瓊海市中醫(yī)院耳鼻咽喉頭頸外科(海南 瓊海 571400)
李達深
鼻咽癌是指發(fā)生于鼻咽腔頂部及側壁的惡性腫瘤,為我國高發(fā)癌癥,男性患者多于女性,其發(fā)病率排在耳鼻咽喉惡性腫瘤首位,嚴重威脅患者生命健康[1-2]。目前,鼻咽癌治療方法包括放化療和外科手術,術前腫瘤分期直接決定患者治療方法的選擇和預后[3]。磁共振成像(MRI)是影像學中鼻咽癌診斷與治療效果評估的重要手段,其空間分辨率和軟組織分辨率高,能提供病變性質、大小、累及范圍及侵犯程度等信息。多層螺旋CT(MSCT)可進行多平面重建,能清晰顯示病變所致的骨質侵犯,對多種惡性腫瘤診斷有重要作用,且相對MRI更為普及、費用低廉。本次研究分析我院80例鼻咽癌患者MSCT和MRI影像資料,探討兩種方法對鼻咽癌的診斷效果及其臨床分期價值。具體報告如下。
1.1 一般資料 收集2014年6月至2017年12月我院的80例鼻咽癌患者臨床資料,其中男61例,女19例,年齡28~74歲,平均年齡(51.63±11.02)歲,患者因頭痛、視力下降、鼻塞、鼻出血、耳鳴等癥狀就診,經病理檢查確診為鼻咽癌,病理類型顯示低分化鱗癌者65例,未分化癌者11例,中分化鱗癌2例,腺樣囊性癌2例。所有患者均進行過MSCT和MRI檢查,檢查前均未經過任何抗癌治療。
1.2 方法 MSCT檢查:美國GE Light Speed 64層螺旋CT機,患者平躺,進行吸氣末屏氣掃描,掃描參數:電壓120kV,電流100mAs,層厚5.0mm,層間距5.0mm,視野(FOV)400mm×400mm,矩陣512×512。掃描范圍:額竇上方至胸廓入口。先行平掃,再行增強掃描,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向患者肘靜脈以3mL/s的速度靜注對比劑碘海醇,注射劑量為100mL,注射后30s進行掃描,重建層厚1.0mm。
MRI檢查:美國GE Signa Excute 3.0T超導型核磁共振掃描儀,8通道頭頸線圈。FSET1WI:TR/TE 650ms/9.2ms,層厚/層距6.0mm/0.6mm,FOV 240mm×240mm,矩陣320×224。FSE-T2WI:TR/TE4000ms/85ms,層厚/層距6.0mm/0.6mm,FOV 2500mm×250mm,矩陣288×192。使用雙筒高壓注射器向患者肘靜脈以2.5mL/s的速度靜注釓貝葡胺,劑量為0.2mL/Kg,橫斷面掃描范圍同MSCT。
1.3 圖像分析及評價標準檢查結束后,在圖像工作站中處理掃描數據,MSCT及MRI影像學圖像分別由兩位高年資、有豐富經驗的放射科醫(yī)師進行獨立閱片,閱片內容包括鼻咽癌信號特征、腫瘤侵潤范圍、程度、周圍組織狀態(tài)等,醫(yī)師診斷結果若有歧異,則討論統(tǒng)一,取一致意見為最終結果。根據中國鼻咽癌分期2017版(2008鼻咽癌分期修訂專家共識)[4]進行臨床分期。
1.4 統(tǒng)計學分析 用SPSS 22.0軟件進行數據處理,計數資料以例數或率表示,比較采用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1 MSCT及MRI圖像表現80例患者MSCT圖像均可見鼻咽部軟組織不同程度增厚,66例鼻咽腔縮小,63例咽旁間隙外移,33例顱底骨質破壞,30例增強掃描可見淋巴結強化,其中27例出現淋巴結腫大(單側腫大10例,雙側腫大17例),少數中耳與乳突蜂房氣體消失。MRI圖像均可見鼻咽部軟組織腫大或增厚,顱底骨質破壞36例且累及顱內6例,部分中耳與乳突蜂房內可見T1WI長信號、T2WI長信號,咽后淋巴結腫大,呈T1WI等長、T2WI稍長信號。
2.2 MSCT及MRI檢查腫瘤侵犯部位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比較MSCT對鼻腔、咽旁間隙、鼻竇、翼內肌、翼外肌、顱底和顱內侵犯檢出情況與MRI無顯著差異(P>0.05),對淋巴結轉移檢出率小于MRI,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
2.3 MSCT和MRI對鼻咽癌臨床分期診斷價值 根據2008年鼻咽癌分期標準進行臨床分期,80例鼻咽癌患者MRI臨床分期結果:I期8例,II期19例,III期24例,IV期29例;MSCT臨床分期結果:I期8例,II期19例,III期27例,IV期26例。兩種檢查方法對臨床分期診斷一致者70例,見表2。以MRI為對照,MSCT對鼻咽癌臨床分期診斷總準確度為87.50%,I期靈敏度為87.50%(1/8),特異度為98.61%(71/72),準確度為97.50%(78/80);II期靈敏度為84.21%(16/19),特異度為95.77%(58/61),準確度為92.50%(74/80);III期靈敏度為91.67%(22/24),特異度為91.07%(51/56),準確度為91.25%(73/80);IV期靈敏度為89.66%(26/29),特異度為100.00%(51/51),準確度為96.25%(77/80)。見表2。
鼻咽癌是臨床較為常見的惡性腫瘤,其發(fā)生與EB病毒感染、遺傳和化學致癌物質等有關[5-6]。放療或同步放化療是鼻咽癌首選治療方法,但具體治療方案還需根據鼻咽癌臨床分期制定,因此對鼻咽癌進行早期診斷和準確臨床分期至關重要。鼻咽癌臨床分期中I期和II期為早期鼻咽癌,腫瘤位置隱蔽,多無明顯癥狀[7-8];III期和IV期為中晚期,腫瘤浸潤程度加深,會侵犯周圍組織或發(fā)生轉移,患者有流鼻血、鼻塞、聽力減退、視力下降等癥狀[9-10]。因鼻咽癌臨床癥狀并不具有特征性,除常規(guī)視診外,還需進行影像學檢查。
MRI軟組織分辨率高,可多方位掃描和多參數成像,并且無電離輻射,對于鼻咽癌患者而言,其能夠清晰顯示鼻咽部和周圍軟組織對比結果,以及黏膜層、黏膜下病變與咽旁間隙、顱底浸潤性病變情況,對腫瘤浸潤深度判斷準確,是鼻咽癌重要檢查方法[11-13]。然而MRI檢查費用相對較高,且部分患者對MRI對比劑過敏,許多醫(yī)院暫時還無法配備高分辨MRI。MSCT亦是鼻咽癌重要影像學檢查手段,可以不間斷采集數據,同時獲得多個層面圖像數據,掃描覆蓋范圍大,掃描時間短,Z軸分辨率高,可通過多個軟件重建高質量三維圖像[14];并且根據我國目前醫(yī)療情況,MSCT在臨床普及與推廣中均顯著優(yōu)于MRI。本次研究分析80例鼻咽癌患者MSCT和MRI影像資料,顯示兩種方法影像均可見鼻咽部軟組織腫大或增厚,周圍組織不同程度受侵。錢秋平[15]研究表示,MRI對鼻咽癌局部侵犯檢出效果優(yōu)于CT。本次研究比較MSCT和MRI檢查腫瘤侵犯部位及淋巴結轉移情況,顯示MSCT對鼻腔、咽旁間隙、鼻竇、翼內肌、翼外肌、顱底和顱內侵犯檢出情況與MRI無顯著差異(P>0.05),對淋巴結轉移檢出率小于MRI(P<0.05)。對MSCT顯示的9例咽旁間隙侵犯和2例翼內肌差異影像進行分析,MRI顯示前者分別有4例和5例為咽旁間隙受壓和咽后淋巴結轉移,而后者均為腫瘤壓迫。本研究還對比MSCT和MRI對鼻咽癌臨床分期診斷情況,結果顯示以MRI為對照,MSCT對鼻咽癌臨床分期診斷總準確度為87.50%。分析兩種方法分期差異原因:MSCT檢查中2例III期為MRI的II期,是因為這2例MRI顯示翼內肌受累,并非侵犯;MSCT檢查中2例II期為MRI的III期,是因為MRI可見顱底骨質破壞(骨髓受侵而骨皮質完整);MSCT檢查中3例III期為MRI的IV期,是因為MRI可見顱內侵犯2例,翼外肌侵犯1例。由此可見,MSCT對咽旁間隙受累與侵犯區(qū)分效能、對骨髓受侵而骨皮質完整的骨質破壞鑒別效果和淋巴結轉移診斷價值弱于MRI。
表1 MSCT及MRI檢查腫瘤侵犯部位及淋巴結轉移情況比較
表2 MSCT和MRI對鼻咽癌臨床分期診斷結果
綜上所述,鼻咽癌MSCT和MRI影像均有特征性表現,兩者在診斷腫瘤侵犯咽旁間隙和淋巴結轉移方面有差異,且與鼻咽癌分期標準的MRI比較,MSCT對鼻咽癌臨床分期診斷準確度仍有待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