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少珍 薛雄燕 馬婉珍
【摘要】目的 通過分析重癥新型冠狀病毒(COVID-19)肺炎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的特點,為COVID-19的診斷、治療及預后提供實驗室依據(jù)。方法 重癥組10例COVID-19患者來源于2020年1月21日至3月2日在本院住院患者,非重癥組4例為同期我院治療的COVID-19普通型患者。回顧性分析重癥COVID-19患者與非重癥患者流行病學、臨床癥狀、影像學及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特點,并比較其與非重癥患者的差異。結(jié)果 ?14例COVID-19患者年齡分布以中老年為主,重癥組平均年齡顯著大于非重癥組(t=4.475, P<0.001),男性比例高于非重癥組,但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05, P=0.121)。所有患者均有疫區(qū)或病患接觸史,重癥組基礎(chǔ)疾病率顯著高于非重癥組(χ2=5.751, P=0.016)。兩組患者發(fā)病起至核酸轉(zhuǎn)陰平均病程(21.4±6.6)天。重癥組患者IgG抗體陽性率及水平均顯著高于非重癥組(χ2=10.050, P=0.002;U=1.000,P=0.004)。重癥組患者淋巴細胞計數(shù)顯著低于非重癥組(t=3.552, P=0.004)。重癥組患者CRP、SAA的異常率及含量均顯著高于非重癥組(χ2=16.752, P<0.001;t=3.834,P=0.002)(χ2=5.938, P=0.015;U=0.000,P=0.006)。兩組間血氣分析結(jié)果中的pH值、氧分壓及二氧化碳分壓也有顯著差異(P<0.05)。結(jié)論 重癥COVID-19患者年齡大、伴基礎(chǔ)疾病率高、肺部改變典型、檢驗指標明顯異常等特點,應早期診斷并積極治療。
【關(guān)鍵詞】2019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2019新型冠狀病毒;癥狀;實驗室指標
【中圖分類號】R563.1 ? 【文獻標識碼】A ? ?【文章編號】2107-2306(2020)03-053-01
自2019年12月以來,多例新型冠狀病毒性肺炎(COVID-19)患者陸續(xù)在武漢市出現(xiàn),并短時間內(nèi)蔓延至全國乃至境外。截至2020年3月4日,累計確診病例超過8萬例。本院作為佛山市COVID-19的定點醫(yī)院,主要收治佛山地區(qū)重癥COVID-19患者?,F(xiàn)回顧性分析我院收治的10例重癥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檢查及實驗室檢查的特點,為進一步加強對COVID-19的早診早治和提高治愈率提供實驗室依據(jù)。
1. 資料與方法
1.1 研究對象 重癥組10例COVID-19患者來源于2020年1月21日至3月2日在本院的住院患者,包括男7例,女3例,年齡36~76歲,平均年齡(58.7±11.5)歲。非重癥組4例為同期我院治療的COVID-19普通型患者3例及輕型患者1例,包括男1例,女3例,年齡20~40歲,平均(30.0±8.5)歲。
1.2 診斷標準及分型 所有患者確診及臨床分型依據(jù)《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3]。
1.3 觀察指標
1.3.1患者的一般臨床資料,包括性別、年齡、基礎(chǔ)疾病等。
1.3.2患者的流行病學史,包括在14天內(nèi)是否去過疫區(qū)、是否有與去過疫區(qū)的人接觸、是否有與COVID-19患者接觸史、是否有發(fā)熱或呼吸道癥狀患者接觸史等。
1.3.3患者的臨床癥狀,包括咳嗽、乏力、鼻塞、咽痛、肌痛、腹瀉等癥狀。
1.3.4患者影像學檢查結(jié)果,主要為胸部CT檢查結(jié)果。
1.3.5患者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包括白細胞計數(shù)、淋巴細胞計數(shù)、C反應蛋白(CRP)、血清淀粉樣蛋白A(SAA)、D-二聚體、肌酐、胱抑素C(Cys C)、乳酸及血氣分析中的pH值、氧分壓、二氧化碳分壓。
1.4統(tǒng)計學分析 統(tǒng)計學分析采用SPSS19.0軟件,繪圖軟件采用GraphPad Prism 5.0軟件。計量資料進行正態(tài)性檢驗檢驗后,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 表示,組間比較采用獨立樣本t檢驗。不符合正態(tài)分布的數(shù)據(jù)采用中位數(shù)(四分位數(shù))表示,組間比較采用Mann-Whitney U檢驗。計數(shù)資料比較采用卡方(χ2)檢驗,以P<0.05為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
2. 結(jié)果
2.1患者流行病學特征
14例COVID-19患者年齡分布以中老年為主,其中20~30歲2例(14.3%),30~40歲3例(21.4%),41~50歲1例(7.1%),51~60歲3例(21.4%),61歲及以上的5例(35.7%)。其中重癥組平均年齡顯著大于非重癥組((t=4.475, P<0.001)),男性比例高于非重癥組,但差異沒有統(tǒng)計學意義(χ2=2.405, P=0.121)。
所有患者均在1月21日~2月5日期間發(fā)病。截至3月2日,共11名患者(78.6%)核酸檢測轉(zhuǎn)陰,發(fā)病起至核酸轉(zhuǎn)陰平均病程(21.4±6.6)天,另外3名患者(21.4%)至3月2日核酸仍為陽性。
2.2臨床癥狀分析
結(jié)果顯示,COVID-19患者最常見的臨床癥狀依次為發(fā)熱(92.9%)、咳嗽(85.7%)及乏力(42.9%),鼻塞、咽痛、肌痛及腹瀉少見。以中低熱為主,患者平均最高體溫為(38.1±0.66)℃,僅1例(7.1%)患者最高體溫為39℃。以干咳為主(8例,57.1%),部分患者伴有少量痰(4例,28.6%)。經(jīng)比較,重癥組及非重癥組患者的臨床癥狀未發(fā)現(xiàn)顯著差異(P>0.05)。
2.3影像學檢查結(jié)果分析
入院時,所有患者胸部CT檢查均可見肺部炎癥改變。重癥組10例患者有6例(60.0%)可見多發(fā)磨玻璃影,2例為滲出性病變(20.0%),2例為間質(zhì)性炎癥(20.0%),其中有9例患者累及雙肺(90.0%),1例僅累及右肺(10.0%)。而非重癥組4例患者CT檢查結(jié)果均為炎性改變,3例累及右肺(75.0%),1例累及左肺(25.0%)。
2.4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分析
所有患者均一次咽拭子或痰標本檢測核酸陽性。兩組比較可見,重癥組患者IgG抗體陽性率及水平均顯著高于非重癥組(χ2=10.050, P=0.002;U=1.000,P=0.004)。重癥組患者淋巴細胞計數(shù)顯著低于非重癥組(t=3.552, P=0.004)。重癥組患者CRP、SAA的異常率及含量均顯著高于非重癥組(χ2=16.752, P<0.001;t=3.834,P=0.002)(χ2=5.938, P=0.015;U=0.000,P=0.006)。兩組間血氣分析結(jié)果中的pH值、氧分壓及二氧化碳分壓也有顯著差異(P<0.05)。
3. 討論
本次研究的14例COVID-19患者中,以中老年患者為主,20~30歲2例(14.3%),30~40歲3例(21.4%),41~50歲1例(7.1%),51~60歲3例(21.4%),61歲及以上的5例(35.7%),重癥組平均年齡顯著大于非重癥組,重癥組男性比例要高于非重癥組,重癥組90.0%患者伴有基礎(chǔ)疾病,普通型及輕型患者均沒有嚴重的基礎(chǔ)疾病,可見患者的基礎(chǔ)狀態(tài)與COVID-19疾病的嚴重程度密切相關(guān)。
通過對本院COVID-19患者的流行病學、臨床表現(xiàn)、影像學檢查結(jié)果及實驗室檢查結(jié)果的回顧性分析,發(fā)現(xiàn)重癥COVID-19患者年齡大、伴基礎(chǔ)疾病率高、肺部改變典型、檢驗指標明顯異常等特點,應早期診斷并積極治療。由于病例來源限制,本研究納入的病例較少,有待以后進一步加大樣本量的研究。
參考文獻
[1]楊靜,解超英,陽成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普通型病例40例臨床研究[J].實用心腦肺血管病雜志,2020,28(02):1-4.
[2]余思邈,王仲霞,秦恩強,等.25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患者臨床特征分析[J].中國中西醫(yī)結(jié)合雜志,2020,40(03):369-370.
[3]國家衛(wèi)生健康委.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診療方案(試行第七版)[EB/OL].http://www.cntcm.com.cn/2020-03/05/content_ 72030.htm,2020-03-05.