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8年9月8日,我受聘為中央文史研究館館員,那年我65歲,尚屬館員中的“青壯年”。館員多是耆年碩學之士,所以很多活動我愿意多跑跑腿。在文史研究館受到尊重,又有良好的工作條件,大家心情舒暢,情緒高昂,為能在晚年為國家做貢獻而高興。我一輩子與傳統(tǒng)文化打交道,對國家文藝復興充滿自信,對愛國主義是文藝常寫常新的主題深信不疑,對追求真善美的永恒價值持之以恒。歲月如梭,今年我已88歲,老驥伏櫪志在千里,仍愿不忘初心,干在實處。
古文字堆里尋蹤探寶
2019年春節(jié)前夕,《篆藝字典》新書發(fā)布會在國務院參事室、中央文史研究館舉行。這本研究古文字藝術的書,是我用了近二十年時間,幾經(jīng)易稿編撰而成。自20世紀90年代以來,先后以《篆書藝術》《篆藝通典》出版。人民美術出版社為適應當下人們的審美需求,以清新、明快的版式設計重新再版。參事室、央館領導和多位館員以及首都主要媒體朋友出席發(fā)布會,并先后發(fā)言,令我感動。
從藝六十多年以來,我致力于傳統(tǒng)書畫研究創(chuàng)作和繼承發(fā)展。用近二十年時間研究古文字藝術,以借古開今。
我少年習書,入大學后,雖以陶瓷美術設計為專業(yè),出于對書法的熱愛,仍潛心練字、臨池不輟。學書從顏體入手,走游漢隸諸家,上溯先秦,探篆籀虛實,且迷醉研習益深。20世紀60年代,啟功先生的一個小冊子《古代字體論稿》,把我引入古文字研究,遂后萌發(fā)出整理古文字的念頭。80年代初,開始大量閱讀古文字書籍,我不是古文字學家,只是著眼于古文字的藝術性,以書家眼光,從美學角度,去探究古文字藝術的價值。于是,翻閱資料,博覽甲骨、金文、鐘鼎、石鼓、竹簡、瓦當?shù)壬瞎盼淖?,又細讀明清以來書法家、篆刻家的作品,如吳昌碩、鄧石如、趙之謙、齊白石、鄧散木諸家各派。在研讀的同時,如同讀書作筆記一樣,邊看邊摘錄,凡刀筆精妙、結體佳美者皆予以臨摹,有的還以自己的審美觀念加以適當?shù)男揎?,使其更加完善,其間漸漸有了編輯成冊的想法。
我在古文字堆里去尋蹤探寶,思考咀嚼,而后親自動筆書寫。按字目順序編排,謀章布局,以古文字藝術手稿形式成書。1992年,由人民美術出版社約定出版,該書通俗易懂、實用性強,曾兩次脫銷、連續(xù)再版三次。這對我多年的勞動是莫大的鼓舞。然而,我仔細審視,感到仍有許多不盡如人意處。于是開始在原稿基礎上又作了重新修訂、補充,按照張仃先生的建議,增加了小篆字體,完成了五百多頁的稿本,收錄漢字一千三百一十個,篆字一萬三千五百九十二個,強化了筆墨韻味;又在空白處設計了三百多枚印章,裝飾于其中。印章內(nèi)容豐富,形式多樣,可謂“一印見其心”。不僅教人如何寫,還教人如何用,增強了字典的欣賞性和趣味性。讓人們在欣賞古文字結構美的同時,感受到它的線之美、力之美、寓意美、表現(xiàn)個性之美。
我認為,歷代的書法都是依據(jù)古文字的規(guī)律去進行藝術創(chuàng)作的,尤其是清代以后,更不滿足于古文字的臨摹,各書家都以自己的審美觀點,用自己的感情去經(jīng)營布白,創(chuàng)造自己的運筆方法,如同構圖作畫,就是這樣才賦予古老的文字以新意。筆墨當隨時代,否則我們的古文字藝術不會如此流派紛呈,燦爛輝煌。
學以致用。我嘗試將書法與刻漆板、漆屏風等傳統(tǒng)工藝相結合,將古文字的藝術美集中在創(chuàng)作上,成為“融古通今”的寶貴實踐經(jīng)驗。當工藝美術的裝飾性、繪畫的表現(xiàn)性與書法的人文性相結合,厚重與奔放相結合,具象與抽象相結合,也使古老的文字煥發(fā)青春,更具藝術個性與現(xiàn)代感。
我先后出版了《侯德昌刻字書法選》(1989)、《侯德昌隸書古詩》(2005)、《侯德昌草篆》、《侯德昌黃河詩詞隸書帖》(2006)、《當代書畫家系列·侯德昌》(2008)、《侯德昌作品集——書法、繪畫、畫稿、印稿4卷》(2009)、《道德箴言——侯德昌書法》、《中國近現(xiàn)代名家畫集·侯德昌》(2010)、《翰墨書新篇——侯德昌新作選》(2018)、《古篆新篇》(2020)等多部書籍,以艱辛勞動和扎實的藝術功底,挖掘沉積深厚的藝術寶藏,促進傳統(tǒng)書法藝術的創(chuàng)新發(fā)展。
書畫旨趣追求正大氣象
在我的書畫生涯中,為國家重要場所創(chuàng)作了許多巨幅作品,突出磅礴氣勢的大國風范。
我的書法最早學顏真卿,不只是學他的一撇一捺、一筆一畫,更重要的是我很敬佩其精神,作為前無古人后無來者的大家,他的大氣、正氣和愛國情懷都融入其書法作品中。讀書時,我常拜訪陳半丁、沈從文、黃苗子等先生,從他們身上學到的不光是嚴謹?shù)膶W術態(tài)度,還有高尚的胸襟情志,以及對國家、民族和人民的責任感。
我的隸書學東漢《夏承碑》,又取唐隸結構,追求端莊、平實、質樸、豐厚、遒勁的風格,以傳統(tǒng)的書體,表現(xiàn)新的精神氣象。
1977年,毛主席紀念堂瞻仰廳17個大字“偉大的領袖和導師毛澤東主席永垂不朽”,選用我的書法,應該與雅俗共賞、靜穆安詳?shù)碾`書風格有很大關系。
1994年,為人民大會堂東大廳創(chuàng)作《幽燕金秋圖》。我認為,掛在這里的作品必須表現(xiàn)中華民族的精神,表現(xiàn)陽剛之氣、雄強之氣、磅礴之氣,表現(xiàn)出浩蕩的祖國之情、民族之情、時代之情。
面對高3米、長16米的巨幅畫面,我?guī)资瓿练e的書法功力和修養(yǎng)派上了用場。用提斗大筆,取篆法筆意,勾勒山巒巨石,表現(xiàn)北國長城的磅礴氣勢。用真情實感,不矯揉造作的筆法,畫群峰壁立、蒼松茂盛、長城雄臥,畫萬山紅遍的金秋,題上毛澤東主席《浪淘沙·北戴河》中一句“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體現(xiàn)中華民族精神與時代精神的交融,突出“至大、至剛、至中、至正”的精神。繼《幽燕金秋圖》之后,又為人民大會堂、中南海、中央軍委“八一大樓”、釣魚臺國賓館等場所創(chuàng)作《黃山臥龍松》《松瀑圖》《居庸疊翠》《山永壽松長青》、《長城雄關》《黃山迎客松》,隸書毛澤東詩《七律·到韶山》、草篆《九九歸一圖》、隸書毛澤東詞《沁園春·雪》《釣魚臺頌》等大幅書畫。
我把為這些場所作書畫,視為理應完成的“國家任務”,視為謳歌中華山河大美、弘揚民族文化的使命。
2010年11月,中央文史研究館主辦的“融古通今——侯德昌書畫展”在中國美術館開幕,十幾位德高望重的老館員出席,成為文史研究館書畫活動的一件盛事。我的想法是:把對民族文化的禮贊和對時代精神的謳歌以書畫形式展示出來,讓作品說話。
2013年,我80壽辰,時任國務院總理溫家寶致信祝賀,并高度贊同我提出的“重傳統(tǒng)、重生活、重功力、重修養(yǎng)”的藝術主張。
2014年,為慶祝新中國成立65周年,中央文史研究館與香港《大公報》聯(lián)合,在香港會展中心舉辦“《幽燕金秋圖輝耀香江——侯德昌書畫展》”。展覽與“鄧公與香港”“中國外交60年”“鏡頭下的中華大地”同時開幕,《幽燕金秋圖》以高清全景式巨幅圖像呈現(xiàn)在主席臺位置,占據(jù)主要位置的多幅大型山水畫和隸書成為最大亮點,引來多家香港媒體持續(xù)報道。當時正值“占中”侵擾香港,展覽為展現(xiàn)中國傳統(tǒng)文化、彰顯正能量作出貢獻。
是年10月,“侯德昌美術館”在河南輝縣常村鎮(zhèn)鳳凰山建成。我將200余幅(件)不同時期的書畫精品和個人藏品捐贈給輝縣市人民政府。把美術館建到了農(nóng)村百姓的家門口,豐富農(nóng)民的文化生活,成為家鄉(xiāng)文化的一個亮點。
筆墨風骨表現(xiàn)時代心聲
文以載道。用書法展現(xiàn)中華民族博大精深的魅力和個人立德修品文化素質與精神境界,是書畫家的職責和使命。
2003年,正值全國抗擊“非典”,我被困在老家河南,出于對社會道德風氣的關注,一鼓作氣,書寫了中華美德傳世箴言500句,這些道德訓條,講立志、講修身、講哲思。在功利思想泛濫、過度追求私欲之下,勸導人們克服浮躁,保持平常心,講求奉獻利他。再編輯成冊,先后以《人生寶典》《日學一語 日行一善》《道德箴言》大小不同的3種版本發(fā)行,弘揚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助推社會主人精神文明建設,讓人們增強做中國人的骨氣和底氣。
書畫創(chuàng)作之余,我關心時政民生。目睹近年來中國巨變,精神振奮。以習近平總書記為核心的黨中央提出了一系列新理論、新思想、新戰(zhàn)略,特別是習近平系列講話中引經(jīng)據(jù)典,闡述思想,將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滲透其中,提綱挈領,縱橫捭闔,平實中蘊含著大智慧,展現(xiàn)出獨特的語言風格和人格魅力,讓我非常激動,也從中獲得了力量。黨的十九大召開之后,我萌生了書寫習近平總書記治國理政經(jīng)典詞句的想法。把涉及戰(zhàn)略、經(jīng)濟、政治、社會、文化、生態(tài)文明、黨建、外交國際關系等不同層面的關鍵詞,精心挑選出200條,以隸書、行書、篆書書體書寫出來,結集成冊,公開出版,并在選擇詞句中有所側重地面向廣大基層的黨員和群眾。書寫這些詞句,又不能不提到河南省輝縣市張村鄉(xiāng)裴寨村黨支部書記裴春亮,這位我的小老鄉(xiāng),以“鄉(xiāng)親不富誓不休”的共產(chǎn)黨信念,和“喊破嗓子不如掄開膀子”的實干精神,帶領村民脫貧致富奔小康,把一個十年九旱、貧窮落后的省級貧困村,建設成為一個聞名全國的先進模范村,裴春亮也成為一名來自基層農(nóng)村的黨的十九大代表。我在電視機前看到裴春亮在人民大會堂代表通道與媒體見面,講述山村的巨大變化,和他“致富不忘鄉(xiāng)里,感恩回饋社會”的心聲,強烈的擔當意識,讓我十分興奮,為裴春亮的事跡所感動。遂決定把這些治國理政詞句的書法,出書辦展覽之后,全部捐贈給裴寨村黨支部,在村史館長期展示,讓最基層的干部群眾能夠在欣賞書法美的同時,通過這些通俗易懂的詞句,了解黨和國家治理發(fā)展理念和執(zhí)政方略,看得懂、有共鳴、長精神、聚共識、促干勁。書寫這些名句的同時,我又特別加上一些如:“港珠澳大橋”“南水北調(diào)”“高鐵高速”“蛟龍載人潛水器”“廁所革命”等等,通過這些大國重器、世紀工程,讓廣大群眾看到國家發(fā)展的步伐,凝聚實現(xiàn)中華民族“中國夢”的信心和希望。
這也是作為一位文史研究館館員關心黨和國家治理建設、關心農(nóng)村基層黨支部建設的一個具體行動。
(耿安輝整理)
特約編輯 管志華 殷之俊/責任編輯 章 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