間,揚州鹽商豪侈甲天下,百萬以下者皆謂之小商”。揚州一時間也成為了全國的文化中心,鹽商們依靠財力大力扶持匠人墨客,使得揚州雕刻在明清時期達到了歷史的頂峰,由此誕生了大批的名家如江南嘉定派的刻竹名家封錫祿、封錫璋、施天璋等。
一、明清揚州鹽商對揚州經(jīng)濟文化的
整體推動作用
古時的揚州是中國南北水陸交通的中心點,物資豐富,因此大批的徽商、晉商來到揚州做生意,由于“東南三大政”(漕、鹽、河)的地理優(yōu)勢,商人們迅速在揚州發(fā)家致富,使得揚州的經(jīng)濟迅速發(fā)展為全國第一,道光年間甚至占到了整個朝廷稅收的四成。因此康熙和乾隆多次南巡來到揚州。
從春秋時期儒家的誕生開始,封建社會結(jié)構(gòu)就自然而然地被分為了“士農(nóng)工商”四個階層,商人在封建社會地位低下,是四個階層中最末流的。
因此,雖然鹽商已經(jīng)在物質(zhì)消費上達到了極盡奢侈的地步,但是社會地位卻仍然不高,而鹽商又大多是外來的徽商晉商,旅居于揚州,還未真正融入揚州城中,所以部分人心中自然產(chǎn)生一種自卑感。致使鹽商渴望迅速地獲得社會地位名望,想要得到別人的尊重和上層社會的認可。因此,鹽商不惜動用大量的財力包裝自己的文化修養(yǎng),大力興辦教育,建立書院,文人墨客和能工巧匠被吸引而來,駐足于鹽商的門下?!昂?nèi)文士,半集揚州”,而這其中又以“二馬”(馬曰琯、馬曰璐)和江春最為著名,“二馬”建立了一個小玲瓏山館,形成了一個以馬氏玲瓏山館為中心的文人圈,江春則修建了康山草堂,揚州畫派有半數(shù)經(jīng)常集聚于這兩地聚會,在這里有大量的書畫詩集和工藝作品流傳于世。
二、揚州鹽商對揚州牙雕的影響
鹽商們?yōu)榇碎_始追求高雅的藝術(shù)和文化,努力包裝自己,甚至一部分的鹽商掀起了一股“棄賈從儒”的潮流,例如康熙時期的進士程文正、程夢星皆是來自揚州鹽商程氏家族。為了提升自己的文化內(nèi)涵,鹽商們開始重金購買各種藝術(shù)品,使得牙雕技藝得到了飛快的發(fā)展,成為當時揚州手工藝術(shù)的標志和代表。而揚州牙雕藝術(shù)能夠在鹽商的推動下獲得如此大的發(fā)展,也有著深厚的社會背景原因。
第一,揚州平面雕刻技術(shù)發(fā)達。揚州刻印歷史悠久,刻書業(yè)自唐朝開始就尤為發(fā)達,明代中后期,揚州地區(qū)承擔了全國大多數(shù)的官刻和私刻的業(yè)務,比如沈括的《夢溪筆談》,該書就是當時在揚州由湯修年主持刻印的。
第二,市場廣闊,對雕刻需求大。由于商人的地位低下,鹽商們急于提升自己的社會地位,甚至在揚州掀起了一股“棄賈從儒”的潮流,未棄賈的鹽商也紛紛希望通過收藏金石工藝品提升自己的精神水平,這才使得揚州雕刻工藝品的市場出現(xiàn)了空前的規(guī)模。
在鹽商的帶動之下,牙雕愈來愈在民間普及,政府官方亦開始使用牙雕品,即給官員們配備象牙雕刻牌等類似的憑證、出入證。史料記載洪武八年(1375年)之后,明朝政府就開始給官員們佩戴官方牙牌,并且分為三種,圓花牌由陪事官領(lǐng)之,長花牌由供事官領(lǐng)之,而長素牌由執(zhí)事人領(lǐng)之。嘉靖九年(1530年)后,官方規(guī)定文官四品以上、武官三品以上全部都配備牙牌,并分為云花圓牌和鳥型長牌兩種。正是由于鹽商和官方的相互促進下,明清時期揚州的牙雕市場十分活躍,也在技法和題材上呈現(xiàn)出了百花齊放的樣態(tài)。
三、明清時期揚州牙雕的歷史傳承
明朝的時候以當時的金陵、蘇州為中心形成了淺刻南派,揚州受到極大的影響。這個時期的南派雕刻可大致分為嘉定雕刻為代表的深刻、金陵濮仲謙的淺刻以及留青陽文?!蹲裆斯{·燕閑清賞箋》云:“嗣后有鮑天成、朱小松、王百戶、朱滸崖、袁友竹、朱龍川、方百林輩皆能雕琢犀象、香料、紫檀圖匣、香盒、扇墜、簪鈕之類,種種奇巧,迥邁前人?!睂P州影響最大同時也在揚州發(fā)揚光大的,就是金陵派的淺刻。
吳熙載將淺刻技法首次運用于象牙雕刻中,他是江蘇儀征人,中國三位公認的金石大家之一,將書法、金石和繪畫同時融入牙雕之中。由于吳熙載深受“揚州八怪”的影響,所以他的牙刻作品都帶有濃濃的文人書畫氣息,備受文人墨客的喜愛,大家紛紛收藏。
雍正時期的揚州大師潘西風擅雕平面淺刻,他渾然天成,別具一格的雕刻手法使他被世人公認為金陵派淺刻繼濮仲謙后第一人。
而清朝末期揚州牙雕再次出現(xiàn)了一位大師——于嘯軒。1915年在日本東京大正博覽會和美國巴拿馬太平洋國際展覽會上,于嘯軒的兩件作品都獲得了金質(zhì)獎章。《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是這樣介紹于嘯軒的鐫刻技藝的:“善淺刻能于寬三分許之象牙扇骨上,刻小行楷三四十行,細若蒼蠅須。非顯微鏡不能晰?!?/p>
四、明清揚州牙雕的技法和特點
揚州牙雕的題材大多為山水風景和書畫大師的書法名作,尤其以微刻技藝和縮臨技藝而聲明遠揚。其中的山水雕刻以絕妙的刀痕再現(xiàn)了國畫中的筆墨意韻和皴擦點染,讓小小的牙板煥發(fā)出中國文人畫的濃厚氣息;而書法雕刻則更加堪稱絕妙,能巧的雕刻大師們在方寸的牙板之間用微雕的技術(shù)將書法的神韻再現(xiàn)其中,字跡細如蠶絲,讓人嘆為觀止,所以又稱“使刀如筆”。
揚州牙雕在整個雕刻系統(tǒng)中屬于淺浮雕,是一種平面雕刻技法,所以大多是以黑白對比為襯托。鄧拓先生評價揚州牙雕大家黃漢侯的作品“揮刀開道路,潑墨現(xiàn)平身”。刻好的牙板需要經(jīng)過染墨渲色,而墨色大多要經(jīng)過數(shù)次的暈染才能達到理想的效果,倘若是刻的書法文字,刻畢便完成,不需要再經(jīng)過染墨的工序。
揚州牙雕的特點是“刀過如筆”,刀法主要分為兩種,沖刻和切刻。沖刻就是依靠不同的力度和角度刻出不同深淺、大小、寬窄的點出來,然后以點連線,以線到面,這種刀法表現(xiàn)得都較為粗獷、奔放。而切刻與之相反,一刀則成一線,刀法暢快自如,多表現(xiàn)細線的流動,雕刻細小的花草蟲鳥的時候切刀的技法便使用的較多。
唐宋時期以及更早的象牙雕刻數(shù)量和題材都頗少,流傳至今的已然是鳳毛麟角。元朝開始流行象牙雕刻章,從五品以上的官員皆開始使用象牙刻印,出現(xiàn)了許多供貴族使用的精美絕倫的牙雕品?!巴馐┙鹧b雕木云龍,內(nèi)盤描金象牙雕福海圓龍一”,“勾闌上描金象牙雕行龍十”,皆反映了元朝貴族象牙制品的精美。而到了明清,牙雕開始普及,或是用于祭祀,或是用于收藏,而且還做成牙牌成為官員出入的證件,上至皇朝天子,下至平民百姓皆喜好牙雕。關(guān)于牙雕題材,達官貴人們喜好龍鳳、祥云、雷紋,百姓們則喜好花花草草。到了清中期,逐漸有外國人來到中國,所以象牙雕品中亦出現(xiàn)了雕刻洋人洋花的作品。《象牙雕刻考略》對康乾時期的象牙雕刻作品和題材還有這樣一段描述:“象牙雕刻至乾隆,其題材亦起變化,不僅為中國從來之圓案,且參以歐洲花樣,如錢泳所述,有作洋花、洋蓮者,更有雕琢西洋人物?!毖赖衿吩谥袊耖g的普及和受歡迎度達到了空前鼎盛的狀態(tài)。
總之,在明清時期鹽商文化熏陶下,這一時期的揚州象牙雕刻無論在題材樣式還是技巧手法上都較唐宋時期進步了頗多,揚州牙雕名家名作也較唐宋時期呈現(xiàn)出了井噴式的增長,并且對周邊城市的象牙雕刻藝術(shù)都產(chǎn)生了比較大的輻射作用。而當清末鹽商制度改革之后,揚州的鹽商們便開始走向衰落,文人巧匠們也開始慢慢從揚州轉(zhuǎn)移到了上海等地,由此可見揚州鹽商對揚州牙雕藝術(shù)的影響十分深遠,鹽商和揚州牙雕的興衰幾乎是同步的。我們可以體會到明清時期的鹽商大家對象牙雕刻工藝品的極致追求和揚州象牙雕刻大師們精湛的技藝、卓越的雕工,是明清時期淮揚地區(qū)文人智慧的結(jié)晶和文化的沉淀,是當時淮揚以揚州畫派為代表的文人文化的縮影。
參考文獻:
[1]小橫香室主人.清朝野史大觀[M].北京:中央編譯出版社,2009.
[2]謝堃.書畫見聞錄[M].[出版地不詳]:學識齋,1868.
[3]高濂.遵生八箋·燕閑清賞箋[M].揚州:廣陵書社,2018.
[4]楊鐸.函青閣金石記[M].[出版地不詳]:湫漻齋,1990.
[5]俞劍華.中國美術(shù)家人名辭典[M].上海:上海人民美術(shù)出版社,1998.
作者單位:
揚州大學美術(shù)與設計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