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龍霄飛
美,時時刻刻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但是要認識、欣賞美,我們需要一雙發(fā)現(xiàn)美的眼睛。從古代藝術中汲取美的養(yǎng)分,對于身處紛繁蕪雜的現(xiàn)代社會中的我們來說,或許能夠有事半功倍的效果吧。陶瓷器在我們的的生活中隨處可見,尤其是這些年來茶事、花事走入千家萬戶,人們對于陶瓷藝術美的追求也越來越高。但是不是我們對拿在手里的陶瓷器都能夠了解這是不是一件具有藝術美的器物呢?美在哪里呢?您或許會說,一件器物美不美,仁者見仁,智者見智,每個人的理解不一樣。誠然如此,但判定或解讀一件陶瓷器物的美丑還是有一定的標準的,或者說還是有一個基本的共識吧。
古陶瓷首先是實用器,然后才是藝術品
陶瓷最開始是為實用而出現(xiàn)的器物,但用我們現(xiàn)在的眼光來看,陶瓷器物在客觀上就具有一定的藝術成分和審美因素。隨著時間的推移,人們逐漸認識到了陶瓷這種藝術成分和審美因素的存在,把陶瓷作為了包含藝術要素的日用品,作為觀賞對象、裝飾品來創(chuàng)造和鑒賞。
陶瓷很早就成為與銅器、玉器、竹木牙角器等并列的一種古代藝術品門類,現(xiàn)在更是作為工藝美術的一個大類。我們把陶瓷作為一種審美對象來看待時,它就成為與現(xiàn)實美和自然美不同又超乎其上的藝術美。藝術美要通過鑒賞來獲得,需要有審美的判斷能力和很好的文化修養(yǎng),具備了這樣的水平才能夠很好地判斷古陶瓷的雅、俗與美、丑。
什么是古陶瓷藝術審美?我們可以這樣來看,從古陶瓷的歷史、造型、裝飾、胎體、釉彩、燒造上尋找美的元素,探尋古陶瓷歷史對于器物審美觀念的影響,發(fā)現(xiàn)古陶瓷線條構圖之美、紋飾圖案之美、色彩變幻之美、工藝技法之美,進而判別古陶瓷器物的雅俗美丑。
欣賞一件古代陶瓷作品,要從以上幾個方面入手,我們以這件清雍正珊瑚紅地琺瑯彩花鳥紋瓶(圖1)為例來說明。首先看它的時代為清代雍正時期,這個時期陶瓷器物制作精工,文雅精細,集歷代大成;其次看釉彩,使用的是琺瑯彩工藝,屬于釉上彩,是唯一在皇宮中完成的名貴品種,存世量少;再次看造型,這是一件蒜頭瓶,這種瓶式來源于秦漢時期的銅蒜頭壺,陶瓷借鑒而不斷燒造,變化多樣;再來看裝飾,瓶外壁工筆繪畫翠竹碧桃小鳥,筆觸細膩,繪畫工細,設色典雅富麗;然后看胎體,從底部無釉處可以看出胎質細膩,用料講究;最后看燒造,從瓶的整體反映來看,造型規(guī)整,表面繪畫發(fā)色到位,胎體細密而勻稱,說明燒造火候掌握適度,燒制恰到好處。
了解了欣賞一件古代陶瓷器物的基本步驟后,我們又如何一步一步去辨別它們的雅俗美丑,如何來完成古陶瓷的藝術審美呢?
首先,從古陶瓷發(fā)展歷史看審美,要了解和把握不同時期的優(yōu)秀作品,需要知道什么樣的器物是符合藝術審美的作品。中國古陶瓷發(fā)展經歷了原始萌發(fā)、過渡演變(商周~秦漢)、發(fā)展提高(三國兩晉南北朝)、普及繁榮(隋唐)、成熟進步(宋遼金)、輝煌鼎盛(元明清)幾個時期。對于不同的發(fā)展時期,我們要了解這一時期陶瓷器物的基本特點。
圖2 西周 原始青瓷罍
圖3 五代~宋 越窯劃花宴樂人物執(zhí)壺
圖4 遼 醬釉馬鐙壺
圖5 明宣德 青花靈芝紋石榴尊
舊石器時代到新石器時代是原始萌發(fā)時期,這是陶器的時代,還處于原始、粗樸、簡單的階段,器物造型相對簡單,工藝手法較為原始。商周到秦漢是過渡演變時期,陶器不斷發(fā)展,原始瓷出現(xiàn),釉的發(fā)明對于瓷器藝術產生了深遠的影響;原始青瓷(圖2)在原料處理和坯泥煉制上還顯得比較粗糙,器物造型較為單調,釉色不穩(wěn)且薄厚不均。三國兩晉南北朝是發(fā)展提高時期,青瓷一統(tǒng)天下,燒造的地域進一步擴大,但也有少量的黑釉瓷和白瓷出現(xiàn)。這個時期,社會動蕩,戰(zhàn)亂不斷,民族的融合及佛教的傳入,促使陶瓷藝術風格呈現(xiàn)多樣化的面貌。白瓷在這一階段燒造成功,釉色雖不夠純凈和潔白,但已經是中國瓷器史上一個新的里程碑。隋唐兩代是普及繁榮時期,此時的政治、經濟、文化、商業(yè)貿易空前繁榮,推動了制瓷業(yè)的進步和瓷器市場的擴大,形成了“南青北白”的格局。南方以生產青瓷為主,越窯為最典型的代表,瓷胎輕薄致密,釉層晶瑩細潤,取得了極高的瓷藝成就(圖3)。唐代邢窯白瓷為所謂“北白”的代表,瓷胎、瓷釉白度都很高,瓷胎堅實、致密,叩之發(fā)出金石之聲。宋遼金三朝是成熟進步時期,宋代器物以當時的審美為風尚,體現(xiàn)出實用、質樸、恬靜、優(yōu)美的作風,強調造型的線條美;遼、金兩代的瓷器生產在吸收漢地文化的基礎上,器物表現(xiàn)了游牧民族的風格與地域特色,出現(xiàn)了馬鐙壺(圖4)、雞腿瓶等器物造型。元明清三代是輝煌鼎盛時期,元代是中國瓷器發(fā)展史中承前啟后的一個重要的時期,景德鎮(zhèn)窯逐漸成為瓷業(yè)生產的核心。陶瓷藝術到明清時期呈現(xiàn)出燦爛輝煌的景象,各類陶瓷藝術品璀璨生輝;以青花瓷為代表的彩瓷興盛起來(圖5),顏色釉瓷的燒造進入爐火純青的境界,單色釉品種不斷創(chuàng)新。
圖6 元 釉里紅玉壺春瓶
其次,從古陶瓷的器物造型看審美,要對器物構成的線條是否流暢、比例是否協(xié)調上來考量。器物的輪廓線就是線條,不同時期、不同種類的器物的外形輪廓是有差異的。器物的造型有繁簡之分,因而在線條的勾勒上也是各有特點的。簡單造型的器物線條看似單調,但往往難于把握,容易流于僵硬、滯澀(圖6)。直線要筆直而有力度,雖然直卻需看似有彈性(圖7);弧線要有曲度,起伏要柔緩而富于韻律。復雜造型的器物線條由于結構的不斷重復與組合避免了過多較長的線條而易于把握,但無論是對直線還是弧線的審美要求還是一致的。器物線條的流暢與陶瓷工藝密不可分。拉坯成型時手藝的熟練與否,決定了外形的線條是否連貫以及胎體收與放的程度;修坯時如能夠去除拉坯時出現(xiàn)的缺陷,則可以修正外形輪廓線條出現(xiàn)的問題;而修坯的好壞也影響著施釉的效果,釉的厚薄同樣也影響著器物外形線條的流暢程度(圖8)。
圖7 清乾隆 粉彩纏枝蓮紋多穆壺
圖8 明 青釉龍鳳紋瓶
陶瓷器物各部分的比例是否協(xié)調決定著這件器物的雅與俗,比例是器物自身各部分的大小、長短、高低在度量上比較關系。比例的協(xié)調與否全憑工匠的個人修養(yǎng)、經驗與審美水平。依現(xiàn)代審美要求來說,如果能夠符合黃金分割比例是最完美的,但我們對于古人是不能如此苛求的,對于陶瓷器物來說,各部分的比例能夠基本符合時代審美要求,相對協(xié)調就是很好的了。比例是否協(xié)調必須要符合幾個原則,即統(tǒng)一與變化、對稱與均衡、節(jié)奏與韻律、過渡與呼應。統(tǒng)一與變化是藝術創(chuàng)作的普遍法則。統(tǒng)一是使器物實現(xiàn)形、色、質的同一,呈現(xiàn)出整齊、簡潔、純凈的狀態(tài);變化是器物在形、色、質上的差異,保持統(tǒng)一的前提下,表現(xiàn)出器物各部分的差異性,這種差異使得器物造型呈現(xiàn)出豐富多姿的形態(tài)。對稱與均衡是形式美的原則。對稱能夠產生肅穆、端莊、穩(wěn)定的效果,均衡則使器物動中有靜,生動、活潑而有變化。節(jié)奏與韻律是自然和現(xiàn)實中體現(xiàn)美的規(guī)律,表現(xiàn)在器物造型上,就是指線條的流動、色彩的變化、形體的高低錯落等。節(jié)奏與韻律的共同之處是重復與變化,在重復與變化中不斷強化韻律美,豐富造型的表現(xiàn)力。節(jié)奏表現(xiàn)的是秩序,而韻律表現(xiàn)的則是變化。過渡與呼應是產生聯(lián)系美的法則。過渡是在器物的不同形狀或者色彩之間,采用既聯(lián)系又漸變的形式讓二者相互協(xié)調;呼應是器物不同部位間的形、色、質之間的相互聯(lián)系與照應。過渡與呼應讓人在視覺上產生整體的和諧感與相互關聯(lián)的統(tǒng)一感。
以延續(xù)千年的玉壺春瓶為例,我們來看一下器物造型之美的變化。
宋代玉壺春瓶口部微微撇出,頸部自然延伸到腹部,腹較渾圓;整體線條流暢圓潤,各部分比例勻稱,飽滿而不失秀雅,勁挺而富含圓潤,極富美感(圖9)。器物的右側輪廓線呈S狀,轉折柔和,沒有一絲的做作與忸怩,簡單流暢的線條表現(xiàn)出了無限的韻味,讓人有“增一分則長,減一分則短”的感嘆。從這件器物,我們可以看到,這個時期玉壺春瓶的頸部與腹部的比例基本上是1:1.5,人的視覺中心集中在瓶的中部靠上位置,也就是頸部與腹部分界的地方,給人的感覺是平穩(wěn)和安詳的。
圖9 宋 白釉玉壺春瓶
元代玉壺春瓶的造型變化主要是集中在頸部與腹部的比例上以及腹部的大小上了。與宋代相比,瓶的頸部開始縮短,逐漸向口部回縮,頸部與腹部的比例大約在1:2左右,有的能達到1:2.5的程度,人的視覺中心開始上移。這個時候還有一個顯著的變化,玉壺春瓶的外輪廓線變得較為粗硬,有些不自然,與宋代的柔和圓潤不能相提并論,倒是可以用粗獷生硬來形容了。這種變化固然有時代審美觀念的因素,但更多的是制作工藝造成的。元代的瓷器制造精粗不一,而粗的更多,制作工藝上沒有宋代精致細膩,器物胎體修整不夠勻潤,接胎痕跡明顯,施釉厚薄不勻,導致外輪廓線出現(xiàn)轉折生硬不夠流暢,這是這一時代瓷器作品的整體特點之一(圖10)。
圖10 元 青花滿池嬌紋玉壺春瓶
元代的玉壺春瓶雖然不及宋代的柔美秀麗,但仍然算是瘦削挺拔的。從明代開始,玉壺春瓶的腹部開始橫向擴大,整體顯得粗碩豐盈,導致整體器物的比例發(fā)生大的變化,在視覺審美上出現(xiàn)了與以往較大的差異。明代的玉壺春瓶大致以永(樂)宣(德)、成化和嘉靖三個時期為代表分為早、中、晚三個發(fā)展階段(圖11)。這一時期玉壺春瓶頸部與腹部的比例大約保持在1:2.5左右,瓶體的腹部在洪武時期豐碩程度最大,給人以憨笨的感覺;明代中期有所收縮,大小適中;而明代晚期又逐漸增肥(圖12)。
圖11 明永樂 青花芭蕉竹石紋玉壺春瓶
圖12 明嘉靖 青花纏枝花卉紋玉壺春瓶
清代的玉壺春瓶(圖13)可以說在造型上已經十分固定和成熟了,造型基本是延續(xù)以往的,并沒有出現(xiàn)更大的變化和改動,各時期玉壺春瓶在造型上區(qū)別并不是很明顯。瓶的頸部與腹部的比例擴大到1:3左右,頸部的高度隨著朝代更迭、越到晚期越是既短且粗,而腹部則顯得更加肥碩,比例上嚴重失調,造成了一定的審美疲勞。乾隆以后玉壺春瓶的燒造數量逐漸減少,多數為仿前代的作品,造型變化不大,較前代顯得笨拙,往往比例失調,特別在晚期呈現(xiàn)出短頸豐腹的矮粗形式,看上去很不協(xié)調,就像沒有脖子的矮胖子一般;工藝水平下降了,遠不及以前造型的精雅秀美了(圖14)。
圖13 清雍正 青花釉里紅纏枝蓮紋玉壺春瓶
圖14 清宣統(tǒng) 粉彩玉壺春瓶
第三,從古陶瓷釉彩描繪看審美,要對器物表面釉與彩的瑩潤程度、色彩表現(xiàn)做出判斷。釉彩猶如人的外衣,是陶瓷器物胎體的表面裝飾,既具有實用的功能,又是增加美感的需要。釉在器表,彩以釉為依托,在釉的下面為釉下彩,在釉的上面就是釉上彩。
釉與彩既是相互獨立存在,又是相互配合相互襯托的。釉在或高溫或低溫的窯爐環(huán)境中形成玻璃質感的釉面,而釉面是否光潔瑩潤、是否厚薄均勻、是否色調一致既反映了燒造技藝的高低,又是工匠們對藝術審美認知的表現(xiàn)。彩更直接地呈現(xiàn)出不同顏色的效果,它的運用則是要求彩料的選配要合理,冷暖色調的搭配要協(xié)調,不致出現(xiàn)艷俗的效果。釉下之彩要考慮彩經過釉的遮蓋后所能呈現(xiàn)的色彩及與其他色彩的匹配,釉上之彩則要考慮彩與其下起襯托作用的釉的配合。釉有透明釉、顏色釉的不同,透明釉有泛白泛青之別,顏色釉則有紅黃藍綠之分,彩則五顏六色,赤橙黃綠青藍紫依樣各取所需(圖15);釉上、釉下的配合需要技巧,釉上各彩的搭配更需嫻熟的藝術手法,美的作品色彩配合色調合理,冷暖適度,賞心悅目。如五大名窯之一的鈞窯在宋代與元代釉色的搭配效果就很不一樣。宋代鈞窯天青釉與玫瑰紫斑相配合,青與紅的色彩呈現(xiàn)出一冷一暖的效果,以對比的手法相互襯托表現(xiàn)出各自色彩的風采,青色冷艷,紅色濃烈,呈色極正;而元代鈞窯則青色泛灰發(fā)白,呈色也不勻,玫瑰紫斑也十分淺淡,與泛灰發(fā)白的青色很難形成對比,遠遠不及宋代鈞窯的水平(圖16)。
圖15 清乾隆 粉彩鏤空花果紋六方套瓶
第四,從古陶瓷裝飾手法看審美,要對器物以紋飾繪畫為主的平面裝飾手法和以刻、貼、塑、模印等多種技法為主的立體裝飾手法做出優(yōu)劣判斷。明確繪畫技法是否嫻熟,筆法是否熟練,構圖是否合理,畫意是否鮮明;對于立體技法要審視其運刀是否流暢,手法是否干練,造型是否準確,配合是否妥帖。
陶瓷器物表面的裝飾以紋飾為表現(xiàn)重點,各種不同的裝飾紋樣體現(xiàn)出了更多的文化信息和時代氣息,成為陶瓷藝術欣賞的重要內容,也是器物審美的核心內容之一。紋飾為圖,可分為規(guī)矩圖案和藝術繪畫兩種。規(guī)矩圖案多以幾何形為多,或以花草、鳥獸為之,多用來裝飾、配合、烘托主體紋飾,其表現(xiàn)形式常常為二方連續(xù)或四方連續(xù)的形式;對于規(guī)矩圖案要設計合理,描繪工細,烘托到位;藝術繪畫則更見匠師的個性與藝術性,這就要看構圖與用筆,應以古人繪畫的要求來判斷,合乎古人繪畫構圖與用筆的基本要求(圖17)。以立體形式表現(xiàn)的模印、貼花、堆塑、鏤雕完成的裝飾物則突出于器物表面(圖15),這些裝飾是對一件器物的補充、豐富和提高,我們既要看這些裝飾物本身所用技法的精美程度,又要看它們對這件器物裝飾作用的發(fā)揮程度,設計合理則可以錦上添花,而如果過多強調這些裝飾物則會喧賓奪主,主次不分。
圖16 元 鈞窯連座雙耳瓶
圖17 清康熙 五彩花鳥紋筆筒
圖19 宋 梅子青釉刻蓮瓣紋盤
圖20 清雍正 粉彩仕女圖瓶
由于器物裝飾具有鮮明的時代特征,也就具有了不同的時代風格與審美內容,并且隨著彩繪原料與裝飾技術的不斷豐富和改進,在題材內容及表現(xiàn)形式方面都具有了不同時期的水平和特點,也就給我們提供不同的審美評判內容。
第五,從古陶瓷燒造技法看審美,要了解工藝對于器物形成后產生的影響,以及工藝對器物美丑的作用。陶瓷燒造工藝主要涉及到窯爐、溫度、窯具、裝窯、燒窯等幾方面。器物需要經過窯爐來燒造,龍窯、蛋形窯、葫蘆窯、饅頭窯等不同窯爐燒造出的器物是有差別的;窯爐內的溫度也是前后左右各有差異,不同品種的器物需要放置在相應的位置以達到最佳的燒造效果;待燒的器物要放置在窯爐中,這就需要用到匣缽、支釘等窯具,不同的窯具對器物成型有很大的影響,覆燒就會出現(xiàn)器物口邊無釉的盲口現(xiàn)象,而支釘的粗細、大小、數量會影響釉對胎體的覆蓋程度,也就決定著器物表面的美觀程度;燒窯需要根據器物燒造程度不時添加木材或給木材降溫,形成氧化氣氛或還原氣氛來實現(xiàn)器物的不同呈現(xiàn)效果。無論哪種燒造技法,對于器物最后的形成都產生著制約作用,也就造成了器物的美丑不同。
最后,要綜合以上的因素從器物的整體面貌上來審視判斷。一件器物在整體上要合乎規(guī)范,符合時代審美風格,品相要好。整體合乎規(guī)范,就是從選料、拉坯、繪畫直到燒制等都要合乎工藝流程。符合時代審美風格,就是從器物造型、釉彩色澤、紋飾描繪以及工藝特色上都要能體現(xiàn)出時代風格,具有典型的時代特點,有鮮明的時代個性。品相要好,則是指一件器物造型要規(guī)整,線條要流暢,釉面要勻凈,紋飾要精美,不能出現(xiàn)夾扁、剝釉、燒失等工藝缺陷(圖18)。釉色美者,沉靜怡人(圖19);器型美者,優(yōu)雅動人(圖1);紋飾美者,生動引人(圖20)。
當然,判斷一件陶瓷器物的雅俗美丑并不是絕對的,而是相對的,不同時期、不同地區(qū)、不同人群對同樣物品雅俗的判定存在差異。“至于永樂細款青花杯,成化五彩葡萄杯及純白薄如玻璃者,今皆極貴,實不甚雅?!庇罉非嗷ā⒊苫凡剩ó敃r人稱作五彩)葡萄杯等在今天看來并不是欠雅之物,價也極高,而在明代時人看來,雖然價值“極貴”,但確是“實不甚雅”之物。古今審美差距之大可見。我們常??梢钥吹筋}材俗而造型雅、造型俗而題材雅的器物;雅可以俗,俗也可雅。李漁在他的名著《閑情偶寄·器玩部·制度第一》中舉例說到:“如甕可為牖也,取甕之碎裂者聯(lián)之,使大小相錯,則同一甕也,而有哥窯冰裂之紋矣。柴可為扉也,取柴之入畫者為之,使疏密中窾,則同一扉也,而有農戶儒門之別矣。人謂變俗為雅,猶之點鐵成金,惟具山林經濟者能此,烏可責之一切?”可見,不同的處理方法,同樣的物品可以不同的風格;雅俗同理。時俗風尚也是隨著時代的變化而發(fā)生更易?!皶r尚流行、變化之快,其結果則是顯而易見:正當流行之際,大眾普遍以此為美,無不崇尚,殊不知時尚流行速度太快,先前還以為美妍的服飾,等到大眾上身,穿戴出去,反而被人掩口而笑?!?/p>
古陶瓷審美既要明白雅俗之辨,清楚雅俗之意,要有一以貫之的獨到審美精神,同樣也要有“與時俱進”的膽量與眼光。不同時代,都會涌現(xiàn)出伴隨時代要求應運而生的各類實用器物和工藝品,有思想、有眼光的鑒賞者往往能夠抓住時機,預測并把握審美風尚,品賞心儀之物。臃腫、失調、雜亂、粗鄙、草率、堆砌、做作、躁動、單薄、滯濁、濃艷、怪誕是丑亦俗,雄渾、沖淡、典雅、高古、自然、洗煉、纖秾、綺麗、含蓄、豪放、疏野、飄逸是美亦雅。就古陶瓷而言,我們在審美賞鑒時要把握好以下的幾個標準:造型比例適當,線條優(yōu)雅;胎體修整到位,厚薄適度;釉彩光潔瑩潤,和諧美妙;裝飾工藝精細,準確生動;燒造技法嫻熟,烘托到位。一件好的作品要能做到“材有美、形有度、色要宜、飾要精、工致良”,才能實現(xiàn)“器得雅”的結果。
古陶瓷審美的雅俗之辨,不是非此即彼,對于雅的認識是需要培養(yǎng)的。要把握古陶瓷的雅與俗,就要掌握中國古陶瓷的基本知識,要了解不同時期陶瓷發(fā)展的風貌與特點,掌握基本的中國古陶瓷發(fā)展史。古人常說,功夫在詩外。古陶瓷文化是中國文化中的一個分支,在研究鑒賞古陶瓷的過程中,不能僅僅掌握陶瓷本身的知識,還要了解與之相關的歷史、文化、藝術、技術等背景知識和基礎知識。由于古陶瓷文化涉及的內容豐富,舉凡歷史、美學、工藝等方面都在古陶瓷中有所反映(圖21),說到具體內容則包含了詩詞歌賦、歷史典故、書法繪畫、篆刻雕刻、古人生活、飲食起居、美術設計等諸多方面。
我們在看陶瓷器物的造型時,對于美學設計方面要有基本的認識,明確什么樣的線條、什么樣的造型是優(yōu)美的、典雅的;在了解陶瓷器物的用途時,就要知道不同時代古人的生活習慣與習俗,要把器物放到當時的歷史環(huán)境中去找尋它本來的面目;探討陶瓷器物的裝飾和紋飾時,對于裝飾有文字與繪畫的內容,要清楚歷代書法繪畫的特點,要知曉民間書畫與宮廷書畫的特色;對于不同的故事畫面,要能運用古代的歷史典故、歷史故事來解釋和說明這件器物;對于書法和繪畫的特色,要能與同時代的書法繪畫風格進行比對,找出淵源和模本;對于詩文要能明了其出處。這些對于深入和全面了解一件古陶瓷器物的方方面面是十分有幫助的。因此,加強多方面的修養(yǎng)和知識儲備,才能具備辨明雅俗的能力,不斷提高古陶瓷審美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