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吉
寺觀壁畫是中國傳統(tǒng)壁畫的一種,畫在佛教寺院和道觀廟觀的墻壁上,內(nèi)容多為佛道造像、傳說故事、圖案裝飾等。據(jù)史料記載,這種繪畫形式是隨著道教的產(chǎn)生,佛教的傳入興起而始于漢晉時期。山西芮城永樂宮的元代道觀壁畫、山西稷山興化寺的元代佛教壁畫、山西大同市渾源縣的永安寺元代壁畫,都是中國古代壁畫中的杰作。如何能讓這些精美的壁畫留存下去,是我們文物保護工作中面臨的難題。2007年3月至10月,筆者有幸主持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大同市關(guān)帝廟大殿的壁畫修復工作,通過對壁畫修復工作的介紹,談?wù)勛约簩π迯凸ぷ鞯恼J識和體會。
大同關(guān)帝廟位于大同市古城內(nèi)鼓樓東街,現(xiàn)存大殿為元代遺構(gòu)。大殿建于0.8米高的臺基之上,面闊三間,進深八椽,單檐歇山琉璃瓦頂,清代增建歇山卷棚頂抱廈三間。全國第三次文物普查后,2013年3月被列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大殿內(nèi)的壁畫共有13幅,總面積93m2,壁畫的內(nèi)容保存完整。大殿東壁繪制以關(guān)羽為主題的6幅清代小品壁畫,壁畫畫面構(gòu)圖飽滿,色彩鮮艷,人物造型形象生動,將關(guān)帝君的忠義品格淋漓盡致地表現(xiàn)出來。西壁繪有《二龍戲珠》圖案,色彩簡潔,近似素色繪制。二龍形體飽滿,充滿活潑生氣。東龕東墻下有兩幅落架木龍骨支撐體壁畫,一幅為《馬王爺》,另一幅《太上老君》,畫面塵土較厚,人物造型較為嚴謹。中龕關(guān)圣帝君背后壁畫以鼓樂女子和屏風組成,共計六位女子形象,屏風左右各三位,分別手持古箏、簫、手鼓等不同樂器。在六塊屏風上,繪制花鳥內(nèi)容,并標有“大清光緒甲辰五月”的字樣。西龕西壁繪制兩個人物形象,右側(cè)人物為武將形象,身披鎧甲,手持長柄大刀,左側(cè)為一文官形象,手持笏板,雙手作揖狀,形象生動傳神。
大殿壁畫在20世紀70年代時進行過揭取工作。當時是經(jīng)環(huán)氧樹脂玻璃纖維以及木龍骨加固后懸掛于墻面上,這種工藝和修復技術(shù)在我國20世紀60至70年代相當流行,對于研究支撐體具有非常有益的價值。
大殿壁畫受歷史修復干預、當?shù)貧夂颦h(huán)境等諸多因素的長期影響,存在較為嚴重的木龍骨支撐體變形,壁畫地仗層裂隙、空鼓、顏料層脫落、龜裂、起甲、水漬、粉化等多種病害。經(jīng)歷史修復后的木龍骨支撐體由于不同程度的彎曲變形,導致畫面拼合部分出現(xiàn)明顯裂隙。部分裂隙的不斷加大導致局部壁畫逐漸與地仗層分離,造成空鼓,嚴重影響壁畫安全。壁畫膠結(jié)材料老化導致顏料層起甲、脫落。
1.畫面除塵。壁畫長期存放在大殿內(nèi),灰塵沉積,因此首先要進行除塵工作。清除畫面灰塵時須用軟毛刷小心地將畫面上的灰塵清除干凈。特別嚴重酥堿的部位,顏料層容易脫落,實在無法清除時先不做灰塵清除。
2.加固和保護畫面。以3%的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先將嚴重酥堿畫面加固。待加固的酥堿畫面干燥后,再以2%的聚醋酸乙烯酯乳液將整個揭取的壁畫畫面噴涂加固。為了增強被揭取壁畫的強度及整體性,以防揭取施工過程中將壁畫震裂、震碎,對壁畫畫面進行臨時加固。臨時加固劑必須具有可逆性,以備修復中認為應該改進時可以重新處理。此次的修復中加固所用的粘接劑是用桃膠制做的漿糊,調(diào)制到適當濃度,將醫(yī)用的脫脂紗布、皮層紙貼在畫面上。
3.揭取壁畫:常用的揭取方法有拆取、撬取、鋸取、震取等方法。往往揭取工作不僅采用一種方法,而是多種方法混合使用,將壁畫順利揭取下來。
1.壁畫地仗層的修復階段:
(1)剔除原有木龍骨,剪薄地仗層。由于壁畫在70年代修復后本身所用環(huán)氧樹脂配制濃度和涂刷的厚度不均,加之揭取鋸縫和壁畫地仗層本身存在裂隙等原因,去除環(huán)氧樹脂纖維布后,壁畫地仗層厚度不均。為便于重新制作過渡層,并最大限度保存壁畫原制作材料和工藝信息,盡可能完全清除后期修復時與原壁畫地仗層不符合的毛發(fā)泥層。
(2)制作壁畫地仗層的新的支撐體。原壁畫的支撐體采用木龍骨+環(huán)氧樹脂玻璃纖維布作為壁畫的支撐體,因木龍骨極容易受潮導致彎曲變形,使壁畫產(chǎn)生裂隙,空鼓等病害。在這次的修復過程中,選用蜂窩鋁板作為新地仗支撐體。
2.壁畫畫面的修復階段
(1)揭取無紡布。將壁畫清理干凈后,軟化畫面貼布的桃膠,迅速小心地揭去貼布。
(2)加固畫面裂縫、破損處、壁畫脫落處邊緣。將裂隙中的灰塵清理干凈后用3%AC-33乳液對地仗層進行軟化和加固,再用地仗修復泥進行裂隙填補。
3.壁畫的回掛階段
(1)墻面筋骨的制作。將需要的尺寸量好,切割方鋼。在墻面開出凹槽處固定方鋼,方鋼相接處進行焊接,方鋼與墻體用脹栓固定。磚墻處固定木腰線,起到防潮作用。木腰線上固定鋁角,起到壁畫定位作用。安裝后對木腰線和角鋁后的方鋼與墻壁之間的空隙用水泥和沙子填充,確保整體結(jié)構(gòu)一體化,做到穩(wěn)定的效果。
(2)壁畫的回掛。壁畫上墻,掛在墻面筋骨上。每塊壁畫蜂窩鋁板的頂邊兩角里各植入連接板,壁畫之間均用連接板連接。連接板用環(huán)氧樹脂封閉。用螺絲將連接鋼板固定在方鋼上,在裂隙連接處注入環(huán)氧樹脂,使切割縫隙與厚連接板形成一體,完成固定壁畫的目的。
4.壁畫接縫處、四周邊緣修復及全色
(1)補泥修復。壁畫固定后,壁畫之間接縫處、四周邊緣進行補泥修復。先補粗泥,后上細泥。待細泥層干燥后對產(chǎn)生的縫隙進行注膠回壓處理,需要增減因情況而定,做到細泥層與壁畫面保持平面一致。
全色
(2)接縫處泥干燥后在壁畫連接處需要全色的地仗層上打上粉底層,待粉底層完全干燥后進行全色。全色的原則是達到從遠處看基本看不出全色過,但在近處很容易將全色部分與原畫進行區(qū)分。
大同關(guān)帝廟大殿壁畫的整個修復工程從2017年3月份開始前期準備工作到2017年10月中旬完工,歷時8個月,順利竣工。在修復的過程中,遇到了一些難題。
關(guān)帝廟大殿西壁壁畫《二龍戲珠》修復前
關(guān)帝廟大殿西壁壁畫《二龍戲珠》修復后
西壁壁畫為例,在揭取壁畫時發(fā)現(xiàn)西壁壁畫地仗層后還有若干個木榫卯用來加強壁畫和墻面的咬合度。木卯榫一部分嵌在磚墻內(nèi),最大進深近20厘米,給我們的揭取工作造成了難度。針對這一問題,筆者和同事們根據(jù)實際情況設(shè)計合適修復工具,采用自上而下的撬取方法,用自制工具打穿木榫卯,達到壁畫與墻體的分離。
在地仗層修復中,從壁畫的原地仗層材料中非常直觀地看到地仗泥分紅泥、黃泥兩種。大殿西壁的壁畫是以紅泥作為地仗泥,其余壁畫以黃泥為地仗泥,為了尋找相近的地仗泥,我們遵循壁畫修復基本理念,本著“不改變文物原狀”、“最大兼容、最小干預”等的原則進行實驗方案設(shè)計,尋找最相近色調(diào)的地仗材料。經(jīng)實驗后,最終確定黃泥地仗層修復材料為當?shù)攸S土和細砂以7∶3的比例混合,加入10%的麻刀,用2%的AC-33(丙烯酸乳液)乳液調(diào)制成泥。大殿西壁紅泥地仗層修復材料地仗層:紅土:黃土=3∶7比例,并含細沙及10%麻刀,2%AC-33。在原修復方案中地仗層修復時是直接將壁畫與蜂窩鋁板相粘。但考慮到日后壁畫發(fā)生病害或支撐體變形,需對壁畫與支撐體進行分離,為了增加壁畫修復的可逆性,實驗后增加了原方案中沒有的軟木材料作為粘接過渡層。修復這個領(lǐng)域,從古到今從未間斷過。不同時代,不同地區(qū),對待壁畫的修復就有不同的方法,在修復中,沒有統(tǒng)一的修復方法,而是要秉承適合當?shù)氐乩砦恢谩夂?、水土等多種因素綜合考慮,選擇最合適的修復方法。
關(guān)帝廟大殿東龕東壁壁畫修復前
關(guān)帝廟大殿東龕東壁壁畫修復后
關(guān)帝廟大殿西龕西壁修復前
關(guān)帝廟大殿西龕西壁修復后
大同關(guān)帝廟是國家級重點文物保護單位,具有極高的歷史價值、科學價值和獨特的藝術(shù)價值。此次修復后,我們對壁畫的保護修復效果做了跟蹤監(jiān)測,通過對修復后壁畫本體的跟蹤監(jiān)測,及時掌握各種病害的發(fā)展趨勢和變化規(guī)律,提出預防性保護措施;對保護修復的整體效果給出科學的分析和評估;為新工藝的開發(fā)應用及改進積累經(jīng)驗提供科學的依據(jù)。這次的保護修復工作,對其他廟宇壁畫的修復有一定的借鑒作用,希望在保護修復工作中少走一些彎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