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慶華
【摘要】線上教學如何突破局限性,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停課不停學”?我們唯有從學的角度設計教,教學以學習為中心,鼓勵親子學習,增強家庭教育功能,致力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方能奏響線上教學“春之聲”。
【關鍵詞】“四曲連彈” 線上教學 以學習為中心
庚子年初,大疫。全國各校延遲春季開學,各地開啟線上教學模式。任憑教師多么不適應,“在哪里學習”的遙控器第一次從教室里的教師手中轉向了“虛擬世界+家庭”的模塊組合;任憑家長多么不情愿,一場戰(zhàn)“疫”第一次把所有與孩子成長相關的教育者拉成了同一個“朋友圈”……當教的時間被壓縮,空間被拉遠,控制的力量被削弱,線上教學該如何突破局限性,從真正意義上實現“停課不停學”呢?我們唯有從學的角度設計教,教學以學習為中心,鼓勵親子學習,增強家庭教育功能,致力于學生自主學習習慣和能力的培養(yǎng),方能奏響線上教學“春之聲”。
一、“以學為本”,奏響“前奏曲”
線上教學從“以教師為中心”轉為“以學生為中心”,線上教學中教師需要更多關注學生的年齡心理特點,關注不同學生的思維層次,關注學生的學習狀況,等等,在知己知彼的基礎之上,設計學習活動,幫助學生居家在線自主學習。教學始終是緊緊圍繞學生展開。
例如,數學一年級下冊“認識圖形”單元,教材在學生認識了長方形、正方形、平行四邊形、三角形、圓這些平面圖形后,安排了“七巧板”“用一套七巧板拼三角形”這一教學內容。線上備課時,考慮到學生學習抽象圖形的困難和宅在家可能缺少現成的七巧板學具等現實因素,教學本課時筆者為學生特別定制了三個層次的學習活動:
活動一:課前推薦學生觀看微課“七巧板的由來”。微課生動形象的介紹,讓學生了解了七巧板最早是由我國古代一個叫黃伯思的人發(fā)明的“宴幾”演變而來的,引發(fā)了學生對七巧板的神秘感。
活動二:學生動手自制一套七巧板。學生在制作七巧板時,不僅需要仔細觀察七塊板的形狀特點和大小關系,還需要反復多次經過調整才能成功。在整個制作活動過程中,學生獲得的是滿滿的成就感和對七巧板中“七塊板”特殊性的深刻認識。
活動三:組織七巧板拼圖活動。一開始,教師巧設留白,讓學生喜歡拼什么就拼什么,利用微信群、QQ群或直播課堂等平臺,展示學生拼圖作品,學生樂意參與,情緒高漲。教師趁熱打鐵,順勢提出操作要求“你能用一套七巧板拼出三角形嗎?比一比誰拼得多,誰的拼法最好”,學生因為有了之前的拼圖經驗,接下來的操作活動就順暢自如、水到渠成了。有家長反映怎么平時完成學習任務拖拖拉拉的孩子變得這么積極主動了。由此可見,教學活動中教師多跳出自己的經驗走進學生的世界,多放棄些認為“必須”的內容,多給學生些“這樣”的留白,讓學生有更多的機會進行自己喜愛的學習,教學就真的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二、“翻轉課堂”。奏響“進行曲”
在以往教學中,教師更多的是借助各種教學策略和手段幫助學生記憶、理解數學知識,通過練習課鞏固應用所學知識。這種教學模式對于線上教學來說,由于缺少生生、師生之間隨機的互動,顯得教學成了教師一人的“獨角戲”,學生往往被動接受知識,學習的熱情沒有調動起來,學生容易產生“上課聽著都會,一做作業(yè)就困難”的困擾。那么,如何“破冰”解決這些困擾呢?在教學實踐中,通過翻轉教學模式,把每堂課分為三個階段展開——課前自學、課中導學、課后跟學,這樣先學后教,以教定學的教學模式更好地實現了以“教為中心”走向“學為中心”。
課前通過平臺將本節(jié)課的重難點、學習目標、自我預習檢測的內容以“導學單”的方式提前發(fā)給學生。學生居家自學的過程就是“悟”學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學生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暴露、發(fā)現自己學習中存在的問題。
課中教師利用直播課,根據學生的反饋、數據分析等掌握的學情,做好課中導學,著力解決學生學習中的疑惑。教師站在數學知識本質處和學生能力發(fā)展的角度,利用不同層次學生發(fā)展差異作為資源,通過展示學生自學中的典型問題,通過學生之間、師生之間的對話,引導學生自覺反思不足或錯誤,從而掌握所學知識的真正含義。
課后即是課前,既要做好本堂課的評價檢測,還要為下節(jié)課的課前做好鋪墊。我們發(fā)現在這樣的線上課堂中,學生親身經歷了提出問題、解決問題的整個學習過程。這樣的學習是深刻的、扎實的,這樣的課堂更有利于學生形成良好的學習循環(huán),更有利于學生自主學習能力的培養(yǎng)。
三、“親子數學”,奏響“變奏曲”
轉變家庭教育的地位,變家庭為線上教育主陣地。疫情讓我們回歸家庭,我們可以利用平日里難得的機會,父母一起與孩子學習,一起看勵志小故事,一起做科學小實驗,一起玩趣味游戲,一起整理房間做些家務活……這些親子學習活動不正是教與學的完美呈現嗎?教師潛心研究,精心設計出更多、更有趣、更適合的親子數學游戲為家庭親子學習創(chuàng)設更多的契機。比如,學習了“20以內的進位加和退位減法”后,推薦學生玩“撲克牌”游戲:
游戲準備:一副撲克牌。
游戲規(guī)則一:去掉其中的花牌,兩人一組玩撲克牌,每人每次抽兩張牌,將兩張牌上的數相加,誰的和大紙牌歸誰,最后數數牌多的一方獲勝。
游戲規(guī)則二:加入花牌,兩人一組玩撲克牌,每人每次抽兩張牌,將兩張牌上的數相減,誰的差大牌歸誰,最后數數牌多的獲勝。
教師要給予家長們更多親子學習方面的專業(yè)指導,比如,引導家長好好珍惜因為疫情可以長時間和孩子相處的時光,一家人端坐在電視機、電腦前,每個人都拿著本子,一邊聽一邊記,看完后相互分享心得,讓家長陪伴孩子共同學習、共同進步、共同成長。同時指導家長在輔導孩子學習時要學會示弱,多裝裝傻,向孩子請教這道題怎么解,這篇課文我怎么沒明白什么意思,讓孩子給講講。這樣的親子學習更能激發(fā)孩子的成就感,讓孩子覺得自己特別聰明,此時再來點小小的崇拜式的夸獎、眼神,孩子會受到極大的鼓舞,甚至會達到“不用揚鞭自奮蹄”的效果。
四、“多育融合”,奏響“協奏曲”
教育是內化于心的過程,這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也是很好的“教材”。對學生而言,學習不僅是線上線下、人機交互式的學習,更是對學習意識、興趣、方法、能力和習慣的全方位挑戰(zhàn);對于教師來說,不僅要專長于本學科領域的教學,更要善于抓住“教育即生活”的本質,踐行多育融合的教學。
例如,教學“收集整理數據”一課時,布置學生收集新冠肺炎疫情數據,在整理數據過程中學生們獲得很多的感悟:民族自豪感,國家制度的優(yōu)勢,對逆行者們的敬仰,科技興國以及自己居家隔離也是為國家做貢獻,等等;教學“認識人民幣”時,通過“一元錢可以買到什么東西”“十元錢可以買到什么東西”線上購物活動的體驗,學生對人民幣的價值有了深刻感悟;教學“統(tǒng)籌與安排”時,合理安排事情的順序能在最短的時間把事情做好,讓學生在家長的協助下親自動手去做一餐飯菜,不僅運用所學知識提高了做事的效率,更增強了自己的生存本領……教學中,像這樣把德、智、體、美、勞等教育融入日常數學學習中,從大處著眼,小處入手,注重從說教向體驗轉變,從灌輸向實踐轉變,為培養(yǎng)學生創(chuàng)造性搭建多育融合的平臺,將戰(zhàn)“疫”與育人相結合,能使學生真正敬畏自然、敬畏生命、敬畏責任,實現鑄魂育人。
疫情終將過去,那么我們的教學是否又將回歸原有的模式呢?線上教學和線下教學是否一定是非此即彼的存在呢?我們堅信當下用長遠的教學改革的視角踐行疫情下的線上教學,踐行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習為導向的線上教學,致力于學生學習力的培養(yǎng),必將迎來教育的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