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瓊
摘 要:隨著時代的不斷發(fā)展和變化,民族舞蹈藝術面臨諸多機遇和挑戰(zhàn),而審美關系著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當人們對我國民族舞蹈藝術有一個明確的審美認識時,就會感受到民族舞蹈的無限魅力,進而喜歡上民族舞蹈藝術,推動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和傳承。同時,一個符合現(xiàn)代人審美的舞種才能夠真正立足于當代種類繁多的藝術形式中,從而得到傳承和延續(xù)。文章基于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與審美的關系,對其進行詳細分析。
關鍵詞:民族舞蹈藝術;欣賞主體;審美
舞蹈是一門藝術,而民族舞蹈更是我國眾多傳統(tǒng)藝術形式中較早產生的一種。從古至今,不管什么藝術,其都是現(xiàn)實生活審美的一種反映形式,民族舞蹈藝術作為將人類情緒、生活、精神直觀展現(xiàn)出來的一種藝術形式,其中蘊含了極為豐富且深厚的內容,可以說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離不開審美,而審美正是推動民族舞蹈藝術不斷發(fā)展的主要因素。
一、民族舞蹈藝術發(fā)展對審美的影響
(一)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時間性
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隨著時間而變化,并且依附著社會變化而發(fā)展,在舞蹈中將生活融入其中。因此,民族舞蹈藝術本身就具有一定的時間性,在不同時間段帶給欣賞主體的感受也是不同的,所以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對欣賞主體的審美具有很深的影響。
我國民族舞蹈藝術的歷史可以追溯到夏商時代,在這個時期民族舞蹈藝術才正式作為一個獨立的領域,出現(xiàn)了諸多的專業(yè)舞蹈者,在青海大通縣孫家寨出土的舞蹈紋彩陶盆(圖1)就是最好的證明,雖然那時的舞蹈者大多是奴隸,但是他們推動了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
在夏桀時期,受其時代的影響,當時對民族舞蹈藝術的審美大多是“以巨為美,以眾為觀”,當時欣賞主體的審美觀都是以此為依據(jù)而形成,直到夏桀滅亡欣賞主體的審美觀還沒有發(fā)生太大的改變,一直到另一個時期的興起,民族舞蹈藝術發(fā)生了變化,欣賞主體的審美觀才有了巨大的改變,可見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對欣賞主體審美的深厚影響[1]。
漢代時期,因為提倡“獨尊儒術”,所以民族舞蹈藝術中所表現(xiàn)出來的大多是這種思想,同時民舞舞蹈藝術也開始融入“形”“聲”“情”,將所要表達的思想傳達出來。受到這種民族舞蹈藝術的影響,欣賞主體的審美又發(fā)生了改變,欣賞主體通過舞蹈對天、地、人的認識有了改變,對人與自然有了了解,并且通過民族舞蹈藝術對儒家思想有了更深層次的認識。那時候的民族舞蹈藝術已經在人們的生活中占據(jù)了重要位置,是觀賞者思想的寄托,同時也是審美觀形成的重要因素。
而唐朝時期,由于其經濟繁榮,民族舞蹈藝術也到達了一定的高度。那時的民族舞蹈藝術不但將隋代的樂舞傳承了下來,還留下了眾多前朝的舞蹈藝術家。受民族舞蹈藝術的影響,人們的審美在不斷豐富,可以接受多種事物的融合,這也是出現(xiàn)唐朝盛世的原因之一[2]。
通過這些事例可見,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時間性,而不同時間的民族舞蹈藝術對不同時期人們的審美所產生的影響不同,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推動了人們審美的形成,也帶動了一個時期的變化。
(二)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空間性
舞蹈藝術不僅僅是一種藝術形式,也是人們生活狀態(tài)的一種體現(xiàn),具有豐富的歷史背景,其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空間性。尤其是民族舞蹈藝術,其中體現(xiàn)了各種民族風俗、生活習性等等,而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所以各民族形成了獨特的民族舞蹈藝術,這種藝術的擴散又影響了欣賞主體的審美水平,同時帶動了多民族之間的交流。
例如,在我國南北朝時期,民族舞蹈藝術種類最為豐富。在南朝宋武帝時期,民族舞蹈藝術一直都是以漢族的樂舞傳統(tǒng)為依據(jù),所以各民族之間的穿著打扮都和漢族差不多,可見人們的審美深受民族舞蹈藝術的影響[3]。
又如,到了晉代時期,東遷將北方民族舞蹈藝術帶到了南方,而南方民族舞蹈藝術大多以溫柔典雅的情調為主,受到外來舞蹈藝術的影響,人們的審美在發(fā)生變化,原有的舞蹈藝術已經不能滿足當時欣賞主體的審美要求,所以舞蹈藝術家對原有舞蹈藝術進行了加工,從而形成了諸多優(yōu)美的民族舞蹈藝術。
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具有一定的空間性,體現(xiàn)了不同民族、不同時期的風俗習慣等等,這些通過民族舞蹈藝術傳遞到各個地方,使得欣賞主體的審美發(fā)生改變,從而導致當?shù)孛褡逦璧杆囆g進行革新。也就是說,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改變了審美,而審美也促進了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
二、審美對民族舞蹈藝術發(fā)展的影響
一個優(yōu)秀的藝術才能夠提升欣賞主體的審美能力,從而使欣賞主體感受到藝術中的具體形象,將虛當作實,將假當作真,將白當作黑,感受到藝術所要表達的真實情感和內涵。民族舞蹈藝術是通過審美需求而展開的,是在審美需求下所創(chuàng)造的,需要欣賞主體能夠借助自身的審美想象將藝術具體化,進而形成審美意象。欣賞主體在這種強烈的情感支撐下,對民族舞蹈藝術產生一種更深層次的理解和感悟,感受到民族舞蹈藝術所要表達的那種難以用語言傳達出來的價值和精神[4]。
在欣賞主體對民族舞蹈藝術進行審美的這個過程中,其審美觀會受到欣賞主體真實情感的推動,從而產生一種主觀能動性,促使自身產生不同的心理活動,但是這種主觀能動性的產生是以欣賞主體的審美經驗為前提的。具有不同審美經驗的欣賞主體對民族舞蹈藝術的感受不同,同時欣賞主體的審美也受到欣賞主體自身的限制,對民族舞蹈藝術的感受和領悟點不同就會產生不一樣的審美觀,進而其審美能力也會發(fā)生改變。
而民族舞蹈藝術本身具有豐富的內容和深厚的內涵,其反映了一個民族的多個方面,是一個民族藝術的體現(xiàn),同時也是一個民族文化的載體。因為欣賞主體的審美在不斷發(fā)生變化,所以民族舞蹈藝術中的內容和內涵也在不斷發(fā)生變化,其中所傳達的信息也在改變。所以說,欣賞主體的審美要求民族舞蹈藝術在原有基礎上不斷進行革新和改變,進而使民族舞蹈藝術得到完善和創(chuàng)新,能夠在不斷變化的時代中穩(wěn)步生存和發(fā)展。
例如,每年春晚節(jié)目都有民族舞蹈藝術的表演,不僅是對傳統(tǒng)藝術形式的一種傳承,也是為了讓欣賞主體感受到民族舞蹈藝術的魅力,進而使欣賞主體能夠愛上民族舞蹈藝術,將其發(fā)揚光大。同時,這些民族舞蹈藝術在發(fā)生著改變,和以往所觀賞到的民族舞蹈藝術不同,融入了些許現(xiàn)代藝術,使得民族舞蹈藝術越來越符合欣賞主體的審美觀,真正促進了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5]。
三、結語
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人們的文化素養(yǎng)也在不斷提升,民族舞蹈身為傳統(tǒng)藝術形式之一,被越來越多的人所喜愛。民族舞蹈藝術經過時代的打磨越來越符合現(xiàn)代人的審美,同時隨著人們對民族舞蹈藝術的熱愛,其審美能力也在不斷提升。可以說民族舞蹈藝術的發(fā)展和審美是相輔相成的,因為民族舞蹈藝術的不斷發(fā)展,人們的審美發(fā)生改變;同時,因為現(xiàn)代人的審美觀不同,民族舞蹈藝術也在不斷被創(chuàng)新和改進,進而能夠在不斷變化的社會中立足和發(fā)展。
參考文獻:
[1]高莎.基于文化視域下的民族舞蹈探究[J].貴州民族研究,2019(5):137-140.
[2]李怡林.立足民族文化之根 推進云南舞蹈發(fā)展:云南舞蹈發(fā)展研究[J].大眾文藝,2019(5):141-148.
[3]易辛.民族舞蹈的審美價值和藝術魅力探析[J].戲劇之家,2019(1):126.
[4]李梅.云南紅河彝族兩大支系舞蹈的特點及其發(fā)展探討[J].戲劇之家,2017(18):136-137.
[5]婁山.民族舞蹈藝術與技巧研究[J].戲劇之家,2017(13):166.
作者單位:
云南民族大學藝術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