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 玲
苗族文化的一大特點是“將歷史穿在身上”,通過服飾的款式、圖案、紋樣和刺繡等,記載苗族歷史和傳承文化。東華非遺學員中有分別來自印苗和四印苗兩個苗族支系的,他們同屬于苗族,他們之間肯定有某種親緣關(guān)系,但這種親緣關(guān)系并未能得到詳解。四印苗的一對姐妹花——王成香和王成仙,都是東華首期培訓班的非遺學員。姐妹倆年紀不大,穿上民族服裝如同雙胞胎。四印苗和印苗兩支系名稱中都含有一個“印”字,印在古代為璽,是權(quán)力的象征。因此,有史家推測,這兩個支系可能都是苗王后裔。
此前回訪的印苗在黔南州的龍里,四印苗則在貴陽市的修文??臻g地域相隔不遠,名稱亦有相近之處,但人稱“貴州通”的貴州少數(shù)民族專家申敏老師告訴我,這兩個支系“地點不算遠,古時均屬熟苗,但文化差異不小,宗教信仰上也存異同”。確實如此,并非專業(yè)人士的我看罷兩個支系的服飾,直覺外在的異同一目了然:印苗之“印”只有一方,而四印苗則有四顆大印。印苗之印在后背,四印苗之印則分布于前胸后背和兩袖四處。但這兩個“掌印”的苗族支系內(nèi)在區(qū)別到底如何,卻很難有人能說清楚。王氏姐妹,都還年輕,問及她們,也僅能說出一點點自己支系的緣由。關(guān)于印苗之“印”,之前的《苗之印的“意外”驚喜》一文中曾做過簡單梳理:
印苗是苗族人口較少的一個支系,只有3000人左右。她們衣服后背上都有一顆苗王大印。據(jù)說在幾千年前,這支苗族被外族追殺遷徙時,為識別本民族,苗王急中生智將自己的印章蓋在每個族人的衣服上。這支被外族追殺的苗族逃到了當時稱為黑羊箐的貴陽,他們用自己勤勞的雙手開山種地,在這里生存、發(fā)展和繁衍后代。為了紀念苗王,也為了識別自己的親人,族人便把苗王大印的圖案繡在衣服上,世代相傳至今。印苗是一個群體認同感很強的民族,每年農(nóng)歷四月初八,他們都要到貴陽載歌載舞,以示對苗王英雄的憑吊和景仰。
而四印苗相關(guān)資料顯示,這一支系人口要比印苗多得多,族聚居地以貴州清鎮(zhèn)市為中心,在貴陽、修文、晴隆、六枝地區(qū)也有分布,人數(shù)大概有40000人左右。四印苗之“印”,至今仍是民族學家和史學家無法解開的謎底。有學者猜測,四印苗是帝王之后,由于戰(zhàn)爭失敗而逃散到了貴州,但有不同版本。
版本一,四印苗和分布在世界各地的苗族一樣最早都居住在中原一帶。苗族祖先的頭領(lǐng)就是三皇五帝中的蚩尤,在當年逐鹿中原的戰(zhàn)爭中蚩尤戰(zhàn)敗,苗族先民被迫離開故土四處遷徙?!八挠∶纭边@一支系從北向南遷徙走進莽莽蒼蒼的貴州大山,來到波濤滾滾的貓?zhí)优?。為了躲避官兵,為了讓族人得以繁衍生存,“四印苗”的祖先強忍悲痛燒毀了隨身攜帶的文書。當滿含著熱淚的族長拿出象征著家族榮譽與地位的四尊大印也準備付之一炬時,一位聰明的苗家姑娘站起身來說:“把印印在我的衣服上吧!這樣我們苗家的魂就不會丟了?!?/p>
印苗之印
四印苗圖案
印苗之印
版本二,根據(jù)四印苗傳唱的古歌:古時有一個“占思莽占思妹”女王,因遭到外族侵略,不得不帶領(lǐng)族人逃散在外。他們將印璽圖案繡在自己的衣襟下,以作為民族的圖騰。女王被殺后,人們依然將衣裙圖案繡在苗族女性的衣服上,以紀念女王。據(jù)此說推測,四印苗應是“女王之后”。
版本三,根據(jù)清鎮(zhèn)市麥格鄉(xiāng)四印苗族婦女王閑秀所唱誦的四印苗族史詩:簪汪(傳說中的苗族民族英雄)中了黃帝的奸計,丟了戰(zhàn)斗神器,喪失了作戰(zhàn)能力,敗逃途中精疲力竭,就給九個兒子衣服上蓋了四個印章,要他們各自逃亡,安頓以后憑四印連接,陰陽同此。王閑秀甚至說,她現(xiàn)在穿的這件就是以后見祖宗的衣服。
不難發(fā)現(xiàn),以上版本無論是急中生智的情節(jié),還是日后相認的憑證,抑或是紀念先人的象征,有一點共同之處,即“四印”的來歷似乎都與女性有關(guān),這或許是苗族先祖母系統(tǒng)治留下的印痕?!棒⑼艄鸥琛笔鞘〖壏沁z,其內(nèi)容十分豐富,有英雄贊頌歌、建房希望歌、出生祈福歌、出嫁祝福歌、去世引路歌等。古歌傳唱成為四印苗民間文學最為活態(tài)的一部分,是記載四印苗族群遷徙史、生活史、文化變遷史的“活化石”。歌師在該族重大傳統(tǒng)活動時唱誦。苗服被稱為“無字天書”,而不同支系身上不同圖案的“印章”似乎暗含了難以言盡的文化密碼。
印苗和四印苗之兩方苗印的圖案、紋樣確實有巨大差異。印苗之“印”四方之中有花兒朵朵呈對稱排列,印苗服飾的衣袖僅以背后苗印的一角圖案呈現(xiàn),顯得主次分明。傳說印苗服飾在幾千年前只是在上衣背部繡簡單的四方形圖案,其他并無任何裝飾品。到清朝乾隆年間,才增加了在袖筒上及胸前繡上三角印圖案,與后背的大印相呼應,衣襟處縫上兩條繡花的飄帶,可見印苗人的審美也在不斷發(fā)展。而四印苗之“印”除了同樣四四方方的大印外圍,印的內(nèi)部也多為直線加方塊構(gòu)圖。這些直線實質(zhì)上是由無數(shù)的曲曲折折所構(gòu)成,看上去既不乏王印的陽剛之美還顯示出了四印苗人百折不撓的英雄氣概。這些看似簡約明快的“四印”圖案其實并不簡單,其主要分布在上衣的前胸、背部、手臂部和帽子頂部,整個圖案共有99組,分別代表了路、河、橋、灘、灣等,描述遷徙路途的艱辛。據(jù)說四印苗的《簪汪傳》史詩和古歌完整描述了人類的起源、戰(zhàn)爭遷徙、生產(chǎn)生活、民俗禁忌等場景,其遷徙部分有戰(zhàn)敗后從“北京”(泛指北方)出發(fā)經(jīng)歷的百余處地名,古歌演唱者可以悉數(shù)唱出所有地名,氣勢恢宏,詳盡描繪了四印苗遷徙所經(jīng)歷的千難萬險,這在苗族其他支系的古歌中極為少見。
四印苗圖案
四印苗的服飾作為婦女智慧的集中體現(xiàn),也是實用性和藝術(shù)性的完美統(tǒng)一。其歷史悠久,保持至今的獨特制作技藝,更值得保護和傳承。四印苗服飾是當?shù)孛缱迦嗣裨陂L期的生產(chǎn)生活和社會發(fā)展進程中逐步形成的,整套服飾的制作工序極為繁雜。四印苗的帽子周沿用線串有珠墜流蘇,有如帝王冠冕。四印苗的蠟染長裙上也繪制著象征該支苗族遷徙歷史的特殊圖形,寓意深刻。四印苗服飾以具有特殊含義的圖案、寬領(lǐng)和象征帝王的冠冕為主要特征。特定內(nèi)涵的“四印”圖案和99組圖形,承載著一個民族深厚的歷史文化內(nèi)涵,布料主要采用天然植物“火麻”和“苧麻”為材料,經(jīng)過十余道復雜的工序手工制作而成。整體服飾以色彩斑斕的刺繡圖案和蠟染長裙組成,色彩對比強烈;天然材料的應用,傳統(tǒng)精湛的手工技藝,形成了獨特的四印苗服飾文化。
我們按圖索驥尋找到的兩姐妹的家,其實是她們的娘家。妹妹嫁在本村,姐姐住在貴陽。約好兩姐妹回娘家和我們相見,父親要開摩托車去山下“接駁”。父親是村組長,也是位摟茶節(jié)非遺傳承人,還是當?shù)氐墨J猴桃大王。這個村子挺大,有11個組,幾乎家家種獼猴桃。隨行的老師說,兩姐妹當初在東華培訓時,她們的家人還特地寄了獼猴桃與大家分享。
第一次看到漫山遍野的獼猴桃,原來個頭不小的獼猴桃是成串生長的,一串串獼猴桃壓滿枝頭給人豐收富足的喜感。父親電話保持熱線實時掌握兩個女兒的行程,有趣的是每次通話,家里那兩條大黃狗總是興奮得團團轉(zhuǎn),可見它們與自己的“小主”們感情非同一般。倆姐妹按照回訪要求帶來了自己的作品,她們坦言現(xiàn)在幾乎沒有太多時間做繡活兒了。僅憑刺繡技藝還不足以養(yǎng)家糊口,她們甚至計劃也承包一些山地種植獼猴桃了。姐姐帶給我們看的“作業(yè)”是她為女兒準備的嫁妝和娃娃背帶,其實女兒剛上高中。
姐妹倆一到家就換上盛裝——都是她們的母親精心縫制的。四印苗盛裝為上下套裝,雖然承載了四顆大印之重,但看起來仍然十分時尚。上衣無領(lǐng),右開襟,前短后長,前不護膝,后不遮臀,領(lǐng)圍及下擺墜有流蘇;下穿蠟染百褶裙,內(nèi)圍制作講究的大裙。令我頗感意外的是:姐妹倆穿戴盛裝,同樣也需要母親幫忙!皆因其工藝繁復,特別是身后的飄帶打結(jié)需要別人協(xié)助。只見她們的母親將成仙身后的飄帶挽起,打了一個十分飽滿的糖果結(jié)。尤為令人新奇的是,母親打完了一組很漂亮的藍色襯里的飄帶后,又捋出了一組紅色襯里飄帶。原來成仙上身穿了兩件盛裝,還得再打一個糖果結(jié)。一旁的成香補充道:“一件上衣一個結(jié),在重要的場合比如出嫁或者婆婆過世時,她們上身會穿上所有的盛裝,以顯示自己心靈手巧。一般聚會時都要穿五六件上衣,據(jù)說最多者背后會有十幾個結(jié),通常為單數(shù)?!蔽野l(fā)現(xiàn)成香身后的蝴蝶結(jié)是現(xiàn)成的,挺飄逸,沒想到她說那是機繡的定型版,正宗的是要根據(jù)腰圍手打的。而如何打結(jié),則需要母親并且也只有母親會打結(jié)了。
苗家女子互助穿戴的場景是充滿了歡歌笑語的。人生重要場合,精心打扮穿戴盛裝也是美的集中展現(xiàn)。四印苗服飾之美不僅凝聚了人們的設計巧思,還是勤勞善良等美好心性的定格。身鈐王印堅守初心的四印苗,是一個樂觀外向、積極向上充滿了正能量的民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