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瑋瑋
中國古典詩詞文化博大精深,其豐富的人文內(nèi)涵和凝練的藝術魅力,讓每一個詩詞愛好者深深著迷。正所謂“詩中有春色滿園,詞中有人生百態(tài)”。然而對于一些小學生來講,學習古詩卻是“一把辛酸淚”:因為缺乏豐富的人生閱歷,缺乏品鑒經(jīng)典的情懷,加之古詩詞距今年代久遠,所以常常讓年幼的他們“難解其中味”,并受到枯燥乏趣的困擾。那么,如何讓學生學得有趣,學得有效呢?筆者以為,基于T型課堂學習背景,要使學生的古詩學習既有視野上的“寬度”又有思維上的“深度”,教師可以嘗試“打開”文本拓展延伸,引導學生從學一首到學一組,通過比照閱讀、縱深探究,發(fā)現(xiàn)古詩趣味學習、深度學習的“最佳路徑”。
一、類比拓展,思考驗證,參透“一種手法”
古詩學習,借助文本注釋和資料理解詩意其實不算難事,難的是體悟古詩中作者表達的情感和古詩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手法。大凡古詩,基本都是寥寥幾十字,語言高度凝練,需要讀者仔細推敲,方能有所體悟。即便如此,學完“這一首”古詩,不同學生對詩人獨特的表現(xiàn)手法也會有不同程度的理解,甚至有些學生只能有個朦朧的認識而無法豁然開朗。這種時候,拓展同類寫法的一組古詩進行比較學習,在拓展的組詩中進一步驗證“這一首”古詩里的表現(xiàn)手法,能讓學生對“這一種手法”產(chǎn)生更加清晰的認識,進而初步建構起古詩文體的特征圖式,從中習得古詩創(chuàng)作的表現(xiàn)手法。下面以《山居秋暝》《鳥鳴澗》組詩學習的片段實錄予以說明。
師:詩人看到了哪些景物呢?請在《山居秋暝》的頷、頸聯(lián)詩句中圈出來。
生:我圈畫了“明月”“松”“清泉”“石”“竹”“蓮”“漁舟”“浣女”。
師:你們瞧,這些景物組成了一幅畫面,可謂“詩中有畫”。細細品讀這四句詩,想象畫面,你仿佛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
生:我仿佛看到月光照在松林間,清澈的泉水在石頭上流淌。女子洗衣歸來,竹林里一片喧鬧。蓮葉晃動著,打魚的小船順著水流向下行。
……
師:幾位同學都看到了明月照在松林間。再看詩中這幅畫面,明月還照在哪呢?
生:它還會照在清泉、石頭、竹林、蓮葉、漁舟上,或者也照在浣女的臉龐。
師:是呀,明月的清輝灑向大地,照耀林中萬物,想象著讀好這幅畫。(生讀)
師:在這幅畫中,我們仿佛還聽到了哪些聲音呢?
生:我聽到泉水嘩嘩(或叮叮咚咚)地流淌。還有竹林搖曳聲、劃槳聲、水聲、蓮葉搖動聲……
生:還有浣女們的說笑聲。
師:她們會說些什么呢?她們的歡聲笑語和“竹喧”有什么聯(lián)系呢?
生:她們可能聊聊洗衣服時的事,也可能拉拉家常,因為很開心,所以說笑的聲音就大了,連原本安靜的竹林都感覺喧鬧起來了。
師:這么多聲音,都在這幅畫面中,請大家一邊讀一邊仔細體會。(生讀)
師:好一首秋夜林中曲!你們有沒有發(fā)現(xiàn),同樣是寫景物,“明月松間照”和后面三句有什么不一樣的地方嗎?
生:第一句沒有聲音,后面三句里都有聲音。
生:我明白了!第一句描寫的是沒有聲音的景物,后面三句描寫的是動態(tài)的景物,這就是動靜結合。
師:是呀,這幅畫面里既有靜態(tài)的景,也有動態(tài)的景,詩人一一描繪出來,這種表現(xiàn)手法就叫動靜結合。詩人很善于使用這種表現(xiàn)手法,比如他的另一首詩《鳥鳴澗》……
師:《鳥鳴澗》這首詩中寫了哪些景物呢?你們發(fā)現(xiàn)這些景物有什么特點了嗎?
生:寫了桂花、春山、月、山鳥、春澗等景物。其中的春山和春澗都是靜態(tài)的景,而桂花落、月出、鳥鳴則是動態(tài)的景。
生:我發(fā)現(xiàn)詩人描寫的景物有靜也有動,也是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
師:現(xiàn)在把兩首詩對照起來看,發(fā)現(xiàn)兩首詩都用了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那么這種表現(xiàn)手法有什么作用呢?
生:讓景物更有畫面感。
生:描寫動態(tài)的景物,可以展現(xiàn)大自然的生機,增加了活力。
生:這并不是表現(xiàn)大自然的生機勃勃,因為寫的是晚上的山林,非常寂靜,所以才聽到清泉、浣女、花落、鳥鳴的聲音,這反而更加襯托出山林的幽靜。
師:把掌聲送給這位同學!動靜結合的描寫,更能表現(xiàn)出山林的靜謐,也表達了詩人對山居的喜愛之情。
……
《山居秋暝》是唐代詩人王維的一首非常出名的代表作,其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堪稱經(jīng)典,教師應注意引導學生在閱讀中有所發(fā)現(xiàn)、仔細品味。學生通過“想畫面”“聽聲音”,逐步發(fā)現(xiàn)了“這一首”詩中景物描寫的特點,初步認識了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但對于高年級的學生來說,要習得這種表現(xiàn)手法、領悟它的作用直至遷移運用,光靠“這一首”古詩的學習還不夠,此時此刻“打開”文本,將探究學習拓展開去,給學生補充同類型的古詩《鳥鳴澗》,讓學生在兩詩的類比中找到共同之處,繼續(xù)感受“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加深對這種表現(xiàn)手法的理解和感悟,并在進一步的思考與交流中,體悟這種表現(xiàn)手法的作用——除了能增加畫面感、給人身臨其境之感,還能發(fā)揮“以動襯靜”的作用,用動態(tài)景物的描寫襯托出山居的靜謐美好。
這節(jié)課,真正實現(xiàn)了T型課堂有寬度、有深度的學習。《鳥鳴澗》的補充,不是在內(nèi)容上和《山居秋暝》形成“1+1”的簡單疊加,而是在“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這個核心點上讓二者一脈相承、深度對接,為學生深度學習拓展了空間。這個深度,不是方式上機械地讀讀背背,而是引導學生的思維走向縱深:在《山居秋暝》中初探“動靜結合的表現(xiàn)手法”,在《鳥鳴澗》中加深對這一手法的認識,在兩相比較中領悟其作用,在不斷地圈畫朗讀、想象描述、傾聽交流、方法類比中經(jīng)歷思維的訓練與提升。
二、對比延伸,梳理總結,發(fā)現(xiàn)“不同表達”
古詩學習,還可以鏈接不同寫法的組詩,幫助學生理解“這一首”古詩的表現(xiàn)手法:通過引導學生在相似內(nèi)容、別樣表達的組詩學習中,回望發(fā)現(xiàn)、梳理總結其間的不同之處;透過這些不同之處,透過這些拓展延伸的組詩,在對比閱讀中不僅發(fā)現(xiàn)“多種可能性”,更參透“這一首”古詩的核心內(nèi)容,讓理解更深刻。下面以《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送元二使安西》《別董大》組詩學習的片段實錄加以說明。
師:我們已經(jīng)了解了《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這首詩的意思,也知道孟浩然對李白來說亦師亦友,李白對他非常敬仰。想象一下,孟浩然即將離開,李白此刻是怎樣的心情?
生:我想李白應該挺難過的,畢竟好友就要走了,古代交通不發(fā)達,這一分別還不知道什么時候才能再見呢。
生:我覺得李白不一定會太難過吧,這不符合他豪放的性格啊。他心中也許會有不舍,但更多的,可能是希望孟浩然一路平安吧。
生:我認為李白會很不舍,不舍得孟浩然離開。我自己和朋友分別時都會依依不舍。
師:你們都揣摩到李白有依依不舍的惜別之情,那么他在詩中表達了嗎?(學生在小組討論后作答)
生:有?!肮路闭f明長江上船雖然很多,但李白眼里只有孟浩然的“那一條船”。
生:“碧空盡”說明李白目送孟浩然很久,直到船消失在天空的盡頭,他還是不愿離去,依依不舍。
生:我覺得“長江”正是他們綿綿不絕的友誼的象征。
師:原來,所有的深情都藏在這些景物之中。借助景物來表達這依依惜別之情,叫作“借景抒情”,這里的情是含蓄的表達。(板書:借景抒情 含蓄表達)
師:現(xiàn)在,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這首詩,讀到景物時,要把藏在其中的感情讀出來。(生讀)
師:《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可謂送別詩的經(jīng)典。那么,是不是所有的送別詩都是這樣借景抒情的呢?有沒有別的方式呢?(課件出示《送元二使安西》和《別董大》兩首詩)請兩位同學分別讀。(生讀)大家思考一下,這兩首詩中有景物描寫嗎?
生:有。“渭城朝雨浥輕塵,客舍青青柳色新”和“千里黃云白日曛,北風吹雁雪紛紛”。
師:詩中還有兩句話,不是寫景的,是寫什么的?
生:寫人物對話。
師:誰跟誰在對話呢?想象一下,他會說些什么呢?試用下面的句式說一說。(課件出示句式,如圖1;生說略。在生說的過程中,教師要結合學生說的話順勢提問作者“想表達什么”,從中明確“祝?!薄跋e”“友誼”“寬慰”等意)
[? 王維舉起酒杯對元二說:“? ? ? ? ? ”
高適拍拍董大的肩膀說:“? ? ? ? ? ” ]
師:這兩首詩表達惜別之情的方式,和李白的“借景抒情”有什么不同?
生:這兩首詩都是直接話別。
師:是呀,無論王維還是高適,都是用話語直接表達對朋友的依依惜別之情,這是通過言語訴情,這樣的情是直抒胸臆的。(板書:言語訴情 直抒胸臆)
師:借景抒情也好,言語訴情也罷,不同的送別詩,卻有一樣的離別情!課后請同學們再去收集一組送別詩來讀,如《送友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相信大家會對送別詩的寫法有更深的體悟!
《黃鶴樓送孟浩然之廣陵》是送別詩的經(jīng)典之作,“借景抒情,含蓄表達”是這首詩最值得品味的寫作特色。教學中,教師引導學生通過聯(lián)系生活、想象畫面,感受詩人與好友的依依惜別之情;通過研讀詩句的語言特色,發(fā)現(xiàn)惜別之情藏于“孤帆”“碧空盡”“天際流”等景物之中,情感表達含蓄委婉。學完這首詩,教師將學生由“這一首”詩引向“這一組”詩(《送元二使安西》和《別董大》),繼續(xù)圍繞“送別詩中的情感及其表達方式”這一核心點進行拓展,朗讀并思考:這兩首詩是否也有景物描寫?除了景物之外還有什么?想象詩人還會說些什么?學生通過對比閱讀,很容易發(fā)現(xiàn)“這一組”詩中的另一種情感表達——“言語訴情,直抒胸臆”,同時也更加明晰了“這一首”詩中“借景抒情,含蓄表達”的表現(xiàn)手法。課堂最后,教師又向?qū)W生推薦了《送友人》《送杜少府之任蜀州》《曉出凈慈寺送林子方》等送別詩,進一步將小專題研究延伸到課堂之外。
這節(jié)課中,T型課堂的寬度,體現(xiàn)在打開文本的學習內(nèi)容上,由“這一首”詩的學習,擴展到了“這一組”詩的品析,直至更多首詩的研究,為的是讓學生更多地了解“送別詩”這一類詩的寫法特色,開拓學生閱讀的視野;T型課堂的深度,則體現(xiàn)在聚焦表達內(nèi)涵上,通過比較異同、想象情境、補白對話等學習方式,可以有效訓練學生思維的深度,由一種抒情方式的理解感悟,擴展到多種抒情方式的探究發(fā)現(xiàn),最終解開“送別詩”情感表達方式的密碼,正所謂寬度深度兩相和。
T型課堂背景下的古詩學習,需要教師引導學生向語言更遠處欣賞品味,向情感更深處探索發(fā)現(xiàn)。課堂有寬度及靈動性,思維有深度及活躍性,教學才有張力,學習才有效度和吸引力。
(責編 白聰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