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市薊州區(qū)穿芳峪鎮(zhèn)衛(wèi)生院(301909)劉宏亮
高血壓是臨床最常見的全身血管性疾病,多發(fā)生于中老年群體。目前,臨床主要以控制血壓、改善癥狀、防止并發(fā)癥等為治療原則[1]。阿替洛爾與纈沙坦均為臨床常用抗高血壓藥物,且具有良好的治療效果,但臨床對于二者聯(lián)合使用產(chǎn)生的治療效果研究甚少?;诖耍狙芯恐荚谔接懓⑻媛鍫柵c纈沙坦聯(lián)合治療高血壓的效果。具示如下。
1.1 一般資料 選擇2016年2月~2019年5月在我院接受治療的高血壓患者90例,隨機分為兩組,各45例。對照組中男23例,女22例;年齡45~69歲,平均年齡(57.12±2.36)歲;病程1~8年,平均病程(4.51±1.10)年。觀察組中男24例,女21例;年齡44~70歲,平均年齡(57.24±2.24)歲;病程1~9年,平均病程(4.89±1.21)年。資料對比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所有患者同意參加研究。
1.2 方法 兩組患者均給予常規(guī)控制飲食,戒煙戒酒,并適量運動。對照組在此基礎上實施硝苯地平與纈沙坦聯(lián)合治療,其中口服硝苯地平(浙江泰利森藥業(yè)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19991088),20mg/次,1次/d;口服纈沙坦(常州四藥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20010823),起始劑量為80mg/次,1次/d,若治療4周無效時可加大劑量至160mg/次,1次/d。而觀察組實施阿替洛爾與纈沙坦聯(lián)合治療,其中纈沙坦用法用量同對照組,阿替洛爾(山東信誼制藥有限公司,國藥準字H37023046),口服,3片/次,3次/d。兩組均連續(xù)治療8周。
附表1 兩組心率變異性對比()
附表1 兩組心率變異性對比()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aP<0.05。
時間 組別 RMSSD(ms) SDNN(ms) SDANN(ms) PNN50(%)治療前對照組(n=45) 26.33±4.89 95.64±9.53 85.84±10.86 8.13±1.69觀察組(n=45) 26.42±4.63 95.12±9.46 86.12±10.57 8.16±1.75 t 0.090 0.260 0.124 0.083 P 0.929 0.796 0.902 0.934治療后對照組(n=45) 32.63±5.19a 105.72±10.32a 96.88±11.13a 12.45±2.03a觀察組(n=45) 38.59±5.56a 114.34±11.28a 112.24±12.05a 15.34±2.11a t 5.257 3.782 6.281 6.621 P 0.000 0.000 0.000 0.000
附表2 兩組交感神經(jīng)活性對比(,ng/L)
附表2 兩組交感神經(jīng)活性對比(,ng/L)
注:與同組治療前對比,bP<0.05。
時間 組別 腎素 腎上腺素 去甲腎上腺素 腎素及血管緊張素Ⅱ治療前對照組(n=45) 0.68±0.04 81.58±10.22 586.51±34.86 92.50±3.57觀察組(n=45) 0.69±0.05 82.03±9.44 587.12±34.61 92.11±3.65 t 1.048 0.217 0.083 0.512 P 0.298 0.829 0.934 0.610治療后對照組(n=45) 0.45±0.07b 77.47±9.32b 335.82±35.72b 87.41±7.45b觀察組(n=45) 0.33±0.16b 73.71±8.41b 274.65±36.34b 68.33±6.13b t 4.609 2.009 8.053 13.267 P 0.000 0.048 0.000 0.000
1.3 評價指標 治療前與治療8周后,①采用心率變異性檢測儀(吉林東華原醫(yī)療設備有限責任公司,DHD-6000型)檢測相關指標,時域檢測以RR間期為變異基礎,包括連續(xù)5min正常RR間期差值的均方根值(RMSSD),連續(xù)5min正常RR間期均值的標準差(SDANN);24h正常RR間期標準差(SDNN);正常相鄰RR間期的差>50ms的心搏數(shù)所占百分比(PNN50);②于清晨分別采集兩組患者靜脈血3ml,3000r/min離心10min,提取血漿,采用放射免疫法檢測交感神經(jīng)活性指標,包括:血漿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素及血管緊張素Ⅱ濃度。試劑盒均來自上海易博生物技術有限公司。
2.1 心率變異性 兩組治療后RMSSD、SDNN、SDANN、PNN50值均高于治療前,且觀察組RMSSD、SDNN、SDANN、PNN50值均高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1。
2.2 交感神經(jīng)活性 兩組治療后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素及血管緊張素Ⅱ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P<0.05)。見附表2。
高血壓是一種以體循環(huán)壓力異常增高為主要特點的臨床綜合征,是心腦血管疾病高發(fā)的主要致病原因,且發(fā)病率較高。相關研究顯示,當血壓升高時,會反射性導致心率加快,并伴隨心臟與血管結構性變化,若長期處于高血壓狀態(tài),則會出現(xiàn)左心室肥厚,甚至導致心率失常[2]。此外,交感神經(jīng)興奮增高與高血壓也有明確的關系,特別在較年輕的高血壓患者上有明顯表現(xiàn)。當交感神經(jīng)興奮時,作用于β細胞,導致腎上腺素釋放增多,使患者心肌收縮力增強,同時作用于血管α受體,使小動脈收縮,從而導致血壓上升[3]。因此,有效控制心率變異,穩(wěn)定交感神經(jīng)活性對于高血壓患者有著重要意義。
本研究針對高血壓的發(fā)病特點,主要采用阿替洛爾與纈沙坦聯(lián)合治療。其結果顯示,治療后觀察組各項心率變異性指標值均較對照組高,兩組治療后腎上腺素、去甲腎上腺素、腎素及血管緊張素Ⅱ水平均較治療前降低,且觀察組降低幅度大于對照組。由此可見,二者聯(lián)合治療的效果更為顯著,在降低了交感神經(jīng)活性同時,可有效控制心率變異。分析其原因為:阿替洛爾是心內(nèi)科常用的控制心率的藥物,是心臟β1受體拮抗劑,因而可直接作用于心臟,降低心臟的輸出量,減慢心率,進而降低血壓,且口服后作用持續(xù)時間較長,可達24小時,廣泛分布于各組織。而纈沙坦為血管緊張素Ⅱ受體AT1拮抗劑,特別適用于對血管緊張素轉(zhuǎn)換酶抑制劑不耐受的患者[4]。該藥物的作用機制主要是通過選擇性地阻斷AngⅡ與血管緊張素Ⅱ的I型(AT1)受體的結合,抑制血管收縮和醛固酮的釋放,同時封閉AT1受體,刺激未封閉的AT2受體,起到降低血壓作用[5]。此外,該藥品對腎臟和血糖有一定保護作用,因而在臨床被廣泛應用。阿替洛爾與纈沙坦均可有效治療高血壓,但在作用機制上具有差異性,將二者合用,極大增強了治療效果。
綜上所述,阿替洛爾與纈沙坦聯(lián)合治療高血壓患者的效果顯著,可有效控制心率變異,抑制交感神經(jīng)活性,值得臨床推廣使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